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澳大利亚老人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zhihud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澳大利亚探亲的40来天里,我耳闻目睹了澳大利亚老人的种种表现,感触很深。
  
  自尊心强
  
  许多澳大利亚老人的内心。都深藏着自尊自重的理念。为了在生活上能做到自理,他们从年轻时起就非常注重锻炼身体:骑车、跑步、冲浪等等,以拥有并长久保持一副强健的体魄。在街头,我印象中似乎没见过佝腰驼背的老人。甚至老太太都比年轻姑娘更乐于打扮:涂口红、烫发、穿时髦新衣等,也许她们比年轻人更有闲暇时间吧。一般来说,不是在特殊情况下,澳大利亚老人是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的。了解了这一点,在澳大利亚想帮助老人的话就要酌情考虑了。
  如果在汽车、火车上有人主动为老人让座,很可能不仅得不到一声感谢,还会使老人不高兴,甚至引来尴尬的误会:是认为老人就需要特别照顾吗?为了防止有些不了解民情的好心人特别是外国人贸然给老人善意让座,公共交通公司特地规定:请求他人,包括年轻人,为自己或是别人甚至是年老体弱的人让座,是一种不尊重人的“歧视”行为。有了这样的规定,要是你主动为老人、妇女让座,非但会被视为怪人,还有可能会招惹来麻烦。这样的规定,看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确是一种自尊精神的体现。
  
  自立能力强
  
  澳大利亚老人都愿意自食其力,不愿成为儿女的累赘,从开车到购买生活必需品,都亲力亲为,不要别人代劳。老年夫妻生活中相扶相携。那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便丧偶,他们亦保持着这种自立的习惯。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得益于澳大利亚的高福利制度。
  在澳大利亚城镇,几乎难得一见祖辈带着孙辈的情景。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一代管一代”,儿童都是由中青年父母照料。在街头商店,我们常见年轻的父亲像袋鼠那样,将婴幼儿用布兜兜在胸前,让孩子的眼睛也可和父亲的眼睛一样向前看,只是视线的高度不同而已。作为祖辈的老人,宁可让工作中的儿女去找昂贵的专职保姆或退职在家专事抚养孩子,自己去做一份薪水平平的工作乃至义工。我曾见报载某小城有个80多岁的老翁,每周两次去一家他工作了几十年的餐馆端盘子。据说这两天的生意因有他去而更为红火,一些老顾客会特地来继续享受他提供的服务,老人亦乐此不疲。
  
  乐于助人
  
  虽然自尊心强的澳大利亚老人不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但对于遇到困难的人,他们绝不会吝啬自己的爱心,甚至可说是好管闲事。有一件事,发生在我到澳大利亚不久。在一个远离居住地的十字路口,我向一个估摸是当地居民的白发老人问路。老人说:“你要去的地方离这儿还远着呢,还是让我先回家开车送你吧,只要等个10分钟。记住,我的车是一辆灰色‘恰克’(卡车)。”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老人凭什么要送我这个异国他乡的迷路人?但过了十来分钟。老人果然满面春风地开着一辆他戏称灰色“卡车”的加长两厢车,来到我身边缓缓停下。老人下车,为我打开车门,安排我坐好,并嘱咐我系好安全带,亲手关上车门,然后掉转车头。车快到我的住处时,老人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自己的名片,不无诙谐意味地开着玩笑说:“以后可不要再迷路了。万一还迷了路,就按这张名片上的号码打电话吧,我会再来接你。”
  这就是我眼中的澳大利亚老人,自尊、自立、乐于助人的澳大利亚老人。
  
