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作为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地位至关重要。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进过程中,三地人才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是重要推手和根本保障。就现状来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已初具格局并在许多方面展现出了成效,但统筹协调力度有待提高、统一的人才政策體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仍显著阻碍着这一事项的深入推进。对此,有必要对京津冀的人才一体化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探索优化政策的路径。
关键词: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政策
引言: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在于实现三地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及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在这一战略逐步落地的道路上,人力资源是一项重要的驱动力,尤其对于经济发展事项而言更是需要着重关注的核心问题。现实来看,三地的人才在整体学历、平均年龄及年龄结构、价值创造力、工资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与行政壁垒、人力资源市场分割等外部因素相结合时,会对人才一体化的推进形成显著障碍。而要想化解这一现实困境,就有必要以发挥三地各自人才资源特色、促进人才结构融合为目标优化相关政策,以此形成强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合力。
一、京津冀三地的人才结构对比现状
(一)受教育水平结构
据《国家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等来源所公开的数据来看,河北省“未上过学” 、“小学学历”、“初中学历”的学历人口占比均显著高于北京、天津两地,而“高中学历”、“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则低于京津。尤其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一项,三地在2018年的数据分别为:北京30.93%,天津28.85%,河北9.99%。就现状而言,北京的高学历人才资源在京津冀三地中的领先态势十分突出;天津与北京存在一定差距,但更多地体现在硕士产出量和博士产出量上;而河北则在“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上处于显著落后地位。
(二)年龄结构
据2018年统计资料,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北京、天津两地相较于河北因其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科技产业区更密集,因而在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吸引力上表现出更突出优势。但同时这两个直辖市也一定程度存在着高质量、高经验人才“青黄不接”的风险,即高职称、高工龄人才有些过于集中在40岁以上的年龄层次。而河北地区较为突出的问题则是青壮年劳动力占比偏低,这一点与当地经济发展现状、速度、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客观局面有很大关系。
(三)从业结构
京津冀三地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从业结构上也表现出显著分异。在河北省,专业技术人才从业占比最多的是教育行业,而卫生、社保福利、工程技术等行业紧随其后,占比最低的则是餐饮住宿、计算机服务等。对比北京、天津两地而言,河北的三次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分布更为均匀,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比相差更小。在区域经济增长越来越依托第三产业动力的当代下,服务业高质量人才资源不足的局面是河北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进程中的政策衔接问题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包括人才在内的各项资源都向其流动聚集,是必然的趋势。而天津作为邻近首都的直辖市,也获取了类似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京、津两地在人才学历结构、产业从业结构等方面呈现出相似格局、客观差距不大的原因。但作为在地理位置上环绕京津的河北省则在经济发展指数、教育资源、产业布局等多方面与两地存在显著差距,导致人才资源无论是内部产出能力还是外部吸引能力都较为贫弱。
具体而言,其一,三地在户籍准入政策以及社保福利政策上应实现更有效的衔接。其二,职业资格评定标准应协调统一,尤其要避免原本具有较高职称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在流动到另一地区后发生降级,导致不能继续享受应有待遇水平进而阻碍人力资源流动的可能。其三,非市场领域的人才选拔政策应协调优化,北京天津作为当前的优势城市有必要适当调整人才选拔门槛,将三地的人才差距合理控制,避免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扭曲为北京、天津向河北“吸血”的不良情形。
三、强化政策衔接,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
人才政策的衔接协调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流动的效率性和科学性高低。这在实质是是一个公共政策如何与市场机制形成良性配合,消除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过程中局限性的议题。就京津冀区域整体而言,各地在人才政策拟定的思路上必须摒弃零和竞争的想法,将区域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目光来看待人力资源分配和流动问题。就三地现状具体而言,一是要构建统一的人才选拔政策体系,避免选拔政策、待遇政策的差距在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形成“劫贫济富”的错误引导力量。二是尽快落实京津冀三地的职业资格相互认可机制,以此逐步破除人才流动壁垒。三是完善三地的社会保障互认和对接,实现京津冀各项社保福利体系的一体化,消除人才流动的一大后顾之忧。四是通过政策强制手段提高行政效率,减少人才流动过程中因户籍变动、常住地信息登记、人才市场录入挂靠等事项产生的行政消耗。
四、结语
人才流动本质上是一个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而在京津冀一体化大战略推进的过程中,三地的一系列客观现状决定了如果仅由市场力量引导和实现作用的话,则人才一体化议题显然难以进展甚至只会加剧分割和差距。因此,具有充分引导力的政策必须及时出台和不断完善,以此确保京津冀三地的人才资源流动更为科学理性,更有利于区域一体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梁林,曹文蕊,刘兵,许开轶.京津冀人才资源配置政策仿真和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03):91-100.
