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的书画家认为实践与理论是一个整体,并不需要截然分开,从宗炳、王维、苏轼、米芾、董其昌……一路下来,都是如此,艺术家又兼理论家的少之又少,分门别类的研究是西方文化的长处。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是艺术家创作,理论家评述,两者相加才算是一个真正完成的当代艺术作品。很难说这是艺术向理论的渗透,还是理论对创作的瓦解。不过眼前这位1978年出生的马可·波尔(Marco Bohr)显然具有将理论与创作实践共同拓展的天赋与雄心:他的非常优雅的影像与敏锐深遂的理论文章,几乎一样地引人入胜。
你出生在德国,1999年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在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读摄影,这是你摄影经历的开始吗?
当时我是申请去瑞尔森大学读电影专业的,我对电影一直非常着迷,其中也包括中国电影,我觉得我应该成为一名电影摄影师。当时学校的申请要求之一就是提交一份摄影作品集,我就把1998年开始拍的一些作品送过去了,在我准备这份摄影作品集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或许摄影比电影更适合我。
摄影给你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我的德国祖父是位非常热心的摄影师,所以在家族中我被认为继承了他的天赋。我也喜欢沉浸在怀旧感之中,而摄影恰恰可以允许我将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片段捕捉下来。我最早的摄影计划是拍摄湖边的朋友们,因为我和朋友们夏天常去湖边玩。就像夏日的阳光,我们的青春也很快消逝,只有摄影才能允许我天真地企图将成长的过程暂停一会儿。
所以选择摄影作为你日后创作的媒介,你是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想法。
我喜欢摄影中介于真实与表演之间的模糊性。摄影作品保留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而同时又总是暗示着某些建构的元素,这很吸引我,它使我有机会去探究真实与虚构的对峙。
在2002年~2006年间,你创作了一系列摄影作品:2003年在日本拍的《制服》和《暸望台》系列;2005年在加拿大拍的《冰钓者》,以及2006年在欧洲拍的《阿尔卑斯山》,这些作品好像是你对景观的持续关注,而它们之间又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比如构图、取景等等。
我希望通过摄影作品来探讨被隐蔽的或是不寻常的文化现象。比如说《冰钓者》是我在加拿大断断续续生活了好多年之后才发现的现象。就像我大多数的作品一样人物总在画面的中央,他们被自然的或是城市的景观包围着,对我来说,这样处理的意义在于,我试图在照片中探讨的不是风景本身,而是人与风景的关系。在许多作品中,我会有意让风景过曝一点,这样就会让观看者更关注到主体对象,另外也带有在某种程度上我对我的观察对象的认同,尤其是当他们沉浸于那令我着迷的行为之中:那些冰钓者在北极气候下的冰封的湖面上可以呆上几个小时,最终,他们往往还一无所获。如果冰钓并不一定是为了钓鱼,那么是什么驱使这些人(他们大多是男性)在一个完全孤独和寂静的世界里呆上几个小时?正是这些神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驱使我拍下这些照片。但是尽管与我的拍摄对象有着某种认同,我也还是试图与他们保持一点距离,这一点点距离使我有空间来强调那通常是有点超现实的环境。
2003年你在日本拍的那些作品就像一份富有亲切感的社会调查,怎么会想到去日本?而且这次日本之行似乎也影响到你后来的创作和写作。
2003年我在日本住了一年。我在瑞尔森大学认识了一位日本朋友,他介绍我在东京郊外的一户日本人家里住了最初的几个月,我始终记得这户日本人家的友善,也感谢他们的慷慨。因为这个经历使我对日本文化和习俗有相当亲切的启蒙。我在日本的经历也因为交到好朋友、与孩子们一起充满灵感的工作、以及总能发现新鲜事物去拍摄,而令人难忘。作为一个城市,东京是非常令人兴奋和充满活力的,川流不息的人群经常提醒我这一点。离开东京的时候,我知道我会再回来,我现在至少一年会去一次日本。
《冰钓者》你使用的是什么设备?日本的《制服》系列呢?
那时候用的是宾得67。现在我用的是玛米亚7。
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你转向摄影和艺术史理论的学习,2005年你在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oege of Art)读摄影,今年春天你刚刚获得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博士(University of Westerminster),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向?拍摄本身对你是否还重要?
