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娟散文的关怀意识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573338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4)
  摘 要:近几年西部散文作家里,李娟的散文具有清新脱俗、质朴天成的特点。她的散文不仅受到了主流文学的欢迎与肯定,在网络上也是备受普通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李娟散文里不仅有对荒原生命的关怀,也有对民族精神的关怀,还有对牧民现实生活的思考。
  关键词:李娟;散文;关怀意识
  李娟对生命的关爱,除了自我的顽强生存,她对生活中的很多生命都有深深的关爱之情。在文汇报上开设的专栏,写的一系列《遥远的向日葵地》,在这些文字里,作家对庄稼的仇敌鹅喉羚寄予了同情和理解。作者这样写“说起来,鹅喉羚也很可怜。它们只是为饥饿所驱。对它们来说,大地没有边界,大地上的产物没有所属。它们白天在远方徘徊,遥望这边唯一的绿色地域。夜里悄悄靠近,一边急促啃食,一边警惕倾听……”。而且“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他们的身影”。而对于朝夕相处的动物,李娟更是把它们看作自己的亲人一般。如家里养的丑丑和赛虎、鸡鸭。甚至她对“受骗”买回来的“黄羊”(一只野兔子),也是感情很深。别人十块钱能买三四只的野兔子,“我们”却只买了一只,但作家坦言“我们还是挺喜欢这只兔子的”。①并且在有限的条件里,给予了兔子自己的窝。
  李娟在散文里表现的生命关怀是随处可见的。作者对荒原上的每一处地方,每一个人,每一样的事物,都充满了生命的关怀意蕴与敬畏意识。这也是李娟文字如此打动读者的原因所在。作家在作品中除了表现对生命的关怀之外,还表达了对整个游牧文化和游牧民族精神特质的思考。牧民们是孤独的,那是一种巨大的深沉的与天地一样宽阔的如黑夜一样广袤的无际的孤独。孤独是他们独特的民族精神。
  广袤的大地承载了万物的生长,承载了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以及厚重的无人的历史,还有数辈牧民的不息的生命。逐水草而居,靠天气而活,随自然自生自灭。因为孤独,年轻人在中巴车上故意喝醉了酒打架(《粉红色大车》),孤独让一个山谷里的小男孩“一直跟在我后面走”,一直跟到快进森林了,“小家伙还在下面远远地,努力地跟着。”这使“我”担心到“这孤独会不会有一天伤害到他的成长?”②,孤独让年轻小伙胡尔马西天天沉浸于音乐,沉默不语。居麻常常醉酒,常常“豁切”,在不放牧的日子里作各种各样的活计,常常把东西拆来补去,就是为了找点事做,驱赶孤独。甚至作者发出“自由就是孤独吧”这样的感慨。广袤的荒原给了人们无尽的自由,没有任何的屏障,没有任何的阻拦,然而在带给人们自由自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孤独。在这里人和自然才是平等的,上帝不会因为你是人类而多给些恩赐。甚至连孤独都是和其它动植物的一样多。可是,牧民们从未逃必过孤独,而是迎面而上,用歌声、舞蹈、“拖依”来面对孤独。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孤独正如大自然带给他们的与生俱来的自由一样。不多不少,不宽不窄,始终如一。
  李娟始终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和最切肤的感受表现牧民们的孤独与自由。她常常在文字里写道,母亲一个人外出,她自己留在家里或店里,漫长的黑夜,彻骨的寒冷,粗陋的食物,最难挨的是孤独。但是李娟的孤独又是和牧民是不一样的。李娟的孤独更是一种享受的存在,李娟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见识过别地生活的人,而大多数土生土长的牧民,他们的孤独是一种无意识的孤独。哈萨克牧民的孤独意识,其实更接近人类原始生命时的孤独。在游牧文化里,这种孤独,无可替代、无法消除,因为它本就是这一文化的特质。
  此外牧民们对追求现实生命和维持游牧文化的艰难选择,也是作者的思索所在。
  古老的游牧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已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牧民心态的变化和传统游牧民族生活的瓦解”。但是这种变化又是含着矛盾的。比如在《迅速消失的一切》(冬牧场),“这家伙口口声声嘲笑农民太穷,日子狼狈又局促,有时却也会感慨地说,如果家里有五六十亩地,就不用这么搬来搬去的了。”③居麻可以说是一个老牧民了,然而常年不断地迁移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疾痛,心理上的超荷承受,感情上的聚散无常(儿女上学不在身边),在短暂的停留地,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辛劳繁重、寂寞单调的体力劳动,在不断地感受外来新鲜事物的便利与好处时,他也对定居与继续放牧产生了困惑。作者也描写到了在现代文明看来游牧民族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女人们总是一洗完头发,就把湿发紧紧地编成辫子盘起来,再去冰天雪地里干活。而且总是湿着头发睡觉”④。还有,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抛弃,这无疑加速了古老的游牧文化的消逝。于牧民的现实生活而言,这似乎是无可非议的,毕竟谁不愿意追求稳定、干净、安康、幸福的生活呢。而于数千年来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的传统游牧生活生产方式而言,它的被抛弃与被忘却,对于历史文化而言是让人不舍而痛心的,代表了一种传统文明的消逝。因为游牧民族文化有很多现代文明所不具备的美好品质。对于牧民而言,这种遗忘与抛弃是难以抉择的。小民族的被同化,无不是民族多样性缩小的一个悲剧。
  李娟笔下的人们生活在贫瘠、荒蛮的地方,却保留着现代文明人已丢弃的淳朴与真实。他们处于荒蛮之地,却有着现代法律所无法涵盖的自己的生存法则。在转场的过程中,每家牧民只走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而路过自家门前的队伍都要喝到奶茶,扎克拜妈妈双手捧着一大碗奶茶碗恭迎路人。因为在他们,“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都是一种礼性”。作者用一种返璞归真,洗尽铅华呈素姿,最后抵达生命和灵魂本质的文字,表达了对牧民生活的思考,体现了现代文人的精神氣质与现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也增加了文章的温度和厚度。
  注释:
  ①李娟.阿勒泰的角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版。
  ②李娟.阿勒泰的角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版第126页。
  ③李娟.冬牧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版第256页253页。
  ④李娟.冬牧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版第256页253页。
  参考文献:
  [1]隋清娥.“阿勒泰的明信片”——论李娟散文地域文化特色的基本元素[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2]黄文芳.李娟散文创作的文化视角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刘泽惠.李娟散文的民族文化解读[J].文学教育,2014(09).
