石榴写生感悟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hg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榴在传统文化中是多子多福、团圆喜庆的象征,也是喜聞乐见的绘画题材。古人描绘石榴多以折枝形式出现,而我在写生过程中更加关注石榴树野逸苍茫的全貌,重点表现斑驳雄劲的老树干,以营造视觉冲击力。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尝试,有一些体会:
  写生之前,首先要进行观察,充分认识物象的结构和特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平时在临摹中掌握的笔墨技法进行写生。我在写生过程中,追求具体物象与传统笔墨语言的统一,以书写性的用笔入画,融入皴擦技法,用笔墨语言表现石榴树的特征和质感:老干的斑驳沧桑、枝条的柔韧挺拔、叶子的层层叠叠、果实的圆润饱满。
  写生和创作是密不可分的。在石榴写生中,我在抓住石榴树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概括、取舍,重视画面布局。在画面总的取势下,统一组织好树干枝叶果实的各自走势,讲究画面结构的“起、承、转、合”,做到“知白守黑”,运用黑白、干湿、浓淡、虚实、疏密、主次等多重对比关系,营构画面的艺术氛围。
  艺术创作者,要对外部世界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对生活充满真挚的爱,对社会有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创作出令人感动的作品。因此在写生中,要着重培养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感受力。只有心有所感,才会进发出创作激情。我描绘百年石榴树的枯木发荣、老树新发的作品,不单单表现出大自然顽强坚韧的生命力,还给观者传递了一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国画必然要与时俱进,我们应恪守中国画的精神内涵、笔墨技法等,同时大胆吸收一切有益的艺术思想,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创新、革新。中国画写生亦是如此,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发现前人所没有发现的美,运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才能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的、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责任编辑:陈春晓
其他文献
刘灿铭,1964年生,江苏靖江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教育部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姜术院副院长、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院长。  灿铭的书法作品,品格纯正、内涵丰富。笔者在此概略提出如下三点浅见。  其一,灿铭在师承敦煌写经基础上的书法创作,其特点是以古朴、简洁、灵动的笔法笔
期刊
张文胜,号礐庵,网名我今停杯。安徽桐城人。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现执教于韩山师范学院。  入畿西妙峰山会诸友,旧交新雨少隽耆英一宵良晤,欢若平生,别后有忆,次韵定庵己亥杂诗第二八  怜我清狂有数君,何曾天意重斯文。高高北阙霜红树,霭霭西山雪白云。  车过卢沟  斜阳影里是都门,一点鸦寒万柳髡。缓缓长车停毂处,无边烟霭下中原。  王维诗会戏赠懋公  久无消息到寒梅,岭
期刊
中国水墨画,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和中国画家写意的创作观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中国画家写意创作观的产物,是随着中国画家写意创作观的成熟而相应发展的。从中国绘画史的角度看,要说中国水墨画法是中国画表现方法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并不过分;从画家主体意识发展的角度看,也可以说它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成果。  中国画家的写意创作观,是其主体意识的集中表现。“写意”这一概念,包括“写”和“意”两个基本范畴
期刊
刘松岩是一位杰出的山水画家、教育家、著作家,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先生学画,早年启蒙于贾羲民先生,曾先后受教于吴镜汀、溥松窗、白雪石先生学习传统国画山水,并在国立北平艺专得到近代画家黄宾虹、胡佩衡、秦仲文、李智超、田世光诸先生的指导。早年通过精研古法,他的作品兼融南北、多法具备,画面精谨又不失洒脱,气度雍容而颇具雅逸,呈现出文人画风貌;继而通过大量写生,以北京名胜尤其是以北方长城关隘为创作主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中期,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先后举办了三届探索书法展。辽宁书法素以坚持传统为优势,一度管领风骚,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取法相对单一的问题。几届探索展的举办,适逢其会,展览鼓励取法的多元化,主张在“二王”、《书谱》、《祭侄文稿》等广为人知、备受追捧的经典之外另辟蹊径,辽宁书风渐趋多元,再度引人注目。当时作为辽宁中青年书法群体中较有影响的作者,魏哲(1950-2018)的表现堪称典范。  魏哲,
期刊
主讲人:彭锋(北京大学教授)  时间:2019年3月  地点:北京大学  对于蔡元培在一百年前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学术界有不同的反响。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需要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概念,特别是宗教、审美、艺术等核心概念,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  严格说来,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只是一种旗帜鲜明的主张,而不是一种详细论证的学说。蔡元培给出了三点理由:美育是自
期刊
蒯宪,字白岩,斋号不言斋。1954年生于山东潍坊。1990年毕业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山东印社副社长、潍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潍坊市艺术馆研究馆员。出版有《蒯宪书法篆刻作品集》等。  我与书法篆刻结缘,始于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母亲祖上陈官侨与簠斋陈介祺之父陈官俊同胞,母亲的祖父陈柏岩、父亲陈筱岩皆为潍上一时书法名家。儿时,
期刊
在书法史上,张瑞图(1570-1641)是一位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书法大家,因书魏忠贤生祠碑文,名列逆案,为人所诟病,清修《明史》将之载人“阉党传”。数百年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学界相关研究亦多。笔者重新检索文献,拟从前人评价及其与叶向高之交游再论其人其书,中兼论人品、书品之关联。  一、“一艺之工不以人废”——张瑞图书法之评价与“人品即书品观”再审视  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
期刊
赖昌平  1964年生,浙江丽水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中心中国画院副院长、贯休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赖昌平的书法从汉隶入,得力于《西狭颂》《石门颂》诸碑,雄拙高古,兼收楚简及帛书之奇趣。同时上追三代金文,点画熔金铸铁,具有苍茫高古的意趣。行草则兼收近代大家的意趣,如徐生翁之古拙、谢无量之飘逸、弘一之圆融无碍等,均能多方吸取。  不知道昌平是什么时候开始画山水画的,他平日多从锤炼笔墨
期刊
主讲人:王博(北京大学副校长)  时间:2018年12月  地点:北京·中国大饭店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最近的一点想法——善意和留白。  其实,善意和留白,是两个不是很搭的词。善意,是一个跟伦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状态相关的词汇,我们总是希望处在一个比较善意的环境之中,我们也都希望跟别人建立起善意的关系;留白则更多是跟艺术相关的一个概念,书法、绘画、建筑等等艺术里面,都讲究留白,而且一个艺术家处理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