在2007年从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毕业之后,我仍想继续摄影史和理论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我想将我对摄影和日本两者的兴趣结合起来。因为摄影是法国和英国人的发明,摄影史的书写也常常从欧洲中心论的有限观点出发,我后来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里学习,就是想证明摄影术也同样塑造了非西方国家,比如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张由一个日本人拍的照片是一位南方有争议的反封建领主的自拍像。在论文中我认为,照片是这位领主拥抱西方技术,批评敌视西方技术的江户(现东京)中央政府的明证。这些研究工作为我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博士阶段我继续研究1990年代的日本摄影,尤其是女性摄影家的出现,比如Hiromix、长岛有里枝(Yurie Nagashima)以及与此并行的日本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转变。这些女摄影师通过自我表演,将相机对准自己以此来解构性别认同,我认为正是这些摄影师促使了日本摄影话语的重大转变。你说的不错,我确实转向理论背景更强的方向,但是摄影依然是我关注的中心。未来我也仍然会是一个身体力行的摄影者,我的摄影实践也会影响我的研究。
从“金正日在看东西”到对最近白宫观看美军击毙本·拉丹的照片的一系列解构,你似乎越来越关心在网络上流传的与政治有关的图片事件,也很关心图片或是被再加工过的照片的传播过程,对你而言,这种关注点的转变意味着什么?除此之外,你是否也会关注在公共领域传播的其他类型的图片,而非政治性的?
我想你是指我在博客上写的关于艺术摄影、新闻摄影、广告、电影等等的文章。这跟我的博士课题相似,我的这些分析的核心是视觉材料,我以此为出发点去观察和了解背后的社会现象。比方说,我偶然看到一个非常流行的网站叫“金正日在看东西”,我就想知道为什么这些金正日在各地考察时的照片会如此受欢迎。我的博客经常会提出一些开放型的问题,希望吸引人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借此我能有效地传播和分享我的一些想法。你说得对,我选择的大部分是与政治有关的图片事件,但是我不清楚在中文环境中“politics”被翻译成“政治”的含义,因为英语中的“政治”是一个指涉非常广泛的词,它可以是:再现政治、性别政治、全球化政治等等。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的研究的关注点是视觉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我认为这两者是交互很深的。
你认为自己是摄影家还是艺术家?
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因为我觉得我开始从事各种各样的事情:摄影者、博客、学者、收藏者,可能还是个评论者。我相信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分散而又复杂的个人经验正是全球化带给我们的影响。所以很难用一个词来准确地概括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因为事实上你的背景是一个巨大变化着的不确定的世界。
摄影中的什么东西最令你感兴趣?
我很感兴趣的是摄影在互联网上被运用的方式,在我的博客上也讨论过一些,当然这些讨论也随着互联网一起传播开来,最有意思的是通过微博网站,照片可以传播到更为广泛的人群中。“喜欢”和“分享”的概念在消费图片方面有着极具戏剧性的作用。我的研究就旨在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框架,通过它来探讨为什么某些图片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得非常流行,而另一些图片迅速出现又迅速消失了。
目前,哪一个摄影潮流最令你感兴趣?
我比较关注的是艺术家或摄影家如何利用网络,并以此为工具来进行艺术创作。我刚刚提到的“金正日正在看东西”的匿名网站就是一例,我非常喜欢也非常羡慕。我也很喜欢比利时艺术家米什卡·亨纳(Mishka Henner)的作品《无人地带》,他从“谷歌地球”上收集相关的图片,观者看到的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一些城市边缘的非法活动。我感到特别有意思的是,技术以比方说谷歌地图的方式慢慢地重新塑造了我们对艺术的看法。
下一个创作计划会是什么?
因为我今年博士毕业,我正在中国寻找教学工作,希望有机会在中国大学里教摄影。在我看来摄影不仅仅只是拍照片,也包含对摄影如何创造意义的理解。同时,我正打算将我的博士论文出版,这是件挺困难的事,因为你总觉得好像还没有写完,还可以写得更好,这是一件无休止的工作。另外,我正在计划伦敦的一个拍摄项目,虽然我就住在伦敦但很讽刺的是,我感到拍摄这个城市仍是一件很有挑战的工作。我不希望拍得像城市旅行照片那样。
可以和我们分享你喜欢的艺术家或是书籍吗?
