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走综合化发展道路,开展新一轮的转型。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综合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本文通过具体的数据对广东省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查,考察各个院校的综合化发展程度,并比较不同院校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师范院校谋求综合化发展现象进行探讨,重点分析其利与弊。
关键词: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利与弊
Abstract: In the 1990s, Chinese Higher Teacher’s Institutes began to walk the road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once again started the new transition. After more than 20-year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roduced some results. However, it also encountered lots of difficulties and issu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Higher Teacher’s Institutes through specific data, inspecte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institutes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institutes. On this basis, discuss the phenomenon of Higher Teacher's Institutes seek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words: Higher Teacher’s Institut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隨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越发受到人们关注,其地位也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为了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走综合化发展道路,开展新一轮的转型,积极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地方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综合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此引发人们的思考:高等师范院校是否该走综合化的道路?高等师范院校走综合化道路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本文试图通过对广东省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师范院校综合化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背景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短、平、快”师资培养体系越发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都提到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师资培养。两个文件在鼓励其他大学参与师资培养的同时也成了师范院校走综合化发展的导火线。为了保持自身地位及竞争力,师范院校纷纷走向综合化发展道路。
(二)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何确保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如何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中保持特色、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师范院校在剧烈的竞争下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从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来说,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使得师范院校特有的“教育母机”地位丧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受到挤压。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数量较为固定,难以突破,故试图通过开设非师范专业来实现扩招,使学校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自2004年起师范专业毕业生由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使得师范院校的生源受到影响,生源质量出现明显的下降。
从师范院校的内部环境来讲,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专业涉及面窄;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师范特色不够鲜明;三是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短缺。
二、广东省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现状
(一)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 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广东省共有5所师范院校(院校名称中含有“师范”),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下文简称“华师”)、岭南师范学院(下文简称“岭师”)、韩山师范学院(下文简称“韩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下文简称“广技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下文简称“广二师”)。目前,广东省的师范院校取消专科层次,所有师范院校都是本科院校,层次分为大学和学院。其中,处于大学层次的院校只有华师1所;其余4所均处于学院层次。无论是大学还是学院,各个层次的师范院校都设有非师范专业,都在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以华师和岭师为例,下面是两所学校历年的师范专业数和非师范专业数。
2.专业数含专业方向。
由图1可知:(1)2012—2017年期间,华师的非师范专业数量一直比师范专业数量多。(2)该校师范专业在数量上呈现缓慢递减趋势,2014年后趋向于平稳,维持在23。总体上波动不大,维持在23—37之间,并有平稳趋势。(3)非师范专业则波动较大,最小值为49,最大值为62,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后数量较为稳定,在60上下波动。总体数据表明该校的综合化发展主要是通过增加非师范专业来实现。
2.专业数含专业方向。
由图2可知:(1)20012年—2017年期间,岭师每年师范专业数量都低于非师范专业的数量。(2)从总体上看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该校师范专业在数量上波动不大,维持在25—32之间,呈缓慢下降趋势;而非师范专业数则有所波动,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二)师范院校综合化层次比较
1.大学、学院的比较
图3是2017年广东省各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数和非师范专业数的比较。
