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要使学生成才,教师应对学生传授知识,更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获取知识,只有教会学生真正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学生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地汲取知識,不断丰富自我,成为人才,造福国家,造福社会。
关键词:掌握 本领 学习能力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果将“鱼”比喻成知识,“渔”说成是获得知识的本领,作为老师应该是授鱼教渔,使学生鱼渔兼得,即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会学的能力。那么,应该使学生掌握哪些学习能力呢?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看,主要是厚书读薄能力、自我释疑能力、质疑问难能力、科学想像能力等。
一、厚书读薄的本领
古代文豪苏东坡说:“务学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运用苏东坡的治学要领创造了“薄——厚——薄”的科学研究方法:开始知识底子薄,通过学习由薄变厚,在此基础上还要厚积薄发。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没有上学时,都是无知的,自从上学后,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通过老师不断地教育,自己不断地学习,我们学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这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不断积累的读书过程。从小学读到中学,已经学了很多课文,做了很多题目,知识在不断增多,但回过头总结一下,我们虽然掌握了很多知识,但现在对书的感觉已不是开始读书时面对的厚厚的、成堆的书本的那种感觉,开始觉得书挺厚挺多,但现在并不觉得知识很厚很多,因为这厚厚的、成堆的书本,已经浓缩成精华,归纳成若干个知识要点,转化为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我们又可以来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并且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工作,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这就是读书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这是知识积累的科学方法。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既要将厚书读薄,善于吃透书本,把握精髓,又要将薄书读厚,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自我释疑的本领
学习过程一般是“生疑——质疑——释疑”。生疑是起步环节。生疑先得激疑。激疑有他激和自激两种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提倡自己激疑。鼓励他们自己主动向未知的学习领域发起进攻。预习是自己激疑的有效方法,要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周期性原则,坚持预习取得学习主动权。一个科学的学习流程应是预习——听课——复习、梳理——作业。听课之前要先预习,预习求知新,难易初步分,轮廓有个底,疑问记在心,带着问题去听课,主动学习印象深。学生预习搞得好,老师则应本着学决定教、教要适应学的原则改进教法,最好是“三讲两不讲”。即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讲清理解不透的重点、自攻不破的难点,而自通之处和细微末节则不讲。讲课讲到“点子”上,有助于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扩展其预习效果。比如,在七年级《春》课文教学中,课前我先布置预习题,安排学生带着问题先预习,开始学习《春》时,我先提问检验学生预习效果,了解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对这篇课文哪些方面已经基本掌握,哪些方面理解不透或没有掌握,根据学生预习效果,我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方案,对学生通过自学已完全弄懂的第一部分“盼春”不做讲解,对已基本知晓的第二部分“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春景图,老师精讲“春花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四幅只由学生讲解,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老师只做简要提示补充,而对学生理解不透、存疑较多的第三部分“颂春”中三个比喻句重点讲解,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课后通过检测,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这种学生自学、老师精讲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质疑问难的本领
“学”与“问”相辅相成,问为了学,学必须问。“?”像把钥匙,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像只耳朵,能引进无穷无尽的知识;将它倒过来又像个衣钩,能挂住所学知识。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光学不问,难成学问。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只是喜欢寻根刨底,追求问题罢了。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则认为.打开一切科学问题的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好问,“打破沙锅纹(问)到底”,要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知道这是为什么,究竟为什么非要知道这是为什么,在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科学发问,并做到“五不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未经复习不问;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未看过不问;作业未经深入思考不问;找不到自己矛盾所在不同;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不问。在教学态度上,应提倡老师百问不厌诲人不倦,但在方法上则不宜要求老师有问必答。有时可有问不答,或缓答,也可反问学生。
四、科学想像的本领
想像想像,愈想愈像,这是观赏奇山怪石时常用的思维方式,属于形象思维。科学想像则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以科学原理为依据,将理论学习与空间想像结合起来,运用空间想像把要学的各个章节内容在大脑中组合,运用所学知识使它们运转起来。当所学内容在大脑中运行的同时,思考研究各个知识要点之间的特点规律,顺藤摸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将全部章节内容有机“串”在一起,从而发现问题,消化知识,做到全面掌握。比如,八年级《时间的脚印》,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充分发挥想像力,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表达对文章所要说明的“岩石”的想象描述,有的说“岩石是历史的证人”,也有的说“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还有的说“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等等。通过这种想象式发言、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勤动脑、勤思考、勤表达,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促进大家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掌握 本领 学习能力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如果将“鱼”比喻成知识,“渔”说成是获得知识的本领,作为老师应该是授鱼教渔,使学生鱼渔兼得,即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会学的能力。那么,应该使学生掌握哪些学习能力呢?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看,主要是厚书读薄能力、自我释疑能力、质疑问难能力、科学想像能力等。
