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古诗让我想起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给教育事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想让教师的答疑解惑使迷茫的孩子如方塘鉴亮,毛塞顿开;让师生的教与学活动如天光云影交相呼应,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追根溯源,从根本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如涓涓山泉,清清溪流,生机勃勃,流淌不息,那么何为根本呢?
一、园地制宜,创设全新的校本课程
(一)目的与意义。
每个国家,民族乃至地区在各个时代都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特色文化,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地域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这一追求也充分反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样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地域素材的美术资源,而地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目的是弥补单一的国家美术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满足本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
常锐伦教授更是从宏观的角度重申了乡土美术教材(即地方美术)编写的必要性,他说:“作为教育的导向,应该使下一代公民树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根。地方美术是本地各民族历史积淀的文化造型载体,地方美术教材所进行的教育正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热爱乡土美术文化的感情,使维系民族情感的“根”深深地扎于学生心中。热爱乡土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我们不难看到正是由于地方美术独特性的艺术风格才能使之在于世界艺术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把地方美术及资源纳入校本课程的教学,使之成为一去源头活水,那么,样本课程就会流光溢彩,永葆青春。
当今我们所处的这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各种信息的流通,促使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距缩小。并正逐渐地趋于“标准化“。但同时,地方差距的消灭就意味着地方特色的消隐。在发展中求生存,美术教学要让自己生命力强盛就应该保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去面向未来发展的要求,从地方文化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并发扬自身的优点,更好地引发自身的发展。显然,地方文化及乡土特色呼唤着教育。通过美术课堂我们充分利用美术资源创设适应学生的样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更有利于其素质的提高。
因此,深人挖掘民族民间传统美术文化遗存,并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整合编写校本教材,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势在必行,这是让优秀的传统美术文化通过美术教学得以传承、弘扬和创新。
(二)地方美术资源的收集、分析与整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风物荟萃、名胜云集之地,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孕育出了东西合璧的西域文化,其精华有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风情文化、中医文化(维药)、商贸文化、曲艺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书画文化和工艺文化等十大特色文化、影响广泛。校本课程应取其有益、化为己用。
案例1:利用本土材料进行创新教学。
大自然赐予我们丰富的、独特的自然材料,尤其是对很多农村学生,利用自然材料不仅可以丰富和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可以解决农村学生美术材料购买的困难,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等情感。
如用不同形状不同色泽的鹅卵石来制作镇纸,就是充分利用本土材料进行创新教学。它一方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并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然材料的利用意识及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案例2: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用于教学。
多彩的婚俗和姑娘追、叼羊等民俗文化内现出神秘的魅力;精彩、热闹的大巴扎展现出当地大型活动特有的神韵;精制的英吉沙小刀、维吾尔族小花帽显示出传统工艺的精湛。开发这些地方风俗文化资源开来充实校本课程的内涵,能传承传统的精髓。又从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方资源的能力,由一个课程不折不扣执行者,变为课程能动的开发者。开发一个富有创意的美术校本课程,在事半功倍的前提下。让一个好的校本课程水到渠成。
案例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本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会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例如:把艺术博物馆引进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把鉴赏教材的内容与地方美术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参观、讨论、直观图像与实物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疆灿烂的历史文化,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深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理解,使学生领悟新疆地方美术文化的内涵,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感。那么,谁来教学,当然是教师,教师也是我们创设艺术佳业的主体和根本。
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和教学技能的不断完善
俗话说:“打井要打深井”、“授人一瓢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要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感兴趣l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佳境,这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驾驭课堂的娴熟技能,那么教师平时就必须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一样博采杂家,在术业有专攻的基础,做到各类学科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乐于品尝。
另外教师还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相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外化为行为显现出来,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全新的“教师观”、正确的“学生观”以及主体的“教学活动观和准确的”教材观。才能适应如今的教育行为,确保自己不落伍,是清水一滴不是腐水一粒。
每位老师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去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再精诚合作,形成合力,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发挥团队精神,让滴滴清水凝聚成流;涓涓溪流汇成大河。
这样生命力旺盛的老师队伍一代一代辛勤耕耘……长江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如此“源头活水”,秘将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这首古诗让我想起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给教育事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想让教师的答疑解惑使迷茫的孩子如方塘鉴亮,毛塞顿开;让师生的教与学活动如天光云影交相呼应,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追根溯源,从根本做起。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如涓涓山泉,清清溪流,生机勃勃,流淌不息,那么何为根本呢?
