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关于主人公形象的分析、表现手法的整合、文章主旨的挖掘、“套子”和“套中人”的解剖和象征意义等方面,各种论述已颇丰矣,各种语文教学刊物亦多有刊载。我们这里仅就该文的细节描写予以浅析,以补宏论之不屑,以助文本之理解。
1.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开篇第一句看似无深意,仅仅陈述一件事而已。若反复咀嚼,将会品出“才”字甚妙。才,副词,一般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迟,与说话者的主观意愿相悖,暗含说话人对所述事件发生得晚或结束得迟的不满。一个“才”字恰当、准确地道出“我”、同事们乃至全城人的心理诅咒:别里科夫死得太晚,他应该早死。充分表现了大家对这种套中人的痛恨和厌恶。若删去“才”字,此句仍能完整地陈述事件,但无法表现人们对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憎恶态度。
2. 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好一个不着痕迹的比喻,作者这里把“古代语言”比喻成别里科夫的“雨鞋和雨伞”,不仅形象地写出他的工作对象——希腊文——古代语言——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语言——远离现实生活,而且也形象地写出这个套中人在现实生活中逃避现实的可笑。
3. 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这个细节乍看起来似乎表明别里科夫怀疑专制政府的制度条款和公告内容。其实不然,联系人物言行理解,这点小小的进步思想绝非他所具备,但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呢?实在不好理解,许多老师讲到这里时或牵强附会、或绕开不讲,或不屑一顾,或讳莫如深,甚至王顾左右而言他。我们认为,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十足的奴性。因为政府明令禁止的“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心里踏实。但政府的条文也不可能具体到连芝麻大的生活琐事也列举出来的程度,那么,对他这种套中人来说,政府条文不能具体到每一件事,他就会感到缺少言行的指南而无所适从。而要做一个一言一行都想完全迎合主子心意的奴才,岂敢自专言行、越雷池一步?所以他才会觉着“使人怀疑”。由此细节描写可见专制政府豢养的奴才胆小、狐疑的本性,也提示了专制统治对人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地巨大。
4. 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注意“怂恿”这个词的意思:鼓动、撺掇别人去做某事,多含贬义色彩。也就是说,大家并非真心撮合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恋爱乃至结婚。因为一个顽固守旧、脱离了正常人生活轨迹的套中人与一个热情奔放、热爱新生活的姑娘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怎么可能恋爱、结婚呢?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看得出来的。但大家之所以“成人之美”,只能是和后文中用漫画讽刺他的“促狭鬼”一样,想把这样一对性格迥异的男女放在一起相互映衬,从而达到寻开心、看笑话的促狭目的,或是为了给压抑、沉闷、空虚的生活寻找一点调味剂罢了,而他却“昏了头”。可见套中人迂腐可笑至极。
5. 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
若删去最后一句,前两句只能完整地“达意”却不能充分地“表情”。正因为有此补充,才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套中人“腐朽”的特征。“生平第一回”说明别里科夫严格地遵守“规矩”即“套子”,从来不敢越“规矩”半步。试想,一个努力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并妄图把别人也装进套子里的人怎么敢冲破套子的束缚呢?联系后文可知,此“生平第一回”“破坏规矩”,也是他的“生平最后一回”,也只能是最后一回。因为那种生活在套子里腐朽得近乎霉变的人一旦被外部因素打开套子,就像风中的粉尘一样,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6. 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此“生平第一回”与前“生平第一回”在语义上并无二致,但在揭示主旨上却大相径庭。联系前文分析,别里科夫之所以能把全城辖制得死气沉沉,是因为他充当的是旧制度、旧秩序、旧道德的卫道者的角色,作为专制政府的走狗,有专制政府做后盾,有政府条文做依据,有随时汇报告密的专权,人们连过日子都“战战兢兢”,唯恐避之而不及,又哪来胆量敢对他说“不客气的话”呢?而柯瓦连科敢这么说,因为柯瓦连科是“新”来的,是从阳光灿烂的“乌克兰”来的,是从相对进步的俄罗斯南方来的。二人的交锋实质上是新与旧、进步与腐朽、开放与束缚、自由与专制的较量。毋庸置疑,双方一经交手,后者不堪一击,毁灭于转瞬之间。所以,此“生平第一回”也必然是别里科夫的“生平”最后一回。
