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影坛刮起一股清新怀旧之风。随着大量同类型影片的冲击,青春电影在表达青春恋情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青春的多元解读与艺术真实的展现,避免沦为一曲初恋的滥觞。
【关键词】 左耳;青春电影;审美艺术;青少年教育
近年来,青春电影大热,从一个小众电影类型一跃成为占据电影市场半壁江山的热门母题。自《那些年》至近期的《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等青春电影以其细腻唯美的镜头、扣人心弦的音乐、清新动人的故事、感情真挚的独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受众,引领了当代电影风潮。
一、 青春电影的审美艺术
青春电影首创于好莱坞,经由国内第六代导演的青春书写,成为当代电影市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春”是青春电影的永恒母题。蒙太奇、长镜头、连续性剪辑、溶化、光线……光影世界与文学语言交融,再现了一段段奇特的非线性叙事青春。
对于大多数青春电影而言,电影本身是一场90分钟的穿越体验,带领受众重回故事的小黄花飘荡的那一刻,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因此,细腻唯美的镜头语言、平淡自如的叙事方式、清新自然的校园故事、色调柔和的电影画面、纯真阳光的电影人物、扣人心弦的主题音乐、感情真挚的内心独白……成为青春电影的普遍审美特征。
《左耳》改编自饶雪漫的同名原著,在审美艺术方面既与其他青春电影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为青春电影注入了一股活泉。影片开篇便是一段独白。在这段独白中,我们触摸到了女主角李珥单纯的内心和真切的爱慕。由这一根线,慢慢编织一张网,从而牵扯出张漾、许弋、黎吧啦三人那段灼热惨痛的青春。大量的独白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在受众和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消弭了距离,青春的疼痛更为真实可感。不同于《那些年》、《匆匆那年》等片以大众化的内聚焦叙述视角展开回忆,《左耳》开片就采用了零聚焦叙述视角。这一独特的艺术视角能在获得充分叙述自由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对于人物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最终走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实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二、 个体发现与青年教育
第六代导演为了追求影片的艺术性与个性化,将镜头对准了社会边缘青年,以戏剧冲突激烈而又色调沉重的情节冲击当代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代青年导演以此为基础,将电影做为提炼青春的媒介,在叙事上更为贴近生活。性格迥异的少男少女在青春疼痛中的蜕变是青春电影所要表达的主体内容。这些银幕形象的蜕变与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当青少年受众在这些带有边缘色彩的银幕形象上获得自我认同时,观念与行为的正确性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影片《左耳》中“李珥”的形象和《匆匆那年》中“方茴”的形象本质上都是善良纯真的好女孩。她们都拥有了一段纯真热烈的爱情,也遭受了随之而来的背叛。然而,在疼痛的折磨下,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伤痕,可“伤痕青春”的意义不在于揭开伤疤,重新再让自己痛苦一番,而是学会坚强和勇敢,在伤口上开出一朵明媚的花。这是属于青春和成长馈赠的最好的礼物!
影片《左耳》中“尤他”的形象与《匆匆那年》中“乔燃”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沉默的守护者,温柔而又无私。大部分的当代青年都是独生子女,受尽家人宠爱。受这样的环境所影响,现在的青年身上越来越难看到宽容、谦让等美德的影子。《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爱情是红玫瑰,更是尘埃里开出的花。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做一个温柔而又无私的人,得到时细心守护,得不到时安然释怀。
青春电影是生活的艺术的概括,它凝练着生活的点滴并将之反作用于受众。在观影群众越来越年轻化的今天,结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征,在青年个体发现和自我认同的基础上探讨其正面的教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三、 青春电影的困顿与发展
在青春电影大热的今天,尽管票房居高不下,口碑却愈来愈差。究其因由,主要有三:商业化、同质化、忽视电影内核。
电影是商品,青春却不是。为了获得商业效益,一些急功近利的电影人投机取巧,选择一些当红的“小鲜肉”来担任主演,将“回忆青春”扭曲为“粉丝营销”。如骂声一片的《小时代》系列等。打着青春的幌子圈钱,呈现出来的作品只能凭借着肤浅的噱头来博取观众的眼球,又怎么能够点燃那些青春的情绪呢?
近年来,国内的青春电影雷同得惊人——相似的故事、相似的情节、相似的人物,甚至连青春期敏感题材的表达都惊人的相似,在大量同类型影片的冲击下,受众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审美疲劳感,又何谈审美愉悦与情感共鸣呢?
内核缺失是近年来青春电影的硬伤。上课、考试流于一个个生硬刻板的青春符号。故事生硬,仅仅是为了情节戏剧化而制造青春的戏剧化事件——早恋、堕胎、校园暴力事件等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而青春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也不同。诚然,青春期的独特情绪滋长了这些事件,可这些事件堆叠的时光却不能称之为青春。
四、 结语
青春是一段特殊的记忆,既有柴米油盐,又有诗和远方。青春电影用镜头语言表达青春,在艺术地凝练青春的同时,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折射现实生活。一部优秀的青春电影,在权衡同质化、商业化及内核缺失等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对青春的多元解读与艺术真实的展现。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4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从伤口开出一朵明媚的花——以电影《左耳》(下转第270页)
(上接第256页) 为例”(项目编号:14C3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沈敏雅(1994.06-),女,江苏苏州人,本科,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主要研究方向:青春文学。
参考文献:
[1] 董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3] 欧纳斯·特林格伦著,何力、李庄藩译.论电影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4] 沈小风.试析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J].电影评介,2007,(23)
[5] 钱春莲.多元不羁的青春书写——内地、香港、台湾青年电影导演青春片研究[J].文当代电影,2010(04).