  作者简介:
  刘玉梅(1991—),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大理市电视台 云南 大理 671000)  摘 要: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体传播方式从原来简单的电视、广播传播拓展到如今不仅有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更是增加了依托网络进行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在新媒体传播的背景之下,如何能够实现电视新闻采编的发展进步,使其适应当代的时代背景成为了一个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编;新媒体发展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
期刊
(广西电视台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电视新闻作为一种新闻信息床底的手段,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电视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和声音特效,向观众床底相应的新闻信息。电视新闻主要是由电视摄影、记者采访、拍摄、剪辑等方面组成,是呈现事物发展规律和过程中的重要形式,也是电视节目中的主要内容。突发事件作为电视新闻中的重要组成,现场拍摄的方式和记者现场表现都会影响新闻报道有效性和传播性有关。因而,在突然事件
期刊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4)  摘 要:以网络销售为核心的电商模式的日益成熟,服装营销的方式从传统线下转变为线上,品牌服装企业更多地重视网络、新媒体工具的营销传播方式和营销传播效果。本文在充分调研微信公众平台的品牌效益推广传播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服装品牌的特点,提出服装品牌的微信公众平台推广传播的页面设计。  关键词:服装品牌;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  一、品牌商在微信公众平台营销传
期刊
(广西电视台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正在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显得尤其重要。在众多新闻信息中,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就十分重要,其也是相关媒体不可推卸的报道责任。本文就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进行简述,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其报道策略。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媒体;报道策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
期刊
(广西电视台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电视新闻是现代人们比较关注的新闻之一,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电视新闻当中的人物故事是一个提供信息的关键性线索,而讲好电视新闻中的人物故事是一个具有技术性的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新闻任务故事特定,并提出了具体的讲解电视新闻人物故事的方法,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视新闻;人物;故事;细节  电视新闻人物主要是指借助电视画面,利用
期刊
(桂林市临桂区文化馆 广西 桂林 541000)  摘 要:在深化开展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我国群众文化活动得以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活动,对于塑造良风良俗,提高国民素质,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辅导员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着指导、引领、规范、提升等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探讨了文化辅导员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引领作
期刊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精神,理解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把握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关键词:讲话精神;长征精神;科学内涵;时代要求  一、准确理解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  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
期刊
(广西桂林资源县文化馆 广西 桂林 541400)  摘 要:“七月半”河灯歌节最早出现在1995年,资源县政府将河灯节和“七月半”歌节两个具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但都拥有自身独特文化的节日结合在了一起,面临着存在的文化差异和冲击,不同民族的同胞都在思考如何维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而借助河灯歌节来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本文主要对资源县“七月半”河灯歌节文化有效综合的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索。 
期刊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14000)  摘 要:悲愤意识是我国历代爱国诗人的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情感,瞿式耜作为南明抗清名臣,在大明江山逐步失陷的情况下,其诗作中悲愤意识的体现十分明显,本文选取瞿式耜留守桂林至城破被俘这一段时间的诗歌进行研究,分析其诗歌中体现悲愤意识的显著特色。  关键词:瞿式耜;南明  一、瞿式耜留守桂林的背景  瞿式耜(1590—1650),字起田,江苏常熟人,是
期刊
(邹平县广播电影电视中心 山东 滨州 100142)  摘 要:所谓的新闻编辑,就是在新闻资料中找到最有用的资料,并且利用好的方法把这些有用的资料传播到社会去,实现信息的价值性。那么作为新闻编辑者就应该有一定的良好素养,并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新闻的价值,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完善的服务。那么在目前我国网络时代的飞快进步下,由于网络和新闻编辑有着一些矛盾,导致了新闻编辑的素质没有得到一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