最近刚看了比利时摄影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伦敦白教堂艺廊举办的回顾展,他是我最尊敬的摄影家,他的创作不恪守成规,而是随着拍摄对象的不同而改变策略。他对于拍摄项目的长远眼光和持之以恒非常令人钦佩。因为读博士的关系,过去几年里我读得比较多的是一些理论著作,比如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以及最近才红起来的乔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等。所以与其推荐书籍,我更愿意与大家分享一部电影,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古巴俄罗斯电影《我是古巴》(I am Cuba),电影中有着你可以想象得到的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摄影。
你出生在德国,1999年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在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读摄影,这是你摄影经历的开始吗?
当时我是申请去瑞尔森大学读电影专业的,我对电影一直非常着迷,其中也包括中国电影,我觉得我应该成为一名电影摄影师。当时学校的申请要求之一就是提交一份摄影作品集,我就把1998年开始拍的一些作品送过去了,在我准备这份摄影作品集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或许摄影比电影更适合我。
摄影给你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我的德国祖父是位非常热心的摄影师,所以在家族中我被认为继承了他的天赋。我也喜欢沉浸在怀旧感之中,而摄影恰恰可以允许我将生命中稍纵即逝的片段捕捉下来。我最早的摄影计划是拍摄湖边的朋友们,因为我和朋友们夏天常去湖边玩。就像夏日的阳光,我们的青春也很快消逝,只有摄影才能允许我天真地企图将成长的过程暂停一会儿。
所以选择摄影作为你日后创作的媒介,你是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想法。
我喜欢摄影中介于真实与表演之间的模糊性。摄影作品保留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而同时又总是暗示着某些建构的元素,这很吸引我,它使我有机会去探究真实与虚构的对峙。
在2002年~2006年间,你创作了一系列摄影作品:2003年在日本拍的《制服》和《暸望台》系列;2005年在加拿大拍的《冰钓者》,以及2006年在欧洲拍的《阿尔卑斯山》,这些作品好像是你对景观的持续关注,而它们之间又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比如构图、取景等等。
我希望通过摄影作品来探讨被隐蔽的或是不寻常的文化现象。比如说《冰钓者》是我在加拿大断断续续生活了好多年之后才发现的现象。就像我大多数的作品一样人物总在画面的中央,他们被自然的或是城市的景观包围着,对我来说,这样处理的意义在于,我试图在照片中探讨的不是风景本身,而是人与风景的关系。在许多作品中,我会有意让风景过曝一点,这样就会让观看者更关注到主体对象,另外也带有在某种程度上我对我的观察对象的认同,尤其是当他们沉浸于那令我着迷的行为之中:那些冰钓者在北极气候下的冰封的湖面上可以呆上几个小时,最终,他们往往还一无所获。如果冰钓并不一定是为了钓鱼,那么是什么驱使这些人(他们大多是男性)在一个完全孤独和寂静的世界里呆上几个小时?正是这些神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驱使我拍下这些照片。但是尽管与我的拍摄对象有着某种认同,我也还是试图与他们保持一点距离,这一点点距离使我有空间来强调那通常是有点超现实的环境。
2003年你在日本拍的那些作品就像一份富有亲切感的社会调查,怎么会想到去日本?而且这次日本之行似乎也影响到你后来的创作和写作。
2003年我在日本住了一年。我在瑞尔森大学认识了一位日本朋友,他介绍我在东京郊外的一户日本人家里住了最初的几个月,我始终记得这户日本人家的友善,也感谢他们的慷慨。因为这个经历使我对日本文化和习俗有相当亲切的启蒙。我在日本的经历也因为交到好朋友、与孩子们一起充满灵感的工作、以及总能发现新鲜事物去拍摄,而令人难忘。作为一个城市,东京是非常令人兴奋和充满活力的,川流不息的人群经常提醒我这一点。离开东京的时候,我知道我会再回来,我现在至少一年会去一次日本。
《冰钓者》你使用的是什么设备?日本的《制服》系列呢?
那时候用的是宾得67。现在我用的是玛米亚7。
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你转向摄影和艺术史理论的学习,2005年你在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oege of Art)读摄影,今年春天你刚刚获得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博士(University of Westerminster),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向?拍摄本身对你是否还重要?