2.专业数含专业方向。
由图3可以发现:(1)从总体上看,广东省师范院校都在进行综合化发展,都设有非师范专业,并且2017年所有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数量都超过其师范专业的数量。(2)如果单从数量上判断院校的综合化,可以看出综合化程度最高的是华师、广技师,其次是岭师、韩师,最低的是广二师。(3)5所学校师范专业数都在16—24之间,差距不是很大;而非师范专业数在19—62之间,校与校之间差距较大。
(三)师范院校的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是高等院校的核心与基础,师范院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学科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走内涵式的综合化发展道路,必然要求各个师范院校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各个师范院校涵盖的学科门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广东省各个师范院校涵盖的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其中华师拥有12个学科门类最高,其次是岭师涵盖10个,广技师和韩师分别涵盖8个,广二师7个;专业性越强的学科(例如军事学、医学)对学校的各方面的要求越高,开设难度越大,故在师范院校此类学科的覆盖率越低,目前五所院校都没有军事学,而涵盖医学的只有一所;总体来说,侧面反映了师范院校在逐步完善学科结构,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化。
三、我国师范院校综合化的优势与挑战
(一)师范院校综合化的优势
1.促进了师范院校的专业多元化、课程综合化以及学科的完善
最初的师范院校被称为“教育母机”,专门开设面向中小学的师资课程,课程单一,专业范围窄,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一致。随着师范院校综合化的进程,变得专业多元化,课程综合化以及学科更加完善。课程综合化有助于淡化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界限,实现师资培养的宽口径和厚基础,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衡量一所学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学科的综合化程度,在学校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也提升了其学科建设水平。
2.促使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
师范教育指的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指“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初任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1]相对于师范教育,教师教育更大程度在于提高教师职业精神,为祖国培养更加敬业专业的教师。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绝大部分是对教师实施职前教育,而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综合化的师范院校提供相应的服务,由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
3.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师范教育过于强调专业对口,把学生的发展局限于某一小领域和方向,加上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培养模式过于固定,缺乏弹性和活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师范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不少毕业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由于所学的专业知识面太窄,发展后劲不足,在从教素养、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自我完善、创新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2]师范院校综合化开设的非师范专业,打破师范专业“包揽天下”的局面,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激发师范院校的竞争意识,促进其重新定位
以往师范院校的竞争对手只是同类的师范院校,且各自师范院校有自己的特色,故校与校之间的没有太过于剧烈的竞争,甚至有的地方只有少数的一两所师范院校,更加说不上竞争。而开放式的师资培养体系则激发了师范院校的竞争意识。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意味着其不再局限于师资培养,还参与非师范生的培养。其他综合性大学在这方面不仅历史悠久、师资雄厚,而且各方面的实力都得到社会的认可。面对如此强的对手,师范院校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得不审视自我、重新定位。
5.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经费
我国对师范生向来有“特殊照顾”,建国初期,师范生不仅享受公费待遇,还有相应的生活补助。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师范生才开始实行缴费上学。但师范生的学费仍然普遍低于其他大学生的学费,国家对师范院校的拨款也普遍低于对其他院校的拨款,导致大部分师范院校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招收学费高于师范生的非师范生,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使学校有更多的资金开展教学工作。
(二)师范院校综合化的挑战
高等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教师教育体制开放以来,真正参与到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少之又少,而师范院校却大规模地开设非师范专业,因此有人笑称,不是综合大学抢了师范院校的饭碗,而是师范院校抢了综合大学的饭碗,甚至高等职业院校的饭碗。师范院校急于做大做强、急于走综合化发展之路,速度过快,办法过于灵活,从而缺少一种办教育所应有的坚守和淡定。[3]因此难免在综合化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1.开办非师范专业的问题
(1)对教师的消极影响
綜合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较好的实现综合化,不仅需要硬件层面上的支持,软件层面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软件中最为主要的是教师。教师能否适应综合化这个过程,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综合化对教师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不能适应综合化引起的改变。综合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变能力等提出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改变,教学质量也会下降。二是师资难以满足新开专业的要求。很多学校为了加速学校综合化的进程,师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专业的增长速度,短时间内难以招到合适的教师,故采取从相近的学科中找老师临时替代。尽管很多教师对教师教育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对非师范专业的教育,则显得束手无策,这样无形中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2)学科综而不合
