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和继承过程中受限,如何突出传统文化的底蕴,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教育中,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学,讨论了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探析了传统文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内涵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中也体现除了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以及长盛不衰的民族精神财富。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为多元文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和环境,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的追求转向精神文化,而有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对于人们的成长并没有益处,如享乐主义等,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初形成的小学生来说。只有学生在小学阶段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意识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与历史责任,学生才能够树立文化自信,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诵读经典,不断熏陶和影响学生
古诗词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也具有传播民族文化与思想的重要责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能够强化古诗词的教育力度,利用有目标、有逻辑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引导工作,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并加速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除了可以在课上诵读经典的古诗词,教师还将可以为学生推荐《三字经》等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的启蒙文化材料;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更注重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味诗人表露的情感,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体会其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例如,教师为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留出足够的时间,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够体会到诗人苏轼表现出的闲适感,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等。另外,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鼓励学生与先贤积极对话,利用竞赛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参与兴趣,最终达到熏陶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讲解作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在思考时也可能不够全面,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不足,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规律,探索适合学生的、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可通过经典作品的讲解和分析,做好学生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学习不必局限于故事内容的讲解,在学生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性格,通过他们所做得到事推断他们的日常生活,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教师:“从蔺相如直面反驳秦王你能看出他的什么特点?从他不与廉颇计较你又能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你觉得他还有哪些特点?廉颇的赫赫战功说明了他的什么特点?他不满于蔺相如的地位又说明了他的什么特点?他”结合具有引导性的分体让学生分析二者的人物形象,不美化或丑化每一个人物,而是诱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二者身上发生的故事,进而揣摩待人接物的方法。无论是蔺相如机智灵活、不畏强权、豁达的性格,还是廉颇勇猛威武、知错就改的特点,他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美德,蔺相如宽容的美德,都需要学生细细品味。
三、结合生活,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并不是只存在于教材中,存在于古时候,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一举一动均体现了传统文化。因此,教师的授课不能限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和讲解,广泛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思考和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最终促使学生落实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例如,在端午节前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习俗和故事,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和监督下完成资料的整理工作,并尝试着完成包粽子。在课上,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端午节的习俗,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可结合手抄报将端午节的故事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分析,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妙趣。另外,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还可以组织猜灯谜、对对联等活动,促进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没和韵律美。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文化品质培养有巨大影响,教师所渗透的传统文化也会影响学生后续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秦红,闵晓雨.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文化诉求的应然性[J].科技视界,2013(35):290.
[2]房殊. 怎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王有萍 四川省 阿坝州 茂县宗渠小学校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内涵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中也体现除了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以及长盛不衰的民族精神财富。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为多元文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和环境,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的追求转向精神文化,而有些不良文化的传播对于人们的成长并没有益处,如享乐主义等,尤其是对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初形成的小学生来说。只有学生在小学阶段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意识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与历史责任,学生才能够树立文化自信,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诵读经典,不断熏陶和影响学生
古诗词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也具有传播民族文化与思想的重要责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能够强化古诗词的教育力度,利用有目标、有逻辑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引导工作,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并加速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低年级的学生除了可以在课上诵读经典的古诗词,教师还将可以为学生推荐《三字经》等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的启蒙文化材料;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更注重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味诗人表露的情感,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体会其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例如,教师为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留出足够的时间,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够体会到诗人苏轼表现出的闲适感,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等。另外,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鼓励学生与先贤积极对话,利用竞赛的形式加强学生的参与兴趣,最终达到熏陶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目的。
二、讲解作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在思考时也可能不够全面,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不足,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规律,探索适合学生的、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可通过经典作品的讲解和分析,做好学生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学习不必局限于故事内容的讲解,在学生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性格,通过他们所做得到事推断他们的日常生活,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教师:“从蔺相如直面反驳秦王你能看出他的什么特点?从他不与廉颇计较你又能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你觉得他还有哪些特点?廉颇的赫赫战功说明了他的什么特点?他不满于蔺相如的地位又说明了他的什么特点?他”结合具有引导性的分体让学生分析二者的人物形象,不美化或丑化每一个人物,而是诱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二者身上发生的故事,进而揣摩待人接物的方法。无论是蔺相如机智灵活、不畏强权、豁达的性格,还是廉颇勇猛威武、知错就改的特点,他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美德,蔺相如宽容的美德,都需要学生细细品味。
三、结合生活,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并不是只存在于教材中,存在于古时候,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一举一动均体现了传统文化。因此,教师的授课不能限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和讲解,广泛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思考和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最终促使学生落实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
例如,在端午节前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习俗和故事,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和监督下完成资料的整理工作,并尝试着完成包粽子。在课上,组织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端午节的习俗,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说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可结合手抄报将端午节的故事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分析,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学习传统文化的妙趣。另外,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还可以组织猜灯谜、对对联等活动,促进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没和韵律美。
总之,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文化品质培养有巨大影响,教师所渗透的传统文化也会影响学生后续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秦红,闵晓雨.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文化诉求的应然性[J].科技视界,2013(35):290.
[2]房殊. 怎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7-278.
王有萍 四川省 阿坝州 茂县宗渠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