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口语到手稿和印刷术,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媒介的演进史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预言,也偏离了其乌托邦的和谐社会想象。千百年来,不断进行延伸的人类,已经走到了选择截除的路口,而不可逆转的媒介环境发展,或许将把人类引向殊途同归的终点——全然的麻木。
关键词:地球村;部落化;麦克卢汉;延伸
引言
上世纪60年代,针对诸如电话、电影和电视的电子媒体的发展勃兴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阐释了从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和印刷时代走来的人类,将在电子时代再度结成部落化的社会组织——“地球村(Global Village)”,而与口语部落不同的是,电子时代的“地球村”将是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
1 传统地球村:从分割到整体
在电子时代之前,受限于社会发展水平,人类总是或主动、或被动地强化延伸自身的单一感觉,以进行信息沟通和生产活动,这也塑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部落时代使人类进入以“声觉空间”为主的世界,人们口耳相传,交流信息,在这个时代,人类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活动,整体的思维、全方位的感觉的释放将每个人连在一起。而拼音文字乃至可移动字体的发明,在使得信息的流动能力获得极大提升的基础上,将“视觉空间”推向主导地位,信息的呈现和接收开始依赖可视化的载质,人类第一次变成“感官上的视觉动物”,这也是“视觉空间”对于“声觉空间”的第一次胜出。麦克卢汉认为,印刷技术的出现改写了西方的历史,促成了西方近代社会的主要趋势,并使之成为可能:个人主义、民主、新教、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而这些趋势都与印刷技术的“动作和功能分段以及视觉量化原理”相呼应。
印刷技术使人们的知觉习惯趋向于视觉,从而影响了社交互动,培养了人们批判的、疏离的心态。感觉的割裂潜移默化地导致生产生活的隔绝,不同的分工让人们走出传统的群体,投身内容各异的生产活动和思潮运动。电子媒介则不同,它可以跨越时空,从而使人们从分割和专门化的机械世界重新走入具有整体模式和集体意识的部落世界,卷入部落生活的凝聚状态,再次成为部落人。
在麦克卢汉看来,“声觉空间”同步的、整体感知的,他将电视划分为“声觉空间”,这样的逻辑自洽让人难以信服,但正如他所说:媒介的影响之所以强烈,恰恰是因为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他所提出的“后视镜”理论也表明了对于媒介的发展常常需要我们借助过去看清现在;莱文森批判性地认为未来的赛博空间将是“声觉”的,不用文字,仅需言语,并借助“后视镜”发展出媒介的“补救性”趋势,即媒介的发展总是对于过去媒介的缺陷的补救。
2 赛博地球村:终极模拟与反环境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之后,就这个星球而言,时空的意义都消耗殆尽,我们将很快接近人的延伸的最后阶段—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这是麦克卢汉对于人的延伸的终极回答,而笔者相信,在赛博时代,电子部落完全形成,意识将实现在电子媒介中的终极模拟。
在赛博空间中,电子媒介将人的意识进行着信息流式传输,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与模仿着人类,素昧平生的人们可以通过电路跨越时空,达成精神的契合与延续。随着电子芯片的体内植入,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消融,机器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直通人的大脑中枢,人与机器或许将在不远的未来合二为一,这是人类为追逐其痴迷的超感官能力不断截除所能抵达的普世的延伸,作为代价,强力意志趋向极端的缓解只能诉诸感官的封闭,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总控权的让渡将最终阻绝人类躯体和意识的联系,致使机器意识占据上风。
在笔者看来,人类在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不断地被“文明”和“理性”归化,维护“进步”意志和技术权威逐渐变成了大众眼中的时代强音和一种政治正确,唯有少数洞察媒介环境的人正在通过各种形式创造反环境:发动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抗议、开展叛逆而迷乱的视觉和听觉试验、唤醒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多样性等等。
反环境的创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让鱼儿知道水的存在,让大众了解社会的变迁,让人认识自我和反省自我。当今这个时代,人的生存问题不是单纯的生存问题,而是给人的整个生存过程编程的问题,由于我们的电子技术,这成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深度人造与物化的世界,回归人自然、自由的本性,而不是将生命交付给社会的目标,将促使我们在未来几十年不断重新审视个体与集体之间、环境和反环境之间和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之间的关系,而如何在群体决策下处理这些关系以及处理的结果,将决定人类以何种姿态迈入赛博地球村阶段。
结语
在环境里,没有任何东西稳定不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从远古时代走来,历经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进程,在电子时代重新结成部落的人类,面临严峻的精神文明发展考验。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心灵千疮百孔而不自知,感官和环境的撕裂让新新人类无法纾解随之而来的苦闷。麦克卢汉提到,今天的少年也觉得与分割、机械的世界格格不入,与分类的世界格格不入……新的电气环境使年轻人有“过电”的感觉,他们向书面文化的世界发泄怒气……至少他们在疏离2500年积累的书面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馬歇尔·麦克卢汉,理查德·卡维尔.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62.
[2] 高慧芳.“地球村”的理论嬗变:从部落化现象到媒介生态[J].文艺理论研究,2018,38(05):208-216.