[2]陈宝龙,朱伟.京津冀科技人才相关政策的比较研究[J]. 当代经济,2017(09):32-34.
关键词:京津冀;人才一体化;政策
引言: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在于实现三地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及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在这一战略逐步落地的道路上,人力资源是一项重要的驱动力,尤其对于经济发展事项而言更是需要着重关注的核心问题。现实来看,三地的人才在整体学历、平均年龄及年龄结构、价值创造力、工资水平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与行政壁垒、人力资源市场分割等外部因素相结合时,会对人才一体化的推进形成显著障碍。而要想化解这一现实困境,就有必要以发挥三地各自人才资源特色、促进人才结构融合为目标优化相关政策,以此形成强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合力。
一、京津冀三地的人才结构对比现状
(一)受教育水平结构
据《国家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等来源所公开的数据来看,河北省“未上过学” 、“小学学历”、“初中学历”的学历人口占比均显著高于北京、天津两地,而“高中学历”、“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则低于京津。尤其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一项,三地在2018年的数据分别为:北京30.93%,天津28.85%,河北9.99%。就现状而言,北京的高学历人才资源在京津冀三地中的领先态势十分突出;天津与北京存在一定差距,但更多地体现在硕士产出量和博士产出量上;而河北则在“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上处于显著落后地位。
(二)年龄结构
据2018年统计资料,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北京、天津两地相较于河北因其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科技产业区更密集,因而在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吸引力上表现出更突出优势。但同时这两个直辖市也一定程度存在着高质量、高经验人才“青黄不接”的风险,即高职称、高工龄人才有些过于集中在40岁以上的年龄层次。而河北地区较为突出的问题则是青壮年劳动力占比偏低,这一点与当地经济发展现状、速度、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客观局面有很大关系。
(三)从业结构
京津冀三地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从业结构上也表现出显著分异。在河北省,专业技术人才从业占比最多的是教育行业,而卫生、社保福利、工程技术等行业紧随其后,占比最低的则是餐饮住宿、计算机服务等。对比北京、天津两地而言,河北的三次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分布更为均匀,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比相差更小。在区域经济增长越来越依托第三产业动力的当代下,服务业高质量人才资源不足的局面是河北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进程中的政策衔接问题
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包括人才在内的各项资源都向其流动聚集,是必然的趋势。而天津作为邻近首都的直辖市,也获取了类似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京、津两地在人才学历结构、产业从业结构等方面呈现出相似格局、客观差距不大的原因。但作为在地理位置上环绕京津的河北省则在经济发展指数、教育资源、产业布局等多方面与两地存在显著差距,导致人才资源无论是内部产出能力还是外部吸引能力都较为贫弱。
具体而言,其一,三地在户籍准入政策以及社保福利政策上应实现更有效的衔接。其二,职业资格评定标准应协调统一,尤其要避免原本具有较高职称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在流动到另一地区后发生降级,导致不能继续享受应有待遇水平进而阻碍人力资源流动的可能。其三,非市场领域的人才选拔政策应协调优化,北京天津作为当前的优势城市有必要适当调整人才选拔门槛,将三地的人才差距合理控制,避免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扭曲为北京、天津向河北“吸血”的不良情形。
三、强化政策衔接,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
人才政策的衔接协调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流动的效率性和科学性高低。这在实质是是一个公共政策如何与市场机制形成良性配合,消除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过程中局限性的议题。就京津冀区域整体而言,各地在人才政策拟定的思路上必须摒弃零和竞争的想法,将区域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目光来看待人力资源分配和流动问题。就三地现状具体而言,一是要构建统一的人才选拔政策体系,避免选拔政策、待遇政策的差距在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形成“劫贫济富”的错误引导力量。二是尽快落实京津冀三地的职业资格相互认可机制,以此逐步破除人才流动壁垒。三是完善三地的社会保障互认和对接,实现京津冀各项社保福利体系的一体化,消除人才流动的一大后顾之忧。四是通过政策强制手段提高行政效率,减少人才流动过程中因户籍变动、常住地信息登记、人才市场录入挂靠等事项产生的行政消耗。
四、结语
人才流动本质上是一个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而在京津冀一体化大战略推进的过程中,三地的一系列客观现状决定了如果仅由市场力量引导和实现作用的话,则人才一体化议题显然难以进展甚至只会加剧分割和差距。因此,具有充分引导力的政策必须及时出台和不断完善,以此确保京津冀三地的人才资源流动更为科学理性,更有利于区域一体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梁林,曹文蕊,刘兵,许开轶.京津冀人才资源配置政策仿真和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03):91-100.
[2]陈宝龙,朱伟.京津冀科技人才相关政策的比较研究[J]. 当代经济,2017(0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