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文物价值 分享特区故事

来源 :珠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hanie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 周年。为响应省委省政府筹备设立广东改革开放纪念馆、纪念这一丰功伟业的号召,同时结合珠海市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开设珠海改革开放发展史专题展厅的工作要求,珠海市博物馆自2017年9月1日起,面向社会征集、遴选一批代表珠海经济特区发展轨迹、展现特区风貌、表现改革开放建设成果的优秀藏品,藉此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丰功伟绩,展現珠海四十年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活动于今年6月30日圆满结束,在将近一年的文物征集活动期间,涌现出了许多的积极单位和个人,他们将自己的珍贵藏品无私奉献出来,丰富了博物馆馆藏,也与更多人分享了文物的价值和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在这些私人珍藏的珍贵藏品中,不乏具有珍贵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重要文物、文献,它们的捐赠为研究珠海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一手资料”。
  珍贵文物 慷慨捐赠
  2017年11月2日上午,迟斌元家属司华女士将“珠海科技百万富翁”获奖证书、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珠海生化制药厂现场照片、迟斌元荣获“1991年度珠海科技突出贡献特等奖”颁奖现场一家合影彩照以及迟斌元生前科研成果“凝血酶标本”等1000多件反映特区发展历程的文物资料捐赠市博物馆。1992年,珠海市制定了“科技重奖”的政策,迟斌元是那一年的特等奖获得者,他从市长梁广大手里接过一辆奥迪牌轿车、一套公寓和一张287184元的支票,成为“科技百万富翁”。同年1月,邓小平同志视察珠海时,亲切接见了迟斌元一家及他们的科研团队。司华女士的这批捐赠再现了珠海科技重奖的历史时刻,讲述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光辉岁月。


  除特区建设史上的历史故事,本次捐赠活动也收获了一批更早时期的珠海历史文物、文献,其中,由中国致公党珠海市委员会金湾支部副主委、金海岸中学教师刘昌言向市博物馆捐赠中山模范县珍贵文物《中山县县政汇刊》尤为珍贵。
  这件“中山模范县”时期的珍贵文物《中山县县政汇刊》历经百年沧桑,风采依然。封面书名由时任中山模范县县长唐绍仪题写,三行十六字,右侧写“民国二十一年”,中间写“中山县县政汇刊”,左下角落款“唐绍仪”,还盖有方形私章“唐绍仪印”。民国二十一年是1932年,正是中山模范县建设鼎盛时期。作为中山模范县县长的唐绍仪主持编修《中山县县政汇刊》,一是对过去三年多中山模范县建设的总结,二是对未来数十年中山模范县建设的规划。全书共分序言、论文、民政、自治、谳狱及行政处分、县政会议录摘要、教育、土地、财政、建设、公安、本县法规、护沙、特载等板块,民政又细分法规、法令、兴革事项摘要、解决纠纷事项摘要四部分,其它各板块也有细分,非常厚重,堪称“中山模范县百科全书”。
  唐绍仪(1862-1938)主政中山模范县前后五年(1929-1934),致力家乡建设,决心将中山县建设成“全国各县之模范”,建大港口,拟修大铁路,想方设法,落实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之宏伟蓝图。可惜时逢乱世,中山模范县建设昙花一现。珠海市博物馆馆藏中山模范县文物资料不多,如此完整成系统的百科全书式的本土珍贵文物更是首次入藏。珠海市博物馆新馆陈列展览将突出香山文化,刘昌言先生此次捐赠的珍贵实物,内容极丰富,颇具代表性,足以撑起一个专题展览。
  多次捐赠掀热潮
  2018年6月28日,珠海市作家协会会员邓桥发先生第三次向市博物馆慷慨捐赠60件(套)特区文物资料,这半年多他不顾年迈体弱,四处奔走发动身边的朋友踊跃捐赠,为丰富市博物馆馆藏,为广东省举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展览及珠海市博物馆相关展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一天,珠海县老干部潘孝基、彭炳芳伉俪也再次向市博物馆捐赠一大批特区实物资料,其中有香港回归祖国当天及前后中央省市及港澳主要报纸,如《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解放军报》《战士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大公报》《澳门日报》等;有历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纪念品、门票、明信片;有1994年6月《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专刊、中国珠海·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节参赛参展影片介绍》专刊;还有2010年8月26日《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珠海新闻网明珠璀璨庆祝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特刊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珠海从全省各地区、各县抽调一批年轻的干部充实到各机关、学校及经济、文化部门。潘孝基、彭炳芳伉俪20世纪60年代初响应号召来到珠海县工作,夫妻两人都是特区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彭炳芳在拱北海关工作,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照片及资料。最近,潘孝基伉俪不顾八十高龄夜以继日整理出大批文物资料一并捐赠给市博物馆。他们捐赠的两批资料系统性更强、数量更多、历史价值更高。
  珠海古籍收藏家付洪波先生以书为业,与书结缘,收藏过程中总是关注与香山文化有关的书报刊。他半年前捐赠的杨匏安原版《西洋史要》及油印版《广东中华新报》为市博物馆进一步研究展示杨匏安的革命业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本次,付先生又将民国八年十二月十五日(1919年12月15日)上海《中华新报》、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青年周刊》等文物资料捐赠市博物馆,同样是与杨匏安和新文化运动相关的珍贵文物资料,也具有很高的展示与研究价值。
  近期,热心市民孙志忠先生也捐赠了大批珠海特区早期开发建设老照片。


