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的财富和财富传承

来源 :商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ytsf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7年1月18日,台湾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还筹办了一家碾米厂。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经济也开始发展,建筑业动得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经营木材,结果到1945年王永庆30岁时,他已积蓄5000万元了。这个赤手空拳的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
  “塑胶大王”
  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出人意料的是,这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商人王永庆,却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王永庆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王永庆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精明过人的王永庆,竟敢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
  王永庆有自己的算盘,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到1978年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王永庆乘胜出击,于1980年到美国休斯顿筹建世界最大的PVC塑胶工厂,大批成品再由美国运回台湾,解决了长久困扰的原料不足问题。至1983年,台塑已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PVC粉制造商。王永庆还投资水泥制造与电子工业,均获得巨大成功。
  进入90年代,王永庆的产业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包括16家企业公司,拥有员工4万多人,股东10万人,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650万新台币。
  再也没有人敢小看王永庆,连一贯以经营业绩傲视世界的日本企业家,也对王永庆衷心钦佩,把他与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相比,称他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1988年,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报道,在全世界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豪中,王永庆以40亿美元居第16位。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他的奋斗历程传遍了全世界。
  遗产争夺战
  王永庆白手起家,几十年时间,他创办的台塑公司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除此之外,他还创办了9家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在海外经营投资多家大公司。
  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
  在生活上,身为亿万富翁的王永庆,同样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有人说,王永庆可能是世界上最节俭的亿万富翁了,王永庆惜物如金。他每天做毛巾操用的毛巾,一用就是27年,每次坐飞机,都坐经济舱。但是,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王永庆从不小气。汶川发生地震后,捐款1亿元用于恢复建设,他还曾一次就捐助2.5亿美元巨款给一家医院。
  然而,2008年10月15日,美国视察途中,92岁的王永庆突发心脏衰竭辞世。此时王永庆还未对家产做任何安排。
  王永庆的逝世使庞大财富浮出水面——3300亿新台币(约113亿美元)。与很多富豪家族一样,王永庆枝繁叶茂,他拥有三房太太:大房郭月兰无生育能力,晚年患有痴呆症,二房杨娇为他生下二男三女,现已病逝,以及知名的“三娘”李宝珠为他生下两个女儿。
  作为王永庆的长子,王文洋(二房所生)原本是台塑集团最有希望的接班人。然而1995年,时任台湾大学管理学院MBA副教授的王文洋与学生吕安妮发生婚外情,并因入学争议上诉至台湾教育部,丑闻轰动一时,台塑集团股票长期大跌,王永庆的接班布局功亏一篑,王文洋被逐出家门。
  10年后,台塑继承人一位仍悬而未决,为顺利交棒,90岁的王永庆决定组建“七人决策小组”,七人代替王永庆行使最高决策权。
  逝世前四年,王永庆曾精心设计,将大笔公司股权变为信托基金,挂在七人名下,并强调只有共同经营权,没有个人拥有权。
  但精心安排抵挡不住财富的诱惑,在王永庆过世后,曾被驱逐的二房之子王文洋重返王家,并以长房郭月兰代理人的身份出现,要求按照台湾“民法”规定分割财产。
  按照台湾“民法”规定,法律上的配偶郭月兰可分得一半财产,二房、三房(非法律上的配偶)所生9名子女均分另一半的财产,二房、三房只能透过亲属会议酌分部分财产。
  因此,王文洋的收获不难计算,除拿到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外,他还可以以郭月兰“养子”的身份得到父亲的一半财产,成为最大赢家。   回归王家后,王文洋一边帮大房“伸冤”,一边揭发三房“隐匿资产”,同时忙于全球调查海外资产,终将遗产金额调高至5000亿新台币。
  2009年12月31日,王永庆的12 名继承人达成和解,王永庆台湾遗产595.84 亿新台币,三名配偶基于“夫妻财产共有制”继承一半约297.92 亿新台币,另一半扣除50% 遗产税后,由3 名配偶及9子女均分。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半路又杀出三个私生子。2009年,罗文源三姐弟向法院提起“生父死亡后认领”诉讼,要求认祖归宗。罗文源的母亲林明珠曾为王永庆四房,在与王永庆离异后改嫁,经DNA检验,罗文源三姐弟确为王永庆所生。
  然遗产争夺战还远远没有结束。2011年12月王文洋委托律师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诉讼,控告王永庆三房之女王瑞华、王瑞瑜与王瑞慧等13人,要追讨王永庆在香港的四十亿美元的资产,一并纳入遗产计算。没多久,王文洋被爆料将大妈郭月兰名下87%股权于2010年转移到王文洋的3名子女和女友吕安妮名下,总值超过170亿元。
  王文洋又在2012年上班第一天,再度委请律师控告三房次女王瑞瑜,声称其负责的宏敏投资公司积欠大妈郭月兰8亿多元未还,但王瑞瑜随后发出声明坚称已还清。
  而正当王文洋与三房又互杠的同时,台塑六轻(台湾所建造的第六座轻油裂解厂)再度烧出一把火,工安事故没有因为2011年7月台塑化(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座下台而停歇,台塑王国就在争产与火灾的话题中,不断延烧。
  看来,这是一场持久战。那台塑集团继承人最有可能是谁?