非师范专业的设置使得师范院校的专业数量大大增加,学科的覆盖面也更加广泛。但是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师范院校学科之间的壁垒森严,交叉融合程度不高,更多的是各个学科“自扫门前雪”,学科之间呈现出综而不合的现象。此外,非师范专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劣势地位。
(3)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不仅师资难以满足新开专业的要求,教学条件也难以满足新专业的要求。新专业一般是面向社会需求而开设的,更为侧重应用性,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工科专业。师范院校缺乏大型的实验室,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用理论课代替实践,这显然是不能满足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4)发展目标趋同
在朝综合化发展过程中,趋同化现象也随之而来。通过比较各个层次师范院校的发展目标,可以发现都包含有特色、多层次、综合化。这一目标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综合没有以特色为导向,就会导致各个院校发展目标大体一致,形成千校一面,特色变成共性,综合化的过程就变成趋同化的过程。丧失个性就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地位不准确。甚至有学者认为除了扩招外,这种缺乏特色的综合化是导致本科培养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5)有些院校盲目办学,削弱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不少院校贪多求高,盲目攀比,怕落后于其他兄弟院校,抱着“捞到碗里都是肉”这种饥不择食的心态,不断增设非师范专业,贪求专业数量上的较量。这种较为盲目的综合化道路,常常会导致学校的质量上不去,同时还很容易丧失已有的特色,更谈不上提升学校的层次了。面对一窝蜂似的综合化,各师范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和速度。综合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专业设置过多和过快会违背学校的发展规律,各院校应追求稳中求进,稳步发展。
(6)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有待研究和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新开设的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师范院校所开设的新专业脱离师范性,加上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是空白的,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大部分学校采取的一条捷径就是拿别人已有的来用。这种“拿来主义”最初肯定是不够科学的,需要假以时日,不断积累经验方可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传统师范专业问题
(1)师范专业的相对弱化,甚至被边缘化和忽视
由于开设的非师范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高,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很多校领导把精力放在发展非师范专业上面,把关注度也转移到其上面,使得师范专业相对弱化,甚至被边缘化和忽视。
(2)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受到影响
对于以师范为特色的师范院校,如果学校不坚持师范性,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非师范专业上,必然会对教职工产生不良影响,给教师带来失落感,这也必将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艳芬.教师教育发展困境的制度研究:個人教育选择视阈[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15.
[2]钟仕伦,谢名春等.“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3]张勇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何小敏(1990—),女,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利与弊
Abstract: In the 1990s, Chinese Higher Teacher’s Institutes began to walk the road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once again started the new transition. After more than 20-year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roduced some results. However, it also encountered lots of difficulties and issu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Higher Teacher’s Institutes through specific data, inspecte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institutes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institutes. On this basis, discuss the phenomenon of Higher Teacher's Institutes seek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words: Higher Teacher’s Institut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隨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越发受到人们关注,其地位也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为了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走综合化发展道路,开展新一轮的转型,积极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地方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综合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此引发人们的思考:高等师范院校是否该走综合化的道路?高等师范院校走综合化道路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本文试图通过对广东省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师范院校综合化的优势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背景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短、平、快”师资培养体系越发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都提到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师资培养。两个文件在鼓励其他大学参与师资培养的同时也成了师范院校走综合化发展的导火线。为了保持自身地位及竞争力,师范院校纷纷走向综合化发展道路。
