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气管严重梗阻不能进行气管插管,为保证术中有效的气体交换,借助体外循环股动、静脉转流可提供有效的气体交换,切除狭窄气管,确保了术中的气体交换,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手术。
【关键词】 气管狭窄;股动;静脉转流;护理配合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气管狭窄,运用体外循环(股动、静脉转流下)切除气管狭窄病变,可以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气管狭窄的患者多病情危重,因此,术中的护理配合对于手术的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我院于2011年5月在股动、静脉导管转流下,成功为1例气管中段(距声门约3cm)瘢痕组织增生,导致管腔重度狭窄的病人,进行气管狭窄段切除,气管重建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效果满意,病人于术后第三天拔除气管插管,术后两个星期康复出院。现将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咳嗽、咯痰2月气性喘息半月入院,纤支镜提示:气管中段(距声门约3cm),瘢痕组织增生;导致管腔重度狭窄,大小约3cm×2.5cm,占据管腔约4/5(术中冰冻、手术后病理结果:组织瘢痕增生)。
1.2 手术方法:病人半卧位(强迫体位)面罩吸氧推入手术室,建立静脉通道,并全身肝素化后,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行右侧股动静脉插管,连接氧合及体外循环机开始转流。患者再取颈仰卧位,静脉复合麻醉插入气管导管至气管狭窄上方,连接麻醉机辅助呼吸。血氧、血压稳定后,自甲状软骨下缘至第四肋骨水平切开约18cm,分开颈部气管前组织,电锯劈开胸骨至第三肋后自左侧横断,骨蜡止血。纤支镜辅助下再次明确狭窄部位,分离气管狭窄,距狭窄下缘0.5cm切断气管,远端插入气管后通气。鱼精蛋白彻底中和肝素后拔除股动、静脉导管,血管排气排血栓测试通畅后用0/4、0/5普理灵缝合。彻底止血后逐层关闭。距狭窄上缘约0.5cm切开,切除狭窄气管用0/3抗菌薇乔(可吸收)间断缝合气管膜部,取出远断段气管导管,再经鼻插入气管导管,送至气管远断段后通气,间断缝合气管软骨部,冲洗术野,检查吻合口无漏气漏液,胸骨左缘第四肋间置纵隔引流管,钢丝固定胸骨,分层关闭。将下颌与前上胸壁缝合固定。手术过程顺利,术中麻醉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带管送病房ICU。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诊视:术前1天到病房访视病人,了解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手术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复苏期的配合要点。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争取病人能更好地配合,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2.2 参与术前讨论:该手术风险大,难度高,新技术,术前1天参加的医护人员均要参加术前讨论,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手术体位、手术步骤、术中配合的注意事项,以及更换导管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到全面了解,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2.3 术前物品准备:除常规的体外器械敷料外,备好电凝器、电动胸骨锯,手术间仪器设备在术前1天全面检查备用,准备所需的特殊缝线,确保术者使用;以及常规体外循环药品准备和正确配置[1]。
2.4 体位管理:在安置体位前,护士和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再次检查患者信息,执行“Time- out”流程。局麻行股动、静脉转流时,病人呼吸困难,患者可取半卧位,静脉复合麻醉成功后,再取颈仰卧位,后背垫上一软枕,充分暴露颈部手术野。上肢固定于肢体两侧,避免约束过紧,造成肢体神经受压。
2.5 术中管道护理:因手术采取了体外循环(行右侧股——动静脉转流),因所站位置的关系,术中洗手护士必须特别注意股动、静脉插管处的护理,防止手术中将体外循环引流管拔出。理顺所有动、静脉输液通道,挂置于患者头部前方。
2.6 术中体温监测:体外转流中持续肛温、鼻温监测,注意监测体温并保暖。另因手术时间较长,病人体表的暴露,以及输入室温下的液体,避免低体温造成对病人机体的损伤而造成的塞战,心律失常,麻醉苏醒延迟、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2]。
2.7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术前、术中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参观人员、手术间人员的走动及进出的次数,暂时未用的器械加以覆盖。严格加强各环节无菌操作是防止术后伤口感染和胸骨感染的有效措施[3]。
总之,手术相对紧张,巡回的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人的各项监测指标,配合医生做相应的处理。台上洗手护士则注意观察手术进程,有预见性地配合手术医生的工作。同时,也保持与台下巡回护士的联系,及时做好各项配合工作。手术结束后,要及时给患者遮盖好保暖,保护患者自尊。
参考文献
[1]左红梅、郑明秀,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护理配合,实用监床医药杂志,2010.14(24) :128
[2] 陈金仙、刘瑞莉等,不同的保温措施对全麻下食管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7.28(4):633-635.