一、园地制宜,创设全新的校本课程
(一)目的与意义。
每个国家,民族乃至地区在各个时代都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特色文化,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地域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这一追求也充分反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样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地域素材的美术资源,而地域素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目的是弥补单一的国家美术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满足本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
常锐伦教授更是从宏观的角度重申了乡土美术教材(即地方美术)编写的必要性,他说:“作为教育的导向,应该使下一代公民树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根。地方美术是本地各民族历史积淀的文化造型载体,地方美术教材所进行的教育正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培养热爱乡土美术文化的感情,使维系民族情感的“根”深深地扎于学生心中。热爱乡土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我们不难看到正是由于地方美术独特性的艺术风格才能使之在于世界艺术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把地方美术及资源纳入校本课程的教学,使之成为一去源头活水,那么,样本课程就会流光溢彩,永葆青春。
当今我们所处的这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各种信息的流通,促使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差距缩小。并正逐渐地趋于“标准化“。但同时,地方差距的消灭就意味着地方特色的消隐。在发展中求生存,美术教学要让自己生命力强盛就应该保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去面向未来发展的要求,从地方文化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并发扬自身的优点,更好地引发自身的发展。显然,地方文化及乡土特色呼唤着教育。通过美术课堂我们充分利用美术资源创设适应学生的样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更有利于其素质的提高。
因此,深人挖掘民族民间传统美术文化遗存,并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整合编写校本教材,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势在必行,这是让优秀的传统美术文化通过美术教学得以传承、弘扬和创新。
(二)地方美术资源的收集、分析与整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风物荟萃、名胜云集之地,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孕育出了东西合璧的西域文化,其精华有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风情文化、中医文化(维药)、商贸文化、曲艺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书画文化和工艺文化等十大特色文化、影响广泛。校本课程应取其有益、化为己用。
案例1:利用本土材料进行创新教学。
大自然赐予我们丰富的、独特的自然材料,尤其是对很多农村学生,利用自然材料不仅可以丰富和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可以解决农村学生美术材料购买的困难,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等情感。
如用不同形状不同色泽的鹅卵石来制作镇纸,就是充分利用本土材料进行创新教学。它一方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美并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然材料的利用意识及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案例2: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用于教学。
多彩的婚俗和姑娘追、叼羊等民俗文化内现出神秘的魅力;精彩、热闹的大巴扎展现出当地大型活动特有的神韵;精制的英吉沙小刀、维吾尔族小花帽显示出传统工艺的精湛。开发这些地方风俗文化资源开来充实校本课程的内涵,能传承传统的精髓。又从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地方资源的能力,由一个课程不折不扣执行者,变为课程能动的开发者。开发一个富有创意的美术校本课程,在事半功倍的前提下。让一个好的校本课程水到渠成。
案例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本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会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例如:把艺术博物馆引进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把鉴赏教材的内容与地方美术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参观、讨论、直观图像与实物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疆灿烂的历史文化,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深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理解,使学生领悟新疆地方美术文化的内涵,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感。那么,谁来教学,当然是教师,教师也是我们创设艺术佳业的主体和根本。
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和教学技能的不断完善
俗话说:“打井要打深井”、“授人一瓢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要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感兴趣l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佳境,这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驾驭课堂的娴熟技能,那么教师平时就必须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必须像蜜蜂一样博采杂家,在术业有专攻的基础,做到各类学科融会贯通。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酿出最甜的蜜,学生才乐于品尝。
另外教师还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相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外化为行为显现出来,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全新的“教师观”、正确的“学生观”以及主体的“教学活动观和准确的”教材观。才能适应如今的教育行为,确保自己不落伍,是清水一滴不是腐水一粒。
每位老师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去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再精诚合作,形成合力,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发挥团队精神,让滴滴清水凝聚成流;涓涓溪流汇成大河。
这样生命力旺盛的老师队伍一代一代辛勤耕耘……长江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如此“源头活水”,秘将促进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