(二)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何确保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如何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中保持特色、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师范院校在剧烈的竞争下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从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来说,开放的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使得师范院校特有的“教育母机”地位丧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受到挤压。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数量较为固定,难以突破,故试图通过开设非师范专业来实现扩招,使学校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自2004年起师范专业毕业生由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使得师范院校的生源受到影响,生源质量出现明显的下降。
从师范院校的内部环境来讲,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专业涉及面窄;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师范特色不够鲜明;三是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短缺。
二、广东省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现状
(一)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 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广东省共有5所师范院校(院校名称中含有“师范”),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下文简称“华师”)、岭南师范学院(下文简称“岭师”)、韩山师范学院(下文简称“韩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下文简称“广技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下文简称“广二师”)。目前,广东省的师范院校取消专科层次,所有师范院校都是本科院校,层次分为大学和学院。其中,处于大学层次的院校只有华师1所;其余4所均处于学院层次。无论是大学还是学院,各个层次的师范院校都设有非师范专业,都在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以华师和岭师为例,下面是两所学校历年的师范专业数和非师范专业数。
2.专业数含专业方向。
由图1可知:(1)2012—2017年期间,华师的非师范专业数量一直比师范专业数量多。(2)该校师范专业在数量上呈现缓慢递减趋势,2014年后趋向于平稳,维持在23。总体上波动不大,维持在23—37之间,并有平稳趋势。(3)非师范专业则波动较大,最小值为49,最大值为62,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后数量较为稳定,在60上下波动。总体数据表明该校的综合化发展主要是通过增加非师范专业来实现。
2.专业数含专业方向。
由图2可知:(1)20012年—2017年期间,岭师每年师范专业数量都低于非师范专业的数量。(2)从总体上看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该校师范专业在数量上波动不大,维持在25—32之间,呈缓慢下降趋势;而非师范专业数则有所波动,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二)师范院校综合化层次比较
1.大学、学院的比较
图3是2017年广东省各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数和非师范专业数的比较。
2.专业数含专业方向。
由图3可以发现:(1)从总体上看,广东省师范院校都在进行综合化发展,都设有非师范专业,并且2017年所有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数量都超过其师范专业的数量。(2)如果单从数量上判断院校的综合化,可以看出综合化程度最高的是华师、广技师,其次是岭师、韩师,最低的是广二师。(3)5所学校师范专业数都在16—24之间,差距不是很大;而非师范专业数在19—62之间,校与校之间差距较大。
(三)师范院校的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是高等院校的核心与基础,师范院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学科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走内涵式的综合化发展道路,必然要求各个师范院校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到目前为止,广东省各个师范院校涵盖的学科门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广东省各个师范院校涵盖的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其中华师拥有12个学科门类最高,其次是岭师涵盖10个,广技师和韩师分别涵盖8个,广二师7个;专业性越强的学科(例如军事学、医学)对学校的各方面的要求越高,开设难度越大,故在师范院校此类学科的覆盖率越低,目前五所院校都没有军事学,而涵盖医学的只有一所;总体来说,侧面反映了师范院校在逐步完善学科结构,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化。
三、我国师范院校综合化的优势与挑战
(一)师范院校综合化的优势
1.促进了师范院校的专业多元化、课程综合化以及学科的完善
最初的师范院校被称为“教育母机”,专门开设面向中小学的师资课程,课程单一,专业范围窄,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一致。随着师范院校综合化的进程,变得专业多元化,课程综合化以及学科更加完善。课程综合化有助于淡化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界限,实现师资培养的宽口径和厚基础,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衡量一所学校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学科的综合化程度,在学校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也提升了其学科建设水平。
2.促使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
师范教育指的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指“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初任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1]相对于师范教育,教师教育更大程度在于提高教师职业精神,为祖国培养更加敬业专业的教师。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绝大部分是对教师实施职前教育,而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综合化的师范院校提供相应的服务,由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
3.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师范教育过于强调专业对口,把学生的发展局限于某一小领域和方向,加上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培养模式过于固定,缺乏弹性和活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师范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不少毕业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由于所学的专业知识面太窄,发展后劲不足,在从教素养、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自我完善、创新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2]师范院校综合化开设的非师范专业,打破师范专业“包揽天下”的局面,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激发师范院校的竞争意识,促进其重新定位
