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它由创业大学生要具备的一定创业觉知能力、创业筹划和控制能力、创业专业知识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组成。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改革高等教育目标,落实创业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积极的心理关注,培养创业的信心及竞争意识;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社团。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结构
[作者简介]陈秀珍(1968- ),女,山东博兴人,滨州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指导。(山东 滨州2566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079-01
大学生创业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创业能力越强,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近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相对较低,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社会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要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等院校必须实现教育观和人才观的转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大学毕业生不仅不会增加就业的负担,而且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减轻就业的压力。
一、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其构成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活动顺利进行,并能够创立和发展一项或多项事业的主体心理条件,即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及社会力量指导大学生认识商机、整合资源、自己创办企业,甚至为更多的人创造工作岗位。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要有效培养和开发就必须对其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首先,具备一定的创业觉知能力。它包括对环境的觉知和对自我的觉知。创业的大学生,既要重视企业所涉及的资源状况、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又要重视当下的政府政策、当地的文化习俗以及市场环境等人文因素。这种对周围环境和社会事物的洞察、觉知能力,可以更好地使创业者做到立足现实、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环境和发展空间。其次,具备创业筹划和控制能力。创业实践活动需要全面细致的规划,创业者要善于根据创业项目的目标确定工作范围,并分解完成各项工作所需要的活动,根据不同活动之间的关系排出先后顺序、估计所需时间、确定所需资源、估计项目风险,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费的预算和分配。创业者还要对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具有控制能力:能确定符合实际的长远目标;分阶段配置有限的资源,按计划完成阶段性工作;突出战略重点和中心工作,各项工作围绕中心展开;把握住关键时点和机遇,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再次,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创业者一般要从自己熟悉的行业中选择项目,才能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的尴尬,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创业者要具有接受和理解与所办企业经营方向有关的新技术的能力;具有把环保、能源、质量、安全等知识以及法律、法规运用于本行业的能力;要善于通过社会需求、市场定位、自我实力等方面的分析,依据“最适合自己的市场机会是最好的市场机会”的原则,做出正确决策,实现创业目标。最后,还要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千变万化,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瞬息万变,创业活动中充满着危险与机遇,创业者要善于根据本行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控制、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要善于根据自己的创业目标,约束和控制自己与目标相悖的行为和冲动。在经营过程中,有赔有赚,有成有败,创业者要具有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具有忍受局部、暂时的损失而获取全局、长期收益的战略胸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去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1.改革高等教育目标,落实创业教育理念。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教育目标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专业设置较窄、教学内容较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不能立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是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反复练习,忽视对知识的再发现,忽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怎样才能将创业教育理念转变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实践,使学生不但会“求职就业”,而且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改变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不但要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还要塑造学生良好的态度、情感、意志、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品质,激励学生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与开拓精神。因此,高校应改变以专业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以传授知识满足就业需要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上来。
2.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合理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落实到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中。高等学校要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改革考试方式;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开放实验室,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增加校外实践,并积极建立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在课程设计与开发时就要强调和尊重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利,课程类型多元化,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分配合理。高等学校应实施全程化创业教育:在大学低年级,可结合学科教学培养专业意识与思维,结合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志,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指导课,介绍创业策略,培养创业能力;根据专业性质开设选修课,指导学生分析自己个性特长,选择选修内容,把创业教育融于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
3.通过积极的心理关注,培养创业的信心及竞争意识。创业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养成勇于创业的意识与精神,培养独立的思想和自主的行为。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关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們具有丰富的商业知识和强烈企图心,树立长远的事业目标;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坚韧毅力,勇于拼搏,敢于冒险,愿意承担风险,从而做成他人无法企及的事。通过积极关注,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只有具备了自我认识能力的人,才能看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地评价自我,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扬利用自己的优点,避开和克服自身的缺点,从而更好地创业。
4.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可以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创业提供榜样和实践基地;通过科技开发公司、校办产业等创收部门筹集资金,建立创业联合会、创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定期组织开展各种专业竞赛、科研活动和创业设计、竞赛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各项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制订创业计划,落实创业措施。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研究,从而为提高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有效地开展勤工助学也能够增加大学生的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有利于培养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5.组织大学生社团,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学生按照一定的专业目的、职业理想、个人特长,根据自愿原则组成的并接受学校管理的学生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源泉,学生社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拓宽社团成员与社会交往的渠道,为他们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最终实现帮助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学生社团可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组织社团成员参观企业或把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请进来做专业讲座,使社团成员了解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过程,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组织的严密性和劳动者必备的职业素质。通过学生社团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培训、讲座、比赛等,从而不断提高社团成员的创业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秀珍.创业能力的内涵解读[J].职业技术,2007(4).
[2]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唐德海,常小勇.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J].教育研究,2001(2).