细节描写向来是名家大师最注重的写作手法之一。作者往往于看似不经意间凸显主旨、深化中心、道出褒贬、亮明观点,绝非可有可无的闲笔。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契诃夫尤为重视:在简短的篇幅内于不经意间显高妙,在看似闲笔中现要旨,在细节描写中表深意;作为读者,尤其是中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切勿忽视细微之处或所谓闲笔,在作文写作中更应该努力实践之。
1. “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结合前文,从文章主旨分析的角度,说说作者突出这一细节描写的用意。
2. “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
请从语言运用和表现人物特点的角度对这一细节作一简要分析。
1. 别里科夫为什么“通宵做噩梦”?这是个值得咀嚼的问题。原来,别里科夫精神太过紧张,他成天担心这个,忧虑那个,对甲事也“闷闷不乐”,对乙事也“心慌得很”,整日“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于这么一个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套中人来说,夜晚怎么能安然入眠呢?这个细节很形象地表现了他逃避现实生活的心理,不仅不显出夸张,反而显得很真实。
2. “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指的是华连卡,也就是柯瓦连科的姐姐、别里科夫的女朋友。本来是清楚、明白、简洁的称谓,别里科夫却故意绕弯子,听起来和外交辞令一样令人别扭,让人难受。他为什么如此绕弯子?说明他不敢承认自己与华连卡的恋爱关系。甚至连“华连卡”和“你姐姐”这几个带有女性化的字都说不出口。这就是所谓的“正人君子”!可见套中人多么虚伪、腐朽!讽刺意味不言自明。试想,一个道貌岸然、迂腐拘谨、顽固守旧得连带有女性称谓都不敢说出口的卫道者,怎能冲破套子、恋爱成功呢?
1.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开篇第一句看似无深意,仅仅陈述一件事而已。若反复咀嚼,将会品出“才”字甚妙。才,副词,一般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迟,与说话者的主观意愿相悖,暗含说话人对所述事件发生得晚或结束得迟的不满。一个“才”字恰当、准确地道出“我”、同事们乃至全城人的心理诅咒:别里科夫死得太晚,他应该早死。充分表现了大家对这种套中人的痛恨和厌恶。若删去“才”字,此句仍能完整地陈述事件,但无法表现人们对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憎恶态度。
2. 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好一个不着痕迹的比喻,作者这里把“古代语言”比喻成别里科夫的“雨鞋和雨伞”,不仅形象地写出他的工作对象——希腊文——古代语言——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语言——远离现实生活,而且也形象地写出这个套中人在现实生活中逃避现实的可笑。
3. 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这个细节乍看起来似乎表明别里科夫怀疑专制政府的制度条款和公告内容。其实不然,联系人物言行理解,这点小小的进步思想绝非他所具备,但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呢?实在不好理解,许多老师讲到这里时或牵强附会、或绕开不讲,或不屑一顾,或讳莫如深,甚至王顾左右而言他。我们认为,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十足的奴性。因为政府明令禁止的“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心里踏实。但政府的条文也不可能具体到连芝麻大的生活琐事也列举出来的程度,那么,对他这种套中人来说,政府条文不能具体到每一件事,他就会感到缺少言行的指南而无所适从。而要做一个一言一行都想完全迎合主子心意的奴才,岂敢自专言行、越雷池一步?所以他才会觉着“使人怀疑”。由此细节描写可见专制政府豢养的奴才胆小、狐疑的本性,也提示了专制统治对人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地巨大。
