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新闻,相于对传统新闻,民生新闻改变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生活,从“人文关怀”的报道角度和立场出发,用全新的理念和表现手法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情感困惑,关注人民生活、平民生计,报道群众的身边事。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做到了“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亲切而真实。民生新闻节目一开播就受到了电视观众的欢迎,迅速成为观众追随的品牌,短短几年内成为一种倍受关注的节目形态,这使得民生新闻在各地方台有着较强的收视地位。各地方台也在怎样办好民生新闻上下足功夫,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呢?
一、强化媒体主导意识,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
民生新闻成功主要原因就是节目对于受众的尊重,以及受众自身在观看节目时强烈的存在感。这类新闻贴近普通人和他们的生活,百姓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这些源自于百姓生活中的民生新闻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它的取材也十分广泛。百姓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不同的事情。在选择线索中,想观众所想,急观众所急。选择群众普遍关心的事情。在选材上,善于从大量素材中筛选出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百姓身边事件进行报道,使民生新闻真正平民化。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民生新闻报道的虽是小事,但决不是琐事。民生新闻不是堆砌生活中的琐事,不能将民生新闻仅仅理解为市井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民生新闻是一种报道角度和立场,也就是说是出于什么目的来报道新闻。如果只将镜头对准那些内容琐碎的事情,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民生问题便会被弱化。哪里的下水井盖被盗,哪里的垃圾堆积成山,重复播出这些相同的内容,报道形式过于单一,风格日趋雷同,丧失了个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久而久之会让观众失去新鲜感,民生新闻给人的印象将是一片乱象,这类新闻播出之时,也就是多数市民换台之时。
二、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
民生新闻不是简单地还原事实,不是事实的简单发布,不能只把表面现象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眼前。要寻找加工角度,寻找到新闻事实的区域性落点。目前很多报道只停留在“一人一事一报”上,不分析原因以及会带来的后果。只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抢一时之先。吐一时之快,对媒体的责任和义务置之不理。对于节目中大比例报道的负面事件,媒体没有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对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没有起到监督和批判的作用。没有深度的阐述,挖掘,缺乏理性思辨和批评力度。很多民生新闻关注事情的情节性和故事性,忽视了一些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如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进行采访,交待了某时、某地发生了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消防队员如何救火等一些相关情况,但唯独忽视了重要内容,那就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什么教育意义?如果简单地处理成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那么这类新闻不仅简单。信息少,社会意义也不大。这就是记者没有深入采访,没有把握核心,缺乏深度。只将所看所闻报道出来,没有关注事件原有的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各种新闻事件中,都有值得分析、值得解释、值得研究和调查的东西”,记者要以贴近群众的身边事做为一个切入口。将暗藏在纷繁复杂事件背后的理性的,深层次的寓意传达给受众,使之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他们的思维素养,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能力。民生新闻不能把平民视角、贴近性和生活性与肤浅、泛化等同起来,不能将百姓生活中的事简单还原,不能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娱乐化处理,掩盖事实真相。
三、民生新闻的报道角度和立场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真正关注民生的新闻,它的报道角度和立场都应该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是善意的,是出于善意的目的来报道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在记录真实的生活状态时,更注重对观众情感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体贴”,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这要求记者首先应具有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大众之中,置身于社会变革之中,置身于历史发展之中。怀着理解、尊重、公正之心,以真诚的目光关注人,关注生命,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才能在节目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o但是在现实的新闻环境下,有些报道不再与人为善。记者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尤其做批评报道时,只图一时痛快说些风凉话。讽刺挖苦,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记者利用媒体做出不恰当的论断,发表不恰当的意见,会给新闻事件当事人造成舆论压力和伤害。长此下去媒体公信力将会受到来自自身的挑战,受到公众质疑,最终走向公众对立面。由于民生新闻贴近普通百姓和他们的生活,感受的是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以只要记者能够深入实际,多站在善意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用心去感受老百姓的冷暖,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民生新闻就会改变冷冰冰、干巴巴的形象,既能体现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又有益于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民生新闻才是真正在关注民生。
