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学科的培养方向之一。本文结合基础教育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指出在基于化学课堂的科学探究过程实施中,教师要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历经思考、质疑和探索的过程,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教学出发点,最终满足化学学科的育人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入度。
【关键词】 化学课堂 科学探究 学生主体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早期的研究过程一般是: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创新实验。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可实现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再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大大节约时间。基于高中生的发展阶段特点:对未知问题充满好奇心,因此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应当从实验现象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提出新的问题,以期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满足其学习成就感。因此,我们的化学课堂需要由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要注重提出问题、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现象、总结规律并提出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渐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角色由之前的课堂支配者向引导者和策划者上转变,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当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直接将答案分享给学生,而是通过创建丰富的自学、互学和展学活动,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如何证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并设计实验?根据化学平衡的特点,学生可得出通过改变温度、微粒浓度测定氢离子浓度变化来判断弱电解质的电离存在平衡状态。首先,测定不同温度下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实验1)可得实验结果:温度越高氢离子浓度越大。进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1)醋酸的电离存在平衡状态;(2)醋酸的电离是吸热的。
其次,引导学生从氢离子浓度变化的角度设计对比实验:(实验2)相同氢离子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与镁条反应的速率;(实验3)相同氢离子浓度的盐酸和醋酸稀释相同倍数时的pH值。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发现,醋酸溶液中气泡的逸出速率明显大于盐酸溶液,根据实验结果首先完成v-t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醋酸中的氢离子浓度要大于盐酸(图1),由此得出结论:随着醋酸中氢離子浓度的减少,电离平衡在朝着氢离子浓度增大的方向进行。再由实验3,记录两种溶液稀释前后的pH值变化作pH—V图,再根据pH=-lgc(H+)作c(H+)—V图。由图可知在稀释过程中,醋酸的c(H+)变化较盐酸慢,可归纳出结论:稀释过程中,醋酸的电离平衡朝着电离的方向移动,酸性越强,其氢离子浓度变化越快。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作为知识获取的主体参与其中:根据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再通过实验结果总结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作图、识图能力,将科学探究意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无形之中植入学生思维之中,在其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知识的被动灌输,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无科学探究意识,使得这样的课程设计引导难度较大、学生参与程度较低等情况。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大程度上将科学研究思维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此外,在学生科学探究完成后,教师也要创新课堂的评价机制,从化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能力,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高学习的深入性。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的,学生创新意识差、不具有探究精神等都限制了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下一步,在基于化学课堂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创建丰富的课堂自学、互学和展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赵晋婧.例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J].科普童话,2020(03):57-58.
[2] 龚增波.关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外交流,2019(08):238-239.
[3] 纪建宝.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新课程(教师版),2019(05):200-201.
【关键词】 化学课堂 科学探究 学生主体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早期的研究过程一般是: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创新实验。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可实现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再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大大节约时间。基于高中生的发展阶段特点:对未知问题充满好奇心,因此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应当从实验现象入手,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提出新的问题,以期激发其学习兴趣并满足其学习成就感。因此,我们的化学课堂需要由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要注重提出问题、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现象、总结规律并提出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渐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自己角色由之前的课堂支配者向引导者和策划者上转变,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当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直接将答案分享给学生,而是通过创建丰富的自学、互学和展学活动,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如何证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并设计实验?根据化学平衡的特点,学生可得出通过改变温度、微粒浓度测定氢离子浓度变化来判断弱电解质的电离存在平衡状态。首先,测定不同温度下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实验1)可得实验结果:温度越高氢离子浓度越大。进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1)醋酸的电离存在平衡状态;(2)醋酸的电离是吸热的。
其次,引导学生从氢离子浓度变化的角度设计对比实验:(实验2)相同氢离子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与镁条反应的速率;(实验3)相同氢离子浓度的盐酸和醋酸稀释相同倍数时的pH值。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发现,醋酸溶液中气泡的逸出速率明显大于盐酸溶液,根据实验结果首先完成v-t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醋酸中的氢离子浓度要大于盐酸(图1),由此得出结论:随着醋酸中氢離子浓度的减少,电离平衡在朝着氢离子浓度增大的方向进行。再由实验3,记录两种溶液稀释前后的pH值变化作pH—V图,再根据pH=-lgc(H+)作c(H+)—V图。由图可知在稀释过程中,醋酸的c(H+)变化较盐酸慢,可归纳出结论:稀释过程中,醋酸的电离平衡朝着电离的方向移动,酸性越强,其氢离子浓度变化越快。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作为知识获取的主体参与其中:根据问题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再通过实验结果总结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作图、识图能力,将科学探究意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无形之中植入学生思维之中,在其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知识的被动灌输,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无科学探究意识,使得这样的课程设计引导难度较大、学生参与程度较低等情况。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大程度上将科学研究思维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此外,在学生科学探究完成后,教师也要创新课堂的评价机制,从化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能力,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高学习的深入性。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的,学生创新意识差、不具有探究精神等都限制了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下一步,在基于化学课堂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创建丰富的课堂自学、互学和展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赵晋婧.例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J].科普童话,2020(03):57-58.
[2] 龚增波.关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外交流,2019(08):238-239.
[3] 纪建宝.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新课程(教师版),2019(05):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