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既有差异又有契合点。走两者融合之路,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整合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包括若干基本的科学事实,以及从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概念、命题、原理和公式等。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改造水平和物质创造水平。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处理和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
因而,如果说科学教育的内容关乎事实的真伪问题的话,那么人文教育的内容则关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与目的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与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科学教育应当承担的核心任务。
人文教育旨在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以期促进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对话意识、博爱精神。从而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进而指导人们能够在改造物质世界、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沿着合乎人道的方向发展。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契合
二者固然有别,但并非对立、排斥,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点,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人,并且以人为归宿。
人生有三大问题:人对物、人对人及人对自身的问题。在这三大问题中,科学关注的是人对物的问题;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人对自身的问题。因此,科学与人文本质上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文化角度讲,科学与人文又都是一种文化。
二者共同属于这个共同体,只不过科学更多倾向于理性,人文倾向于情感;科学侧重理性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人文解决伦理问题。因此,那种只把科学理解为“科学知识”,却不认为一种文化的看法是片面的。
事实上,人类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价值追求史,在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中,科学领域实证的探求、理性的认识、批判的思考,总是对善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对情的超越。而所说的真、善、美其实就是人文领域所追求的的根本内容。正是这种科学与人文的合流,才使人类的价值追求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在那些伟大思想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身上,常常汇集着科学之深刻与人文之美韵,令后人永世景仰。例如:达芬奇既是大画家,又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发现了著名的相对论,还具有艺术天分,擅长演奏小提琴;杨振宁不仅是获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著名的演说家等等。
两种教育之间的这种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必须走二者的融合之路,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很多,下面从变革教育价值观念、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素养三方面简单加以分析。
(一)变革教育价值观念。
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关键,而关键的实质就是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与融合。既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方面的任何一面都不能偏废。
可以这么说:教育界有关教育融合之争鸣的目的,决不是贬低科学教育的价值,而是在认真反思过去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策略与途径,使得科学教育走上一条更为科学的道路。
(二)完善课程建设。
我们的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进行如下调整:
1.改革科学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应有所超越,要由对具体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层面,提升到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关系的层面,要广泛、全面、深刻乃至趋向人文的理解。
课程内容要有所扬弃,合理地精简那些过时的、累赘的、超出学生负荷的部分,保留比较基本的、具有生成意义的内容。同时要有所丰富,选择那些前沿性的、新兴的、能够反应人们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性质有新认识的知识。
2.加强人文课程。我国原有人文课程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尤其在小学阶段,公民教育、隐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相对占的比例较大,但是真正具有个性色彩和创造力的内容稍显不足,因此也存在一个谨慎选择和适当扬弃的问题。其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方面,还需寻找更为合理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在总体课程结构上对中外文化的比例也需调整。比如,在某些地区,从教师到家长再到孩子,学习外语的热情似乎过分高于中国文化,不得不引起思考。
3.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如今,包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内知识的增长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课程的综合化方向。
这里所说的综合,首先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各自领域的综合,如:让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打破学科的分界线,让认知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方面的知识有所融通。在文字、音乐、舞蹈、绘画等人文门类之间也需进行整合。
其次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就是以科学的理性沉淀人文的情感,以人文的意义升华科学的追求。
再次,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带着人文的眼光到生活中去发现科学的现象,同时用驾驭科学的思维回归课堂,做出超越的思索。
(三)提高教师素养。
就是要求教师在自身素养方面有足够的储备。比如要具有深厚的教学理论素养,具有比较全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结构以及整合知识的实践能力,具有勇于批判的思维方式和大胆变革的实践勇气,具有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所需的多元智能结构等。
关键词: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整合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差异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中包括若干基本的科学事实,以及从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概念、命题、原理和公式等。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改造水平和物质创造水平。人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在认识、处理和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
因而,如果说科学教育的内容关乎事实的真伪问题的话,那么人文教育的内容则关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问题。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功能与目的的差异。
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与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是科学教育应当承担的核心任务。
人文教育旨在使人理解、体验并掌握人文知识,以期促进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对话意识、博爱精神。从而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进而指导人们能够在改造物质世界、建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沿着合乎人道的方向发展。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契合
二者固然有别,但并非对立、排斥,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点,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都是人,并且以人为归宿。
人生有三大问题:人对物、人对人及人对自身的问题。在这三大问题中,科学关注的是人对物的问题;人文关注的是人对人、人对自身的问题。因此,科学与人文本质上都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文化角度讲,科学与人文又都是一种文化。
二者共同属于这个共同体,只不过科学更多倾向于理性,人文倾向于情感;科学侧重理性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人文解决伦理问题。因此,那种只把科学理解为“科学知识”,却不认为一种文化的看法是片面的。
事实上,人类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价值追求史,在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中,科学领域实证的探求、理性的认识、批判的思考,总是对善的向往、对美的追求、对情的超越。而所说的真、善、美其实就是人文领域所追求的的根本内容。正是这种科学与人文的合流,才使人类的价值追求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在那些伟大思想者、发现者与创造者身上,常常汇集着科学之深刻与人文之美韵,令后人永世景仰。例如:达芬奇既是大画家,又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发现了著名的相对论,还具有艺术天分,擅长演奏小提琴;杨振宁不仅是获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著名的演说家等等。
两种教育之间的这种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必须走二者的融合之路,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很多,下面从变革教育价值观念、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素养三方面简单加以分析。
(一)变革教育价值观念。
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关键,而关键的实质就是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与融合。既要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也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方面的任何一面都不能偏废。
可以这么说:教育界有关教育融合之争鸣的目的,决不是贬低科学教育的价值,而是在认真反思过去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策略与途径,使得科学教育走上一条更为科学的道路。
(二)完善课程建设。
我们的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进行如下调整:
1.改革科学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立上应有所超越,要由对具体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层面,提升到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类关系的层面,要广泛、全面、深刻乃至趋向人文的理解。
课程内容要有所扬弃,合理地精简那些过时的、累赘的、超出学生负荷的部分,保留比较基本的、具有生成意义的内容。同时要有所丰富,选择那些前沿性的、新兴的、能够反应人们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的性质有新认识的知识。
2.加强人文课程。我国原有人文课程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尤其在小学阶段,公民教育、隐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相对占的比例较大,但是真正具有个性色彩和创造力的内容稍显不足,因此也存在一个谨慎选择和适当扬弃的问题。其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方面,还需寻找更为合理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在总体课程结构上对中外文化的比例也需调整。比如,在某些地区,从教师到家长再到孩子,学习外语的热情似乎过分高于中国文化,不得不引起思考。
3.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如今,包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内知识的增长方式越来越呈现出整体化、综合化和社会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课程的综合化方向。
这里所说的综合,首先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各自领域的综合,如:让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打破学科的分界线,让认知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方面的知识有所融通。在文字、音乐、舞蹈、绘画等人文门类之间也需进行整合。
其次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就是以科学的理性沉淀人文的情感,以人文的意义升华科学的追求。
再次,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带着人文的眼光到生活中去发现科学的现象,同时用驾驭科学的思维回归课堂,做出超越的思索。
(三)提高教师素养。
就是要求教师在自身素养方面有足够的储备。比如要具有深厚的教学理论素养,具有比较全面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结构以及整合知识的实践能力,具有勇于批判的思维方式和大胆变革的实践勇气,具有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所需的多元智能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