[3] 邓瑞文,现代手术室的室内装修之我见,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0):742.
【关键词】 气管狭窄;股动;静脉转流;护理配合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气管狭窄,运用体外循环(股动、静脉转流下)切除气管狭窄病变,可以有效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气管狭窄的患者多病情危重,因此,术中的护理配合对于手术的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我院于2011年5月在股动、静脉导管转流下,成功为1例气管中段(距声门约3cm)瘢痕组织增生,导致管腔重度狭窄的病人,进行气管狭窄段切除,气管重建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效果满意,病人于术后第三天拔除气管插管,术后两个星期康复出院。现将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咳嗽、咯痰2月气性喘息半月入院,纤支镜提示:气管中段(距声门约3cm),瘢痕组织增生;导致管腔重度狭窄,大小约3cm×2.5cm,占据管腔约4/5(术中冰冻、手术后病理结果:组织瘢痕增生)。
1.2 手术方法:病人半卧位(强迫体位)面罩吸氧推入手术室,建立静脉通道,并全身肝素化后,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行右侧股动静脉插管,连接氧合及体外循环机开始转流。患者再取颈仰卧位,静脉复合麻醉插入气管导管至气管狭窄上方,连接麻醉机辅助呼吸。血氧、血压稳定后,自甲状软骨下缘至第四肋骨水平切开约18cm,分开颈部气管前组织,电锯劈开胸骨至第三肋后自左侧横断,骨蜡止血。纤支镜辅助下再次明确狭窄部位,分离气管狭窄,距狭窄下缘0.5cm切断气管,远端插入气管后通气。鱼精蛋白彻底中和肝素后拔除股动、静脉导管,血管排气排血栓测试通畅后用0/4、0/5普理灵缝合。彻底止血后逐层关闭。距狭窄上缘约0.5cm切开,切除狭窄气管用0/3抗菌薇乔(可吸收)间断缝合气管膜部,取出远断段气管导管,再经鼻插入气管导管,送至气管远断段后通气,间断缝合气管软骨部,冲洗术野,检查吻合口无漏气漏液,胸骨左缘第四肋间置纵隔引流管,钢丝固定胸骨,分层关闭。将下颌与前上胸壁缝合固定。手术过程顺利,术中麻醉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带管送病房ICU。
2 护理配合
2.1 术前诊视:术前1天到病房访视病人,了解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手术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复苏期的配合要点。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争取病人能更好地配合,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2.2 参与术前讨论:该手术风险大,难度高,新技术,术前1天参加的医护人员均要参加术前讨论,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手术体位、手术步骤、术中配合的注意事项,以及更换导管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到全面了解,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2.3 术前物品准备:除常规的体外器械敷料外,备好电凝器、电动胸骨锯,手术间仪器设备在术前1天全面检查备用,准备所需的特殊缝线,确保术者使用;以及常规体外循环药品准备和正确配置[1]。
2.4 体位管理:在安置体位前,护士和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再次检查患者信息,执行“Time- out”流程。局麻行股动、静脉转流时,病人呼吸困难,患者可取半卧位,静脉复合麻醉成功后,再取颈仰卧位,后背垫上一软枕,充分暴露颈部手术野。上肢固定于肢体两侧,避免约束过紧,造成肢体神经受压。
2.5 术中管道护理:因手术采取了体外循环(行右侧股——动静脉转流),因所站位置的关系,术中洗手护士必须特别注意股动、静脉插管处的护理,防止手术中将体外循环引流管拔出。理顺所有动、静脉输液通道,挂置于患者头部前方。
2.6 术中体温监测:体外转流中持续肛温、鼻温监测,注意监测体温并保暖。另因手术时间较长,病人体表的暴露,以及输入室温下的液体,避免低体温造成对病人机体的损伤而造成的塞战,心律失常,麻醉苏醒延迟、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2]。
2.7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术前、术中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参观人员、手术间人员的走动及进出的次数,暂时未用的器械加以覆盖。严格加强各环节无菌操作是防止术后伤口感染和胸骨感染的有效措施[3]。
总之,手术相对紧张,巡回的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人的各项监测指标,配合医生做相应的处理。台上洗手护士则注意观察手术进程,有预见性地配合手术医生的工作。同时,也保持与台下巡回护士的联系,及时做好各项配合工作。手术结束后,要及时给患者遮盖好保暖,保护患者自尊。
参考文献
[1]左红梅、郑明秀,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护理配合,实用监床医药杂志,2010.14(24) :128
[2] 陈金仙、刘瑞莉等,不同的保温措施对全麻下食管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7.28(4):633-635.
[3] 邓瑞文,现代手术室的室内装修之我见,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