4. 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注意“怂恿”这个词的意思:鼓动、撺掇别人去做某事,多含贬义色彩。也就是说,大家并非真心撮合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恋爱乃至结婚。因为一个顽固守旧、脱离了正常人生活轨迹的套中人与一个热情奔放、热爱新生活的姑娘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怎么可能恋爱、结婚呢?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看得出来的。但大家之所以“成人之美”,只能是和后文中用漫画讽刺他的“促狭鬼”一样,想把这样一对性格迥异的男女放在一起相互映衬,从而达到寻开心、看笑话的促狭目的,或是为了给压抑、沉闷、空虚的生活寻找一点调味剂罢了,而他却“昏了头”。可见套中人迂腐可笑至极。
5. 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
若删去最后一句,前两句只能完整地“达意”却不能充分地“表情”。正因为有此补充,才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套中人“腐朽”的特征。“生平第一回”说明别里科夫严格地遵守“规矩”即“套子”,从来不敢越“规矩”半步。试想,一个努力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并妄图把别人也装进套子里的人怎么敢冲破套子的束缚呢?联系后文可知,此“生平第一回”“破坏规矩”,也是他的“生平最后一回”,也只能是最后一回。因为那种生活在套子里腐朽得近乎霉变的人一旦被外部因素打开套子,就像风中的粉尘一样,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6. 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此“生平第一回”与前“生平第一回”在语义上并无二致,但在揭示主旨上却大相径庭。联系前文分析,别里科夫之所以能把全城辖制得死气沉沉,是因为他充当的是旧制度、旧秩序、旧道德的卫道者的角色,作为专制政府的走狗,有专制政府做后盾,有政府条文做依据,有随时汇报告密的专权,人们连过日子都“战战兢兢”,唯恐避之而不及,又哪来胆量敢对他说“不客气的话”呢?而柯瓦连科敢这么说,因为柯瓦连科是“新”来的,是从阳光灿烂的“乌克兰”来的,是从相对进步的俄罗斯南方来的。二人的交锋实质上是新与旧、进步与腐朽、开放与束缚、自由与专制的较量。毋庸置疑,双方一经交手,后者不堪一击,毁灭于转瞬之间。所以,此“生平第一回”也必然是别里科夫的“生平”最后一回。
细节描写向来是名家大师最注重的写作手法之一。作者往往于看似不经意间凸显主旨、深化中心、道出褒贬、亮明观点,绝非可有可无的闲笔。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契诃夫尤为重视:在简短的篇幅内于不经意间显高妙,在看似闲笔中现要旨,在细节描写中表深意;作为读者,尤其是中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切勿忽视细微之处或所谓闲笔,在作文写作中更应该努力实践之。
1. “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结合前文,从文章主旨分析的角度,说说作者突出这一细节描写的用意。
2. “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
请从语言运用和表现人物特点的角度对这一细节作一简要分析。
1. 别里科夫为什么“通宵做噩梦”?这是个值得咀嚼的问题。原来,别里科夫精神太过紧张,他成天担心这个,忧虑那个,对甲事也“闷闷不乐”,对乙事也“心慌得很”,整日“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于这么一个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套中人来说,夜晚怎么能安然入眠呢?这个细节很形象地表现了他逃避现实生活的心理,不仅不显出夸张,反而显得很真实。
2. “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指的是华连卡,也就是柯瓦连科的姐姐、别里科夫的女朋友。本来是清楚、明白、简洁的称谓,别里科夫却故意绕弯子,听起来和外交辞令一样令人别扭,让人难受。他为什么如此绕弯子?说明他不敢承认自己与华连卡的恋爱关系。甚至连“华连卡”和“你姐姐”这几个带有女性化的字都说不出口。这就是所谓的“正人君子”!可见套中人多么虚伪、腐朽!讽刺意味不言自明。试想,一个道貌岸然、迂腐拘谨、顽固守旧得连带有女性称谓都不敢说出口的卫道者,怎能冲破套子、恋爱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