【关键词】 左耳;青春电影;审美艺术;青少年教育
近年来,青春电影大热,从一个小众电影类型一跃成为占据电影市场半壁江山的热门母题。自《那些年》至近期的《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等青春电影以其细腻唯美的镜头、扣人心弦的音乐、清新动人的故事、感情真挚的独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受众,引领了当代电影风潮。
一、 青春电影的审美艺术
青春电影首创于好莱坞,经由国内第六代导演的青春书写,成为当代电影市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春”是青春电影的永恒母题。蒙太奇、长镜头、连续性剪辑、溶化、光线……光影世界与文学语言交融,再现了一段段奇特的非线性叙事青春。
对于大多数青春电影而言,电影本身是一场90分钟的穿越体验,带领受众重回故事的小黄花飘荡的那一刻,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因此,细腻唯美的镜头语言、平淡自如的叙事方式、清新自然的校园故事、色调柔和的电影画面、纯真阳光的电影人物、扣人心弦的主题音乐、感情真挚的内心独白……成为青春电影的普遍审美特征。
《左耳》改编自饶雪漫的同名原著,在审美艺术方面既与其他青春电影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为青春电影注入了一股活泉。影片开篇便是一段独白。在这段独白中,我们触摸到了女主角李珥单纯的内心和真切的爱慕。由这一根线,慢慢编织一张网,从而牵扯出张漾、许弋、黎吧啦三人那段灼热惨痛的青春。大量的独白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在受众和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消弭了距离,青春的疼痛更为真实可感。不同于《那些年》、《匆匆那年》等片以大众化的内聚焦叙述视角展开回忆,《左耳》开片就采用了零聚焦叙述视角。这一独特的艺术视角能在获得充分叙述自由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对于人物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最终走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实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二、 个体发现与青年教育
第六代导演为了追求影片的艺术性与个性化,将镜头对准了社会边缘青年,以戏剧冲突激烈而又色调沉重的情节冲击当代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代青年导演以此为基础,将电影做为提炼青春的媒介,在叙事上更为贴近生活。性格迥异的少男少女在青春疼痛中的蜕变是青春电影所要表达的主体内容。这些银幕形象的蜕变与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当青少年受众在这些带有边缘色彩的银幕形象上获得自我认同时,观念与行为的正确性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影片《左耳》中“李珥”的形象和《匆匆那年》中“方茴”的形象本质上都是善良纯真的好女孩。她们都拥有了一段纯真热烈的爱情,也遭受了随之而来的背叛。然而,在疼痛的折磨下,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伤痕,可“伤痕青春”的意义不在于揭开伤疤,重新再让自己痛苦一番,而是学会坚强和勇敢,在伤口上开出一朵明媚的花。这是属于青春和成长馈赠的最好的礼物!
影片《左耳》中“尤他”的形象与《匆匆那年》中“乔燃”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沉默的守护者,温柔而又无私。大部分的当代青年都是独生子女,受尽家人宠爱。受这样的环境所影响,现在的青年身上越来越难看到宽容、谦让等美德的影子。《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爱情是红玫瑰,更是尘埃里开出的花。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做一个温柔而又无私的人,得到时细心守护,得不到时安然释怀。
青春电影是生活的艺术的概括,它凝练着生活的点滴并将之反作用于受众。在观影群众越来越年轻化的今天,结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征,在青年个体发现和自我认同的基础上探讨其正面的教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三、 青春电影的困顿与发展
在青春电影大热的今天,尽管票房居高不下,口碑却愈来愈差。究其因由,主要有三:商业化、同质化、忽视电影内核。
电影是商品,青春却不是。为了获得商业效益,一些急功近利的电影人投机取巧,选择一些当红的“小鲜肉”来担任主演,将“回忆青春”扭曲为“粉丝营销”。如骂声一片的《小时代》系列等。打着青春的幌子圈钱,呈现出来的作品只能凭借着肤浅的噱头来博取观众的眼球,又怎么能够点燃那些青春的情绪呢?
近年来,国内的青春电影雷同得惊人——相似的故事、相似的情节、相似的人物,甚至连青春期敏感题材的表达都惊人的相似,在大量同类型影片的冲击下,受众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审美疲劳感,又何谈审美愉悦与情感共鸣呢?
内核缺失是近年来青春电影的硬伤。上课、考试流于一个个生硬刻板的青春符号。故事生硬,仅仅是为了情节戏剧化而制造青春的戏剧化事件——早恋、堕胎、校园暴力事件等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而青春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也不同。诚然,青春期的独特情绪滋长了这些事件,可这些事件堆叠的时光却不能称之为青春。
四、 结语
青春是一段特殊的记忆,既有柴米油盐,又有诗和远方。青春电影用镜头语言表达青春,在艺术地凝练青春的同时,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折射现实生活。一部优秀的青春电影,在权衡同质化、商业化及内核缺失等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对青春的多元解读与艺术真实的展现。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4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从伤口开出一朵明媚的花——以电影《左耳》(下转第270页)
(上接第256页) 为例”(项目编号:14C3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沈敏雅(1994.06-),女,江苏苏州人,本科,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主要研究方向:青春文学。
参考文献:
[1] 董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译.电影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3] 欧纳斯·特林格伦著,何力、李庄藩译.论电影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
[4] 沈小风.试析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J].电影评介,2007,(23)
[5] 钱春莲.多元不羁的青春书写——内地、香港、台湾青年电影导演青春片研究[J].文当代电影,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