  责编/晓辉
其他文献
我记忆中的故乡,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末:黄土和石灰夯打成的简易平房、尘土飞扬的道路、吃番薯粥穿土布衫的父老乡亲……即便如此,我依然眷恋着它——永新县埠前镇三门村。去年秋天,我回了一趟故乡,屈指一算,离上次告别故乡去省城读书,已过去25年了。在这25年里,故乡的变化可真大啊!  汽车进入埠前镇境内,一派秀丽风光尽收眼底。远山林木苍翠,浓浓的黛绿把秋色涂抹得葱郁凝重:枝叶筛下的秋阳,铺成了金色的大道
期刊
我和老伴育有两儿两女。儿女们从小跟着我们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内乱”的艰苦岁月,所以深知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都能自爱自强,好学上进,孝顺父母。两个儿子、儿媳在外地工作,回家时间少,但常打电话来对我和老伴嘘寒问暖。他们若出差或去外面旅游,动身前和到达目的地以及回到自己家里时,都会打电话把情况告诉我和老伴,以免我们的挂念。节假日,在外地的儿子、儿媳也尽可能常回家来看望我们。两个女儿和我们同
期刊
宣誓,是参加某一组织或担任某项任务时,在一定的仪式上当众宣读誓言,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决心。这是一种很庄严的仪式,它要求宣誓人说到做到,永不背叛。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一辈子共经历了3次宣誓。3次宣誓的誓言,对我人生观的形成、发展、巩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清楚地记得,1950年我在南昌一中读书时。参加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宣誓。那天,我和同班几位同学系上了红领巾,在少先队队旗前宣誓:“遵守队章
期刊
“花甲去已,夕阳青山歌盛世;悠闲自得,童颜鹤发乐余年。”这是笔者在江西永新县龙田乡龙田村落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墙上看到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不只是写在纸上,也是龙田村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健身方式多样化    担任了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贺炳金最了解老年人,也最敬重老年人。为了给老年人搭建一个强身健体的良好平台,他从2007年12月开始筹划、提议,后来经村委干部会一致同意:以村委原陈旧的粮仓为基础
期刊
儿子大学毕业后,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成立了一家自己的公司,手下有10多名员工,可谓事业有成。  一个月前,儿子打来电话说请我和老伴去外地旅游,景点任我们选,他可以开车陪我们去。我想也不想就一口拒绝了,因为我和老伴退休后,就一直住在乡下,并且爱上了这里。这里环境不错,幽静、空气又新鲜,而且邻里关系融洽,我和老伴哪舍得离开这里?更重要的是,儿子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工作较忙,如果我们去了,岂不是给儿子添
期刊
“当年华已逝,你两鬓斑白,沉沉欲睡……”中国人欣赏爱尔兰诗人叶芝在《当你老去》中所描绘的爱情。但当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阶段,并正在快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之际,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人在思考“当我老去”这个问题时,所想到的问题却往往没有诗中的浪漫。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中国式养老”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老龄化现状    《中国财经报》2011年9月1日的文章称,我国从1999年开始就迈
期刊
今年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0周年。40年来,中国外交一直坚定地维护着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令世界瞩目的重大贡献。    重返联合国:“没有想到”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郑重昭告全世界“本政府为代表
期刊
我的妻子罗惠珍于1940年出生于江西萍乡上埠的贫苦农民家庭。1960年7月,她考入了江西大学(现为南昌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被组织上选中分配到新华社工作。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她被评聘为新华社的主任编辑,成为资深新闻工作者。  惠珍在单位是一位好编辑,在家里则是一位好母亲、好儿媳、好妻子。她尊老爱幼,相夫教子,让我安心工作;使我们的3个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茁壮成长。她一再教育孩子们要努力学习,诚实做人
期刊
幽默二则    栩栩如生  毛巾厂厂长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说:“你们生产的毛巾上印的喜鹊图案,真是栩栩如生啊!”厂长高兴地说:“太感谢了!你的夸奖何以见得呢?”那人气愤地说:“我用毛巾一擦脸,喜鹊马上就飞到我的脸上了。”    踏青与踏浪  一城里人在乡下春游,正玩得高兴,一农民跑过来说:“还不上来,你踩着麦子啦!”  城里人一撇嘴说:“真没文化!这叫踏青。”  农民一听,怒不可遏,把城里人拽出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