一、厚书读薄的本领
古代文豪苏东坡说:“务学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运用苏东坡的治学要领创造了“薄——厚——薄”的科学研究方法:开始知识底子薄,通过学习由薄变厚,在此基础上还要厚积薄发。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没有上学时,都是无知的,自从上学后,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通过老师不断地教育,自己不断地学习,我们学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道理,这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不断积累的读书过程。从小学读到中学,已经学了很多课文,做了很多题目,知识在不断增多,但回过头总结一下,我们虽然掌握了很多知识,但现在对书的感觉已不是开始读书时面对的厚厚的、成堆的书本的那种感觉,开始觉得书挺厚挺多,但现在并不觉得知识很厚很多,因为这厚厚的、成堆的书本,已经浓缩成精华,归纳成若干个知识要点,转化为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我们又可以来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并且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工作,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这就是读书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这是知识积累的科学方法。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既要将厚书读薄,善于吃透书本,把握精髓,又要将薄书读厚,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自我释疑的本领
学习过程一般是“生疑——质疑——释疑”。生疑是起步环节。生疑先得激疑。激疑有他激和自激两种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提倡自己激疑。鼓励他们自己主动向未知的学习领域发起进攻。预习是自己激疑的有效方法,要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周期性原则,坚持预习取得学习主动权。一个科学的学习流程应是预习——听课——复习、梳理——作业。听课之前要先预习,预习求知新,难易初步分,轮廓有个底,疑问记在心,带着问题去听课,主动学习印象深。学生预习搞得好,老师则应本着学决定教、教要适应学的原则改进教法,最好是“三讲两不讲”。即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讲清理解不透的重点、自攻不破的难点,而自通之处和细微末节则不讲。讲课讲到“点子”上,有助于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扩展其预习效果。比如,在七年级《春》课文教学中,课前我先布置预习题,安排学生带着问题先预习,开始学习《春》时,我先提问检验学生预习效果,了解学生通过预习、自学,对这篇课文哪些方面已经基本掌握,哪些方面理解不透或没有掌握,根据学生预习效果,我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方案,对学生通过自学已完全弄懂的第一部分“盼春”不做讲解,对已基本知晓的第二部分“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春景图,老师精讲“春花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四幅只由学生讲解,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老师只做简要提示补充,而对学生理解不透、存疑较多的第三部分“颂春”中三个比喻句重点讲解,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课后通过检测,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这种学生自学、老师精讲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质疑问难的本领
“学”与“问”相辅相成,问为了学,学必须问。“?”像把钥匙,能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像只耳朵,能引进无穷无尽的知识;将它倒过来又像个衣钩,能挂住所学知识。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光学不问,难成学问。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只是喜欢寻根刨底,追求问题罢了。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则认为.打开一切科学问题的钥匙,都是毫无异议的问号。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好问,“打破沙锅纹(问)到底”,要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要知道这是为什么,究竟为什么非要知道这是为什么,在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科学发问,并做到“五不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未经复习不问;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未看过不问;作业未经深入思考不问;找不到自己矛盾所在不同;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不问。在教学态度上,应提倡老师百问不厌诲人不倦,但在方法上则不宜要求老师有问必答。有时可有问不答,或缓答,也可反问学生。
四、科学想像的本领
想像想像,愈想愈像,这是观赏奇山怪石时常用的思维方式,属于形象思维。科学想像则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以科学原理为依据,将理论学习与空间想像结合起来,运用空间想像把要学的各个章节内容在大脑中组合,运用所学知识使它们运转起来。当所学内容在大脑中运行的同时,思考研究各个知识要点之间的特点规律,顺藤摸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将全部章节内容有机“串”在一起,从而发现问题,消化知识,做到全面掌握。比如,八年级《时间的脚印》,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充分发挥想像力,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表达对文章所要说明的“岩石”的想象描述,有的说“岩石是历史的证人”,也有的说“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还有的说“岩石是内蕴丰富的书”等等。通过这种想象式发言、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勤动脑、勤思考、勤表达,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促进大家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