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而受到老百姓的青睐,更受到媒体的重视。这要求我们采编人员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应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分析能力,掌握其核心和本原,在以质取胜的同时,突出个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提升节目竞争力和影响力,建立起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使民生新闻走上更加稳健、更有前途的道路。
一、强化媒体主导意识,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
民生新闻成功主要原因就是节目对于受众的尊重,以及受众自身在观看节目时强烈的存在感。这类新闻贴近普通人和他们的生活,百姓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这些源自于百姓生活中的民生新闻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它的取材也十分广泛。百姓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不同的事情。在选择线索中,想观众所想,急观众所急。选择群众普遍关心的事情。在选材上,善于从大量素材中筛选出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百姓身边事件进行报道,使民生新闻真正平民化。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民生新闻报道的虽是小事,但决不是琐事。民生新闻不是堆砌生活中的琐事,不能将民生新闻仅仅理解为市井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民生新闻是一种报道角度和立场,也就是说是出于什么目的来报道新闻。如果只将镜头对准那些内容琐碎的事情,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民生问题便会被弱化。哪里的下水井盖被盗,哪里的垃圾堆积成山,重复播出这些相同的内容,报道形式过于单一,风格日趋雷同,丧失了个性和对受众的吸引力。久而久之会让观众失去新鲜感,民生新闻给人的印象将是一片乱象,这类新闻播出之时,也就是多数市民换台之时。
二、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
民生新闻不是简单地还原事实,不是事实的简单发布,不能只把表面现象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眼前。要寻找加工角度,寻找到新闻事实的区域性落点。目前很多报道只停留在“一人一事一报”上,不分析原因以及会带来的后果。只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抢一时之先。吐一时之快,对媒体的责任和义务置之不理。对于节目中大比例报道的负面事件,媒体没有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对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没有起到监督和批判的作用。没有深度的阐述,挖掘,缺乏理性思辨和批评力度。很多民生新闻关注事情的情节性和故事性,忽视了一些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如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进行采访,交待了某时、某地发生了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消防队员如何救火等一些相关情况,但唯独忽视了重要内容,那就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什么教育意义?如果简单地处理成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那么这类新闻不仅简单。信息少,社会意义也不大。这就是记者没有深入采访,没有把握核心,缺乏深度。只将所看所闻报道出来,没有关注事件原有的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各种新闻事件中,都有值得分析、值得解释、值得研究和调查的东西”,记者要以贴近群众的身边事做为一个切入口。将暗藏在纷繁复杂事件背后的理性的,深层次的寓意传达给受众,使之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他们的思维素养,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能力。民生新闻不能把平民视角、贴近性和生活性与肤浅、泛化等同起来,不能将百姓生活中的事简单还原,不能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娱乐化处理,掩盖事实真相。
三、民生新闻的报道角度和立场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真正关注民生的新闻,它的报道角度和立场都应该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是善意的,是出于善意的目的来报道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在记录真实的生活状态时,更注重对观众情感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体贴”,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这要求记者首先应具有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大众之中,置身于社会变革之中,置身于历史发展之中。怀着理解、尊重、公正之心,以真诚的目光关注人,关注生命,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才能在节目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o但是在现实的新闻环境下,有些报道不再与人为善。记者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尤其做批评报道时,只图一时痛快说些风凉话。讽刺挖苦,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记者利用媒体做出不恰当的论断,发表不恰当的意见,会给新闻事件当事人造成舆论压力和伤害。长此下去媒体公信力将会受到来自自身的挑战,受到公众质疑,最终走向公众对立面。由于民生新闻贴近普通百姓和他们的生活,感受的是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以只要记者能够深入实际,多站在善意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用心去感受老百姓的冷暖,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民生新闻就会改变冷冰冰、干巴巴的形象,既能体现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又有益于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民生新闻才是真正在关注民生。
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而受到老百姓的青睐,更受到媒体的重视。这要求我们采编人员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应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分析能力,掌握其核心和本原,在以质取胜的同时,突出个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提升节目竞争力和影响力,建立起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使民生新闻走上更加稳健、更有前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