  台塑继承人
  王永庆去世后,在台湾留下遗产价值逾600亿新台币,2010年8月,台湾税务部门核定其继承人须缴遗产税119亿元,创下台湾最高遗产税纪录。
  王永庆常常用“富不过三代”的古话告诫自己的子女,要他们自己创业,不要依赖上辈的基业而坐享其成。
  王永庆的长子王文洋17岁考入英国伦敦帝国大学,2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学历并不代表经营能力,加上过去财务状况频传、坊间更流传了不少王文洋的风流韵事,家族早已对他不信任,他重返台塑集团权力核心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虽然王文洋移转大妈郭月兰的股票到自家儿女身上,但三房与王永在(王永庆的弟弟)子女的股权不低,王文洋似乎早已在台塑出局。
  王永庆另一个儿子王文祥,则是淡出台湾和台塑集团。从小就到美国,负责台塑美国厂业务,行事低调。但王文祥在40岁那年,才刚和银行借钱买下美国台塑,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却在签约后10天发现罹患四期鼻咽癌,经过长达195小时的痛苦化疗和34次电疗及每天5000米慢跑,现在身体虽已康复,但人生观却有一百八十度转变,家庭是他的第一位,事业对他来说,只想对社会多些回馈和帮助,早已跳脱台塑集团接班之外。
  远离台塑集团的子女大多也遗传了王永庆的商业基因,二房女儿王雪龄与丈夫于1980年用仅有的2.5万美元的积蓄成立了一家大众电脑公司,是台湾第二大个人电脑制造商,并自创“LEO”电脑品牌。王永庆二房所生的小女儿王雪红,凭借HTC(台湾宏达国际电子公司)于2011年成为台湾地区新首富。她也是全球“富二代”企业家最成功的代表。
  台塑集团其实早在2001年就已经成立行政中心决策单位,也就是所谓的“六人小组”,当时包括台化的王文渊、王文潮、南亚的吴钦仁、台塑的李志村、长庚生技的王瑞华、台塑集团总管理处的杨兆麟,另外在2006年多加了台塑生技的王瑞瑜。这个“七人小组”是由王永庆规划的第二代接棒人选。
  目前行政中心的七名委员分别代表三股力量,王瑞华、王瑞瑜是王永庆的代言人,王文渊、王文潮则延续着王永在的影响力,李志村、吴钦仁、杨兆麟是追随王氏兄弟的多年老臣,作为第三方力量,可以弥补第二代王氏决策人在专业层面的不足,同时充当第二代之间的润滑剂。
  这样的人事安排表明在王家第二代接班人当中,仍无一人可以单挑大梁,无法让王氏兄弟放心地把权力移交到一个人手中。也就是说,进入行政中心的四位第二代成员虽各有所长,但目前还无法服众,必须继续加以磨练,才能选出真正的接班人。
其他文献
那些店面为什么要转让  翻开报刊的分类小广告,我们会发现许多转让广告,比如咖啡店、早餐店、小吃店、花店转让,甚至还有某某培训班转让之类的信息。打电话询问转店的理由,大多都是搬家、身体不好等几种原因,且转让的费用咋一听还相当划算,不禁让人怦然心动。  可是,你可曾想过,天下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打几十个电话几乎有一半的人会说同样的转让借口,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陷阱呢?  以咖啡店为例,开家不大不
期刊
如果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亏损,邓金波很有可能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  如果没有合伙人的那次叛变,邓金波也许仍然在冰火锅从形式到质变的瓶颈内转圈、徘徊;  如果……  当所有偶然串联出一个脉络清晰的轨迹,对任何一个历史节点的假设与推理都比不上生活本身的精彩与真实。一口冰火锅——真真切切地改变了邓金波一生的命运。  对于这口神奇的冰火锅,邓金波是这样解释的。“这不是普通的冰火锅,它是赚钱的冰火锅,发财的
期刊
我们鼓励创业,但是我们不鼓励所人创业,有的人可能更适合扮演一个打工者或经理人的角色。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创业的素质,究竟哪些人适合创业,哪些人不适合创业?没有固定的标准。  不过,有心理学家认为,以下10种人不适合创业:  1、缺少职业意识的人。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是敬业的前提。而有些工薪人员却对所从事的工作缺少职业意识,满足于机械地完