在2007年从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摄影硕士毕业之后,我仍想继续摄影史和理论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我想将我对摄影和日本两者的兴趣结合起来。因为摄影是法国和英国人的发明,摄影史的书写也常常从欧洲中心论的有限观点出发,我后来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里学习,就是想证明摄影术也同样塑造了非西方国家,比如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张由一个日本人拍的照片是一位南方有争议的反封建领主的自拍像。在论文中我认为,照片是这位领主拥抱西方技术,批评敌视西方技术的江户(现东京)中央政府的明证。这些研究工作为我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博士阶段我继续研究1990年代的日本摄影,尤其是女性摄影家的出现,比如Hiromix、长岛有里枝(Yurie Nagashima)以及与此并行的日本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转变。这些女摄影师通过自我表演,将相机对准自己以此来解构性别认同,我认为正是这些摄影师促使了日本摄影话语的重大转变。你说的不错,我确实转向理论背景更强的方向,但是摄影依然是我关注的中心。未来我也仍然会是一个身体力行的摄影者,我的摄影实践也会影响我的研究。
从“金正日在看东西”到对最近白宫观看美军击毙本·拉丹的照片的一系列解构,你似乎越来越关心在网络上流传的与政治有关的图片事件,也很关心图片或是被再加工过的照片的传播过程,对你而言,这种关注点的转变意味着什么?除此之外,你是否也会关注在公共领域传播的其他类型的图片,而非政治性的?
我想你是指我在博客上写的关于艺术摄影、新闻摄影、广告、电影等等的文章。这跟我的博士课题相似,我的这些分析的核心是视觉材料,我以此为出发点去观察和了解背后的社会现象。比方说,我偶然看到一个非常流行的网站叫“金正日在看东西”,我就想知道为什么这些金正日在各地考察时的照片会如此受欢迎。我的博客经常会提出一些开放型的问题,希望吸引人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借此我能有效地传播和分享我的一些想法。你说得对,我选择的大部分是与政治有关的图片事件,但是我不清楚在中文环境中“politics”被翻译成“政治”的含义,因为英语中的“政治”是一个指涉非常广泛的词,它可以是:再现政治、性别政治、全球化政治等等。从另一个意义上讲,我的研究的关注点是视觉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我认为这两者是交互很深的。
你认为自己是摄影家还是艺术家?
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因为我觉得我开始从事各种各样的事情:摄影者、博客、学者、收藏者,可能还是个评论者。我相信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分散而又复杂的个人经验正是全球化带给我们的影响。所以很难用一个词来准确地概括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因为事实上你的背景是一个巨大变化着的不确定的世界。
摄影中的什么东西最令你感兴趣?
我很感兴趣的是摄影在互联网上被运用的方式,在我的博客上也讨论过一些,当然这些讨论也随着互联网一起传播开来,最有意思的是通过微博网站,照片可以传播到更为广泛的人群中。“喜欢”和“分享”的概念在消费图片方面有着极具戏剧性的作用。我的研究就旨在试图建立一个理论框架,通过它来探讨为什么某些图片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得非常流行,而另一些图片迅速出现又迅速消失了。
目前,哪一个摄影潮流最令你感兴趣?
我比较关注的是艺术家或摄影家如何利用网络,并以此为工具来进行艺术创作。我刚刚提到的“金正日正在看东西”的匿名网站就是一例,我非常喜欢也非常羡慕。我也很喜欢比利时艺术家米什卡·亨纳(Mishka Henner)的作品《无人地带》,他从“谷歌地球”上收集相关的图片,观者看到的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一些城市边缘的非法活动。我感到特别有意思的是,技术以比方说谷歌地图的方式慢慢地重新塑造了我们对艺术的看法。
下一个创作计划会是什么?
因为我今年博士毕业,我正在中国寻找教学工作,希望有机会在中国大学里教摄影。在我看来摄影不仅仅只是拍照片,也包含对摄影如何创造意义的理解。同时,我正打算将我的博士论文出版,这是件挺困难的事,因为你总觉得好像还没有写完,还可以写得更好,这是一件无休止的工作。另外,我正在计划伦敦的一个拍摄项目,虽然我就住在伦敦但很讽刺的是,我感到拍摄这个城市仍是一件很有挑战的工作。我不希望拍得像城市旅行照片那样。
可以和我们分享你喜欢的艺术家或是书籍吗?
最近刚看了比利时摄影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伦敦白教堂艺廊举办的回顾展,他是我最尊敬的摄影家,他的创作不恪守成规,而是随着拍摄对象的不同而改变策略。他对于拍摄项目的长远眼光和持之以恒非常令人钦佩。因为读博士的关系,过去几年里我读得比较多的是一些理论著作,比如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以及最近才红起来的乔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等。所以与其推荐书籍,我更愿意与大家分享一部电影,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古巴俄罗斯电影《我是古巴》(I am Cuba),电影中有着你可以想象得到的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