  市博物馆副馆长陈振忠表示,珠海文博事业离不开社会各界鼎力支持,邓桥发、潘孝基、彭炳芳、付洪波等热心市民多次捐赠文物资料,丰富了馆藏,为深入研究珠海特区发展史、香山文化及弘扬杨匏烈士革命精神提供了新鲜史料及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物,期待更多的市民以他们为榜样,共同促进珠海文博事业的发展。
其他文献
广美青年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展虚拟现场  “之所以策劃这个展览,我的目的在于尽早把虚拟现场的维度透过这五位优秀的年青艺术家的每一件作品引向围观的人群,虚拟现场把我们带到了前所未见的维度,虚拟与现实交集的后果远远超越人类有限的想象力。而当代艺术眼看就成为传统之际,下一波虚拟革命是不是能够把当代艺术送进历史博物馆在我看来指日可待。”7月7日下午在圣缘博艺艺术馆内,著名艺术家何建成策展的广州美术学院优秀青
期刊
何沁燕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年轻时她带着对大城市的向往,凭借着自己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闯出大山,将生活和工作都扎根在陌生的都市中。但童年记忆里的清风溪水,一碧连天的林海永远都是她心中最深的依恋。工作之余,何沁燕喜欢回老家度假,对她而言那些山间的风雨,满山林海和流动的云是让她放慢脚步,享受快乐的最好环境。  何沁燕的老家距离市区近2小时车程,山路蜿蜒,一路上少不了颠簸,“孩子还小的时候一起回老家会麻
期刊
從出远门到跟团游  作为一对双胞胎孩子的妈妈,李海梅拥有双份甜蜜的负担。两个孩子出生时间只间隔三分钟,在一岁多前,弟弟比哥哥更为活跃,每次他们出去散步时,弟弟总要抢到婴儿车的前座。但是在兄弟俩先后学会走路后,有一次他们为了一个玩具发生争执,身体素质较好的哥哥“打”赢了弟弟,在此之后哥哥变得更加自信,而弟弟则慢慢变得沉静细心。  两个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是在一岁半时,他们与妈妈、小姨、外公、外婆一同前往
期刊
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在天文学上是告别春天,夏天开始的象征。立夏之后,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绵绵的春雨变成雷雨,农作物进入肆意生长的时期。《莲生八戕》中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光景进入了农历四月,此时槐香暗渡,青梅待采,绿帷柳浪中虫声日盛。不能躲到阴凉中度夏,但是可以尝“三新”以消夏。  我国民间一直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即在立夏之日品尝时鲜。立夏时夏收作物的收成光景基本定
期刊
四岁开启的旅行生涯  陈小蘑的父母热爱旅行,受他們的影响,她从小就对旅行充满兴趣。陈小蘑的“旅行生涯”始于四岁,目的地是峨眉山和乐山。她的母亲是一位老师,母女俩从小“同步”的寒暑假时间为亲子出游攻克下最大的难题。四岁之后,她每年都会和母亲一起外出旅行,五岁去了北京,六岁去了江浙,七八岁时去了云南和福建……年纪尚小时,她便已经和父母一起周游全国,这种每年至少一次的旅行安排直到她上了高中才因为学业不得
期刊
1919年12月15日出版的《中华新报》中有一篇杨匏安当时连载写的文章刊登在其中。时隔近百年的2018年4月,在杨匏安故乡的珠海博物馆,这份报纸与杨匏安的另外两本作品一起在《文化的维度付洪波藏书 席湖藏书票艺术》二人展中展出。杨匏安的另外两本作品,1929年初版的《西洋史要》和1964年油印的《中华新报选辑》早在2017年,付洪波就已捐赠给珠海博物馆。  “像杨匏安的作品,如果在市场上流通,它就只
期刊
宫崎骏,不少人将他看作日本的符号或代名词。对于中国的年轻人来说,他的知名度不亚于迪士尼。今年年初,有媒体放出宫崎骏的新短篇动画《虫虫的故事》将在吉卜力工作室上映的消息。这让不少粉丝热血沸腾,甚至专程赶赴日本,只为第一时间看到他的作品。  这已经是宫崎骏七次宣布退隐后,再一次不忍寂寞地带着新作品反悔复出。不变的套路,粉丝们早已习以为常。他们把此形容为:“让宫崎骏放下画笔就和戒毒一样困难。”然而,这样
期刊
新鲜的无花果在超市、菜市场、水果摊都属于不经常露面的水果,但是它却存在许多人的童年回忆里。一包白色塑料袋包装的无花果丝,这种零食的滋味很难形容,酸酸甜甜,细细品味有甘草和柠檬的香味,那干巴巴的细条状,实在叫人无从想象它新鲜时的模样。其实这个陪伴了许多80后的怀旧零食,是用木瓜或者萝卜制成的,但却在味蕾上给许多人留下了无花果的遐想。  而这遐想,在老广的靓汤里得到了满足。  樹上结的糖果子  有时候
期刊
澳门这个小城,总有让我们惊喜的地方,这一次是文化创意。  这几年来文创早已不再是一个新话题,各式各样的展览、复合空间、跨界演出,书店变成咖啡店和社交场所,美术馆变成工作坊和演讲舞台……当人们在质疑文创时,澳门却一直以一种欣欣向荣的生机、平易近人的矜持、怡然自得的精致,让文创以多种方式丰富着这座城市,让这座城市散发着迷人的艺文气息。  “及时行乐”的艺术氛围  从展馆、剧院、画廊到新崛起的艺术文化空
期刊
珠海,因为城市风光、自然景色成为许多摄影师创作的缪斯。自5月“感知珠海”摄影比赛举办,借由此向人们展示发生在珠海的精彩瞬间,来自各地的摄影师提交了5000多张图片,他们用镜头感知城市的情绪,记录星移斗转四季更迭,发现珠海的每一面。有来自传统文化的壮观场面,也有捕捉于自然让人惊艳的美妙时刻,在这些技压群雄最终脱颖而出的获奖及优秀入围作品中,珠海不再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蓝天白云、沙滩与大海,通过镜头,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