[4]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5]初蓓.高职院校强化创业意识与提高创业能力的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陈锴.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民营科技,2009(5).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结构
[作者简介]陈秀珍(1968- ),女,山东博兴人,滨州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指导。(山东 滨州25660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079-01
大学生创业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高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创业能力越强,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近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相对较低,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社会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要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等院校必须实现教育观和人才观的转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大学毕业生不仅不会增加就业的负担,而且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减轻就业的压力。
一、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及其构成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活动顺利进行,并能够创立和发展一项或多项事业的主体心理条件,即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及社会力量指导大学生认识商机、整合资源、自己创办企业,甚至为更多的人创造工作岗位。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要有效培养和开发就必须对其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首先,具备一定的创业觉知能力。它包括对环境的觉知和对自我的觉知。创业的大学生,既要重视企业所涉及的资源状况、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又要重视当下的政府政策、当地的文化习俗以及市场环境等人文因素。这种对周围环境和社会事物的洞察、觉知能力,可以更好地使创业者做到立足现实、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环境和发展空间。其次,具备创业筹划和控制能力。创业实践活动需要全面细致的规划,创业者要善于根据创业项目的目标确定工作范围,并分解完成各项工作所需要的活动,根据不同活动之间的关系排出先后顺序、估计所需时间、确定所需资源、估计项目风险,在此基础上进行经费的预算和分配。创业者还要对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具有控制能力:能确定符合实际的长远目标;分阶段配置有限的资源,按计划完成阶段性工作;突出战略重点和中心工作,各项工作围绕中心展开;把握住关键时点和机遇,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再次,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创业者一般要从自己熟悉的行业中选择项目,才能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的尴尬,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创业者要具有接受和理解与所办企业经营方向有关的新技术的能力;具有把环保、能源、质量、安全等知识以及法律、法规运用于本行业的能力;要善于通过社会需求、市场定位、自我实力等方面的分析,依据“最适合自己的市场机会是最好的市场机会”的原则,做出正确决策,实现创业目标。最后,还要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千变万化,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瞬息万变,创业活动中充满着危险与机遇,创业者要善于根据本行业的行为规范,来判断、控制、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要善于根据自己的创业目标,约束和控制自己与目标相悖的行为和冲动。在经营过程中,有赔有赚,有成有败,创业者要具有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具有忍受局部、暂时的损失而获取全局、长期收益的战略胸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去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1.改革高等教育目标,落实创业教育理念。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教育目标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专业设置较窄、教学内容较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不能立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是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反复练习,忽视对知识的再发现,忽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怎样才能将创业教育理念转变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实践,使学生不但会“求职就业”,而且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改变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不但要包括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还要塑造学生良好的态度、情感、意志、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品质,激励学生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与开拓精神。因此,高校应改变以专业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以传授知识满足就业需要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上来。
2.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合理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必须落实到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中。高等学校要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改革考试方式;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开放实验室,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增加校外实践,并积极建立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在课程设计与开发时就要强调和尊重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利,课程类型多元化,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分配合理。高等学校应实施全程化创业教育:在大学低年级,可结合学科教学培养专业意识与思维,结合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志,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创业指导课,介绍创业策略,培养创业能力;根据专业性质开设选修课,指导学生分析自己个性特长,选择选修内容,把创业教育融于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
3.通过积极的心理关注,培养创业的信心及竞争意识。创业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养成勇于创业的意识与精神,培养独立的思想和自主的行为。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关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們具有丰富的商业知识和强烈企图心,树立长远的事业目标;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坚韧毅力,勇于拼搏,敢于冒险,愿意承担风险,从而做成他人无法企及的事。通过积极关注,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只有具备了自我认识能力的人,才能看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地评价自我,进而在此基础上发扬利用自己的优点,避开和克服自身的缺点,从而更好地创业。
4.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可以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创业提供榜样和实践基地;通过科技开发公司、校办产业等创收部门筹集资金,建立创业联合会、创业基金会等组织机构,定期组织开展各种专业竞赛、科研活动和创业设计、竞赛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各项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制订创业计划,落实创业措施。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研究,从而为提高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有效地开展勤工助学也能够增加大学生的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有利于培养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5.组织大学生社团,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学生按照一定的专业目的、职业理想、个人特长,根据自愿原则组成的并接受学校管理的学生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源泉,学生社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拓宽社团成员与社会交往的渠道,为他们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最终实现帮助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学生社团可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组织社团成员参观企业或把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请进来做专业讲座,使社团成员了解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过程,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组织的严密性和劳动者必备的职业素质。通过学生社团举办各种专业技能培训、讲座、比赛等,从而不断提高社团成员的创业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秀珍.创业能力的内涵解读[J].职业技术,2007(4).
[2]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唐德海,常小勇.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J].教育研究,2001(2).
[4]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
[5]初蓓.高职院校强化创业意识与提高创业能力的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陈锴.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民营科技,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