期刊
一举两得  皇朝酒店顶层的旋转餐厅里,五月的阳光隔着透明的玻璃圆顶浸润下来,在水晶壁灯上折射出彩虹的颜色。  红毯的尽头,何阅薇和宋超跟在柳扬和李立之后,两对新人一起款款走来。音乐的节拍声划过时间的分隔线。“阅薇,跟你商量下,婚礼走红毯时,能不能让我和李立走在前边?”一天前,当他们四个人最后一次看场地时,柳扬突然把何阅薇拉到一边,吊在她胳膊上,用十几年没有变过的娇嗲的语气说。何阅薇愣了下,随即笑着
期刊
应《商道》杂志执行主编黄祥福的邀请,我在《商道》上开设了系列文共10篇,每月一期,现已全部连载完毕。我从事策划咨询工作多年,能深深体会创业起步的艰辛和困扰,小店虽小,却是很多创业者成功的第一步。如今创业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对于怎样才能解决经营的问题却很少。因为创业者的起点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力求深入浅出,从经营实践的角度,用我经历过的案例和工作经验与大家分享。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一些
期刊
两人大呼冤枉,说张三、李四他们仗着是老员工,资历老,人数多,平时经常欺负他们,自己从不好好劳动,还嘲笑他们俩踏实肯干是傻冒,还说他们经常在地主去视察的时候装着勤劳的样子。  古代,有一地主,家有良田百亩,一共雇佣了4个雇农,都属于长工性质,主要负责田地的耕种。  开始,地主按照传统的方式对雇农采用高压政策,雇佣了一个护卫作为监工,现场监督雇农劳作,雇农稍有懈怠就会招来监工的一顿鞭打。雇农们非常气愤
期刊
调查显示:我国近视及眼疾患者总体人数已达2.8亿人,因近高而致盲的人数达50万人,而且近视发病人数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目前,让青少年朋友视力康复方法有仪器类、配镜、口服药物,以及准分子激光手术等,而这些方法都不够完美,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仪器类只能解决视疲劳,不能从根本上康复近视;配戴眼镜是“只矫不治”,不但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期,而且度数越戴越高,视力逐年下降;准分子激光手术不但要求孩子在
期刊
深圳市某个巷子口,已经是夜里十二点,城市暗了下来。但是,这里却是另一番镜像的繁华。这条巷子门挨门全是大大小小的快递公司,有顺丰,有EMS,有四通一达,也有宅急送。白天,快递员把在收到的货物都集中到这里,到了晚上,其他的店铺已经关门,快递公司门店却灯火灿烂,一些人不停地进进出出,一些汽车不停地来来往往……  这是快递业一线门店夜晚工作场景的真实写照。  外资巨头抢占中国市场 快递大战一触即发  国
期刊
2012年6月,一篇题为《投资万元当老板 年赚十万很简单》的文章自本刊登载后,山东沂源美立得影印项目立刻引起了全国各地创业者的关注。广大意向读者纷纷致电话杂志社和山东省沂源美立得影印中心,要么是详询项目的投资方略,要么是索取加盟资料,更有不少创业者直接慕名前往山东沂源美立得影印中心进行实地考察。  为了让意向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美立得影印项目”的投资详情,记者特意就读者集中关心的问题,对“美立得影
期刊
自本刊2012年1月号封面文章报道“光灸国际·光疗之家”项目后,武汉厚德祥生物科技公司每天都会接到几十上百个咨询电话:“您好,我是一名下退休工人,患糖尿病十多年了,四处求医问诊,一直不见效,度日如年非常痛苦,看了《商道》杂志封面报道后,仿佛看到了一丝幸福的曙光,我想去你们总部治疗试试看!”“您好,我是深圳一家公司高级经理人,从事医疗器械营销工作多年,看了《商道》杂志‘光疗之家’项目报道,以我多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