以往师范院校的竞争对手只是同类的师范院校,且各自师范院校有自己的特色,故校与校之间的没有太过于剧烈的竞争,甚至有的地方只有少数的一两所师范院校,更加说不上竞争。而开放式的师资培养体系则激发了师范院校的竞争意识。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意味着其不再局限于师资培养,还参与非师范生的培养。其他综合性大学在这方面不仅历史悠久、师资雄厚,而且各方面的实力都得到社会的认可。面对如此强的对手,师范院校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得不审视自我、重新定位。
5.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经费
我国对师范生向来有“特殊照顾”,建国初期,师范生不仅享受公费待遇,还有相应的生活补助。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师范生才开始实行缴费上学。但师范生的学费仍然普遍低于其他大学生的学费,国家对师范院校的拨款也普遍低于对其他院校的拨款,导致大部分师范院校都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招收学费高于师范生的非师范生,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使学校有更多的资金开展教学工作。
(二)师范院校综合化的挑战
高等教育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教师教育体制开放以来,真正参与到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少之又少,而师范院校却大规模地开设非师范专业,因此有人笑称,不是综合大学抢了师范院校的饭碗,而是师范院校抢了综合大学的饭碗,甚至高等职业院校的饭碗。师范院校急于做大做强、急于走综合化发展之路,速度过快,办法过于灵活,从而缺少一种办教育所应有的坚守和淡定。[3]因此难免在综合化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1.开办非师范专业的问题
(1)对教师的消极影响
綜合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较好的实现综合化,不仅需要硬件层面上的支持,软件层面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而软件中最为主要的是教师。教师能否适应综合化这个过程,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综合化对教师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不能适应综合化引起的改变。综合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变能力等提出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改变,教学质量也会下降。二是师资难以满足新开专业的要求。很多学校为了加速学校综合化的进程,师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专业的增长速度,短时间内难以招到合适的教师,故采取从相近的学科中找老师临时替代。尽管很多教师对教师教育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对非师范专业的教育,则显得束手无策,这样无形中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2)学科综而不合
非师范专业的设置使得师范院校的专业数量大大增加,学科的覆盖面也更加广泛。但是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师范院校学科之间的壁垒森严,交叉融合程度不高,更多的是各个学科“自扫门前雪”,学科之间呈现出综而不合的现象。此外,非师范专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劣势地位。
(3)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不仅师资难以满足新开专业的要求,教学条件也难以满足新专业的要求。新专业一般是面向社会需求而开设的,更为侧重应用性,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工科专业。师范院校缺乏大型的实验室,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用理论课代替实践,这显然是不能满足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4)发展目标趋同
在朝综合化发展过程中,趋同化现象也随之而来。通过比较各个层次师范院校的发展目标,可以发现都包含有特色、多层次、综合化。这一目标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综合没有以特色为导向,就会导致各个院校发展目标大体一致,形成千校一面,特色变成共性,综合化的过程就变成趋同化的过程。丧失个性就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地位不准确。甚至有学者认为除了扩招外,这种缺乏特色的综合化是导致本科培养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5)有些院校盲目办学,削弱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不少院校贪多求高,盲目攀比,怕落后于其他兄弟院校,抱着“捞到碗里都是肉”这种饥不择食的心态,不断增设非师范专业,贪求专业数量上的较量。这种较为盲目的综合化道路,常常会导致学校的质量上不去,同时还很容易丧失已有的特色,更谈不上提升学校的层次了。面对一窝蜂似的综合化,各师范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能一味追求数量和速度。综合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专业设置过多和过快会违背学校的发展规律,各院校应追求稳中求进,稳步发展。
(6)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有待研究和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新开设的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师范院校所开设的新专业脱离师范性,加上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是空白的,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大部分学校采取的一条捷径就是拿别人已有的来用。这种“拿来主义”最初肯定是不够科学的,需要假以时日,不断积累经验方可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传统师范专业问题
(1)师范专业的相对弱化,甚至被边缘化和忽视
由于开设的非师范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高,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很多校领导把精力放在发展非师范专业上面,把关注度也转移到其上面,使得师范专业相对弱化,甚至被边缘化和忽视。
(2)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受到影响
对于以师范为特色的师范院校,如果学校不坚持师范性,而把主要精力放在非师范专业上,必然会对教职工产生不良影响,给教师带来失落感,这也必将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艳芬.教师教育发展困境的制度研究:個人教育选择视阈[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15.
[2]钟仕伦,谢名春等.“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3]张勇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何小敏(1990—),女,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