[3]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6.
[4] 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70.
朱庆波(1997.3),男,汉族,祖籍河北邯郸,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关键词:地球村;部落化;麦克卢汉;延伸
引言
上世纪60年代,针对诸如电话、电影和电视的电子媒体的发展勃兴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阐释了从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和印刷时代走来的人类,将在电子时代再度结成部落化的社会组织——“地球村(Global Village)”,而与口语部落不同的是,电子时代的“地球村”将是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
1 传统地球村:从分割到整体
在电子时代之前,受限于社会发展水平,人类总是或主动、或被动地强化延伸自身的单一感觉,以进行信息沟通和生产活动,这也塑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部落时代使人类进入以“声觉空间”为主的世界,人们口耳相传,交流信息,在这个时代,人类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活动,整体的思维、全方位的感觉的释放将每个人连在一起。而拼音文字乃至可移动字体的发明,在使得信息的流动能力获得极大提升的基础上,将“视觉空间”推向主导地位,信息的呈现和接收开始依赖可视化的载质,人类第一次变成“感官上的视觉动物”,这也是“视觉空间”对于“声觉空间”的第一次胜出。麦克卢汉认为,印刷技术的出现改写了西方的历史,促成了西方近代社会的主要趋势,并使之成为可能:个人主义、民主、新教、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而这些趋势都与印刷技术的“动作和功能分段以及视觉量化原理”相呼应。
印刷技术使人们的知觉习惯趋向于视觉,从而影响了社交互动,培养了人们批判的、疏离的心态。感觉的割裂潜移默化地导致生产生活的隔绝,不同的分工让人们走出传统的群体,投身内容各异的生产活动和思潮运动。电子媒介则不同,它可以跨越时空,从而使人们从分割和专门化的机械世界重新走入具有整体模式和集体意识的部落世界,卷入部落生活的凝聚状态,再次成为部落人。
在麦克卢汉看来,“声觉空间”同步的、整体感知的,他将电视划分为“声觉空间”,这样的逻辑自洽让人难以信服,但正如他所说:媒介的影响之所以强烈,恰恰是因为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他所提出的“后视镜”理论也表明了对于媒介的发展常常需要我们借助过去看清现在;莱文森批判性地认为未来的赛博空间将是“声觉”的,不用文字,仅需言语,并借助“后视镜”发展出媒介的“补救性”趋势,即媒介的发展总是对于过去媒介的缺陷的补救。
2 赛博地球村:终极模拟与反环境
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之后,就这个星球而言,时空的意义都消耗殆尽,我们将很快接近人的延伸的最后阶段—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这是麦克卢汉对于人的延伸的终极回答,而笔者相信,在赛博时代,电子部落完全形成,意识将实现在电子媒介中的终极模拟。
在赛博空间中,电子媒介将人的意识进行着信息流式传输,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与模仿着人类,素昧平生的人们可以通过电路跨越时空,达成精神的契合与延续。随着电子芯片的体内植入,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消融,机器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直通人的大脑中枢,人与机器或许将在不远的未来合二为一,这是人类为追逐其痴迷的超感官能力不断截除所能抵达的普世的延伸,作为代价,强力意志趋向极端的缓解只能诉诸感官的封闭,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总控权的让渡将最终阻绝人类躯体和意识的联系,致使机器意识占据上风。
在笔者看来,人类在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不断地被“文明”和“理性”归化,维护“进步”意志和技术权威逐渐变成了大众眼中的时代强音和一种政治正确,唯有少数洞察媒介环境的人正在通过各种形式创造反环境:发动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抗议、开展叛逆而迷乱的视觉和听觉试验、唤醒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多样性等等。
反环境的创造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让鱼儿知道水的存在,让大众了解社会的变迁,让人认识自我和反省自我。当今这个时代,人的生存问题不是单纯的生存问题,而是给人的整个生存过程编程的问题,由于我们的电子技术,这成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深度人造与物化的世界,回归人自然、自由的本性,而不是将生命交付给社会的目标,将促使我们在未来几十年不断重新审视个体与集体之间、环境和反环境之间和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之间的关系,而如何在群体决策下处理这些关系以及处理的结果,将决定人类以何种姿态迈入赛博地球村阶段。
结语
在环境里,没有任何东西稳定不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从远古时代走来,历经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进程,在电子时代重新结成部落的人类,面临严峻的精神文明发展考验。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心灵千疮百孔而不自知,感官和环境的撕裂让新新人类无法纾解随之而来的苦闷。麦克卢汉提到,今天的少年也觉得与分割、机械的世界格格不入,与分类的世界格格不入……新的电气环境使年轻人有“过电”的感觉,他们向书面文化的世界发泄怒气……至少他们在疏离2500年积累的书面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馬歇尔·麦克卢汉,理查德·卡维尔.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媒介论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62.
[2] 高慧芳.“地球村”的理论嬗变:从部落化现象到媒介生态[J].文艺理论研究,2018,38(05):208-216.
[3]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6.
[4] 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70.
朱庆波(1997.3),男,汉族,祖籍河北邯郸,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