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最重要的是选准“点”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525466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微课的兴起,成为翻转课堂又一重要手段。至少,微课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微课”的“微”,指的是课堂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科学研究表明,人对一段视频的注意力,最有效的也就是5分钟。相较一节45分钟的语文课而言,5分钟确实够短,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微课时必须“精练”,设计必须精致、紧凑,不拖泥带水。笔者认为,微课教案的设计,最重要的是选准微课的“点”。这个“点”一般定位于教学重点。围绕该“点”的教学突破,应成为一节微课的重心。
  笔者试举两个例子,谈一谈关于微课选“点”的问题。
  例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春酒》的设计。
  微课设计选取“细节描写的突破”这点进行。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在一篇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在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春酒》一文中,就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将“我”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1.品细节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关于细节描写的语句,重点品读“我”喜爱母亲泡的八宝酒的语句,品析句中的重要词语,进而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1)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写出了“我”爱喝却不舍得喝的心理,特别是“杯子捏在手里,酒却洒在衣襟上了”一句,更使这种心理凸显出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呼之而出,也从侧面写出母亲酿的酒香。)
  (2)我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写出“我”的活泼、天真可爱。写出了“我”的调皮和天真。)
  (3)我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里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家人般的氛围,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
  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童年小琦君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最美好的怀念。
  2.小练笔
  琦君喝春酒的神态真是憨态可掬、活灵活现。你过年的时候,一定也有一些记忆深刻的瞬间,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80字左右的小片段。
  3.作小结
  回首许多文学作品,我们记忆最深的也无非是一两处的细节描写,可见好的细节描写无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平时你深入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细枝末节,才能在作文时以小写大,见微而知著,才能给你的文章添色生辉。
  例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的设计。
  微课设计选取“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进行。
  1.概述鲁迅文中的景物描写
  鲁迅的散文、小说作品中景物描写虽然不多,语言也很简练,但却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小说《社戏》中,他成功地运用景物描写来揭示作品的主题,衬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用王国维的话说,那就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2.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阅读课文第11段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选段从哪些角度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起什么作用?)
  (2)阅读课文第22节回答问题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
  (3)阅读课文第23节回答问题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此段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作小结
  文章中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三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以及对看戏的留恋,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鲁迅成功地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和渲染文章的主题,其手法之高妙、构思之独特,常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用心体会。
  从以上两个课例看出,一节微课要围绕教材的重点来设计,这是一节课的根本所在。每位教师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总之,微课教学的任务看似很小,但如果很多的点汇聚起来,无疑就成了海量资源。学生们可以根据需要去选择学习的内容。
  (徐州市沛县教研室)
其他文献
选修课程的设置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经推出即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但随着高考语文改革等原因,目前选修教材的使用出现了瓶颈。为此,笔者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例,分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现状:机械使用,没有选修特色  1.教材使用必修化  虽然说选修教材强调一个“选”字,但是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是要参加高考的,于是“以高考为
期刊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应包含“评价”和“指点”两层意思。  “评价”,重在激励性评价。一些老师持“批改无效论”,他们往往既无眉批,也无总评,一篇作文只有一个等第或分数,一学期作文写下来,有些学生得不到教师一句评点;即使有评语,也是“本文主题鲜明,结构合理,语言通顺”之类大而化之、无关痛痒的套话、空话,貌似全面、有理,实则空乏、无用。久而久之,学生早已熟悉了这一套,所以,也就一看了之,束之高阁,写作兴
期刊
现代散文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理论失范的状态,这种先天不足导致的散文边界的模糊性决定了其在现当代文学诸种文体中的边缘地位。但90年代以降,“散文”这一文体却似乎突然迎来了它的春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作者队伍愈见壮大,作品数量空前增多,内容手法日趋丰富,“非虚构”“跨文体”“大散文”“新经验”,以及“民间语文”“纪实文学”等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充斥着散文的创作领域,与此同时,“散文的边界到底是什么”
期刊
《语文学习》2014年第12期登载了李乃龙先生《哲学与文学双重视角下的〈逍遥游〉解读》一文,其出发点是帮助一线语文教师加深对最难教高中课文之一——《逍遥游》的理解,其解读的视角不乏新意,但有关大鹏象征意蕴的论述则有待商榷。什么才是逍遥?作者认为“大鹏表面上逍遥,实际上并不逍遥,因为它要靠风的托举才能高飞,才能远飞。用庄子的话说,就叫‘有待’,而‘有待’就不逍遥”。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撰文以就教
期刊
教材里的每篇文章,作者的构思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备课要如“庖丁解牛”,能够看到文章的作者是怎样进行构思的,从中找出各自的构思特色,然后深入研究教法,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背影》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从文章可以大致看出作者的构思情况。朱自清通过对父亲车站买橘子的中心事件描写,来赞美父爱。显然,最初唤起作者创作激情的正是这种平凡而感人的场景。因此,作者在第6段重点从父亲的外貌、神
期刊
一、我为什么选择科幻小说  我一开始并不是有意识地大规模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我刚工作的时候,拼命向学生推荐我认为值得读的书籍,甚至经常硬塞给他们一些书,想要以此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但结果总不理想,这些书不是无人问津,就是被学生定位为“看不懂”。屡次碰壁之后,我才发觉要从学生的阅读趣味出发引导学生的阅读。后来,我开始把自己的书成批地放在班上给学生读;而后我又接手文学社,把它改造成阅览室,向学生开放。
期刊
我们在平时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作文评改这个环节往往是“教师一笔定生死”,这样的评改方式缺乏实效性,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在写作和评改的过程中体验到写作、评改和分享的快乐。长此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便陷入了一种被动的境地。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和互联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家长和网友的多方参与,就一定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期刊
关于朱自清的《春》,笔者在1978年12月底写过《春的赞歌》(以下简称《赞歌》)的赏析文章,发表于1979年第2期的《语文学习》上。当时写作的原因是这样的:1951年《人民教育》杂志展开了对《背影》的“讨论”,极左的意见认为朱自清的这篇散文表现小资产阶级人性与情调,作为语文教材不合抗美援朝的时宜,因此在这场以“讨论”为名的批判之后,朱先生的《背影》《荷塘月色》等篇目,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全部删除,即使
期刊
在众多的教育丛书中,我一眼看中了这本书,因为它有个特别的题目——《苹果与粉笔灰》。本书作者叫做维姬·卡鲁阿纳,是美国著名教育顾问、知名教师、教育演说家、作家……翻开这本书,打动我并让我把这本书捧到手里的,是前言中的一段话:“谨以此书献给你以及与你一样因为教书工作身体疲倦、内心挫折并且困惑着何去何从的老师们,真心希望你们能相互鼓舞着一路前进,最终走出困境,欣然留在这个令人敬仰的舞台。”  “因为教书
期刊
编者按:在上一期“动向”栏目中,我们跟着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走近穿越了爱与死亡的消防员遗孀、背离切尔诺贝利的心理学家、选择留在被废弃土地上的老人……走进了她用“复调写作”呈现的宏大乐章。作者是文学生活的主体,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人。这期“动向”握着一份对阿列克谢耶维奇本人的好奇,尝试从作者主体出发,寻找其“复调写作”的秘密。  阿列克谢耶维奇自称是个“倾听者”,她通过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