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 :针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及对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的传导速度和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94例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7例.对照组选取风池、天柱、颈夹脊、大椎等穴针刺治疗,30 min/次,1次/日,5次/周,共4周.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风池、颈夹脊、大椎、肩井和天宗,20 min/次,隔日1次,共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对简化McGill问卷(SF-MPQ)、颈部特异性量表和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进行评分,利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的传导速度,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中hs-CRP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6、IL-1β、T N F-α 的含量.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5.7%(45/47)高于对照组80.9%(38/47,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SF-MPQ、颈部特异性量表和SF-36量表评分明显改善(P<0.05),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F波传导速度加快(P<0.05),血清中hs-CRP、IL-6、IL-1β和TNF-α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SF-MPQ、颈部特异性量表和SF-36量表评分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F波传导速度更快(P<0.05),血清中hs-CRP、IL-6、IL-1β和TNF-α含量下降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刺联合雷火灸可以改善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CT设备不同肺结节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旨在进一步优化肺结节CT筛查方案.方法:在一仿真人体胸部模型中植入3种直径(3、5和8 mm)和3种密度(100、-630和-800 HU)共9个肺结节,在固定管电压(120 k V p)及不同曝光量(10、15、20、30、50、100和200 mAs)条件下对体模进行CT扫描.根据CT扫描设备分为A组(联影uCT 550)、B组(Philips iCT 256)和C组(GE Optima CT 540).记录每次扫描的CT容积剂量指数
1 病例rn患者,女,46岁.5年前行胸部CT体检发现肺部结节,无任何自觉症状,后定期复查CT,于2020-07-14在我院行胸部CT检查显示:双肺散在多发磨玻璃结节,上叶居多,大者位于左肺下叶背段,直径约8mm.遂于我院行“胸腔镜下左肺多发结节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恶性,给予抗感染、雾化、止咳、化痰等对症处理,术后3d后安稳出院.出院后行3次化疗,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铂类”.
自发性脑出血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预后不良且死亡率高的特点,血肿扩大是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预测早期血肿扩大可以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决策提供支持.近年来预测血肿扩大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涉及基于CT平扫、脑血管CTA和MRI征象、以及基于影像组学模型来进行预测.本文对血肿扩大的机制、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基于DWI图像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建立的分割模型对盆腔骨结构的自动分割价值,以及基于自动分割图像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搜集2017年1月-2020年1月因临床怀疑前列腺癌而行盆腔多参数MRI扫描的614例患者的DWI数据,训练3D U-Net模型对盆腔骨质结构进行自动分割.以两位影像科医师手工勾画和标注的8个盆腔骨质结构(下腰椎、骶骨、髂骨、髋臼、耻骨、坐骨、股骨头、股骨颈)为金标准,在不同数据集(训练集、调优集、测试集)中,采用Dice相似系数(DSC)、Jac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SZ)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局部神经调节的研究之中.rTMS对治疗SZ的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等)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SZ的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然而,如何精确定位和刺激强度的选择以及哪些SZ患者最适合rTMS治疗等问题尚未明确.运用MRI等影像学方法,从脑结构、功能和代谢等角度去探究rTMS的治疗作用机制及疗效预测,对于rTMS定位和评估治疗结果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就SZ患者进行rTMS治疗
病例资料 患者,女,78岁.腰痛伴血尿一周就诊,无肉眼血尿,无腰部压胀痛及绞痛,否认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156/89 mmHg.超声示膀胱左侧壁大小约2 .2cm×1 .7cm弱回声,其内可见稍丰富血流信号(图1).腹部CT 扫描示膀胱左后壁一葫芦状软组织密度影突向膀胱内,大小约2.1cm×1.2cm,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靠前上部分病灶强化程度低于靠后下部分病灶,靠后下部分区域病灶强化程度与邻近血管相近,病灶周围见较多迂曲增粗血管影(图2~6).激素检测(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为阴性.
目的:采用基于贝叶斯原理的网状M eta分析方法,评价针灸治疗干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集针灸及其联合疗法治疗干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1月25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风险偏倚评估,采用Stata14.0和R4.0.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绘制相关图形.结果:本研
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价值.方法:76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共检出斑块94个.所有患者行常规超声、超声增强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测量斑块的杨氏模量值(包括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评估斑块的强化程度,根据二维超声和超声增强表现评估斑块的风险等级.结果:76例中,颈动脉常规超声检出94个斑块,其中软斑块43个,混合斑块35个,硬斑块16个.随着斑块硬度增加,斑块的杨氏模量(YM)值增加,三组斑块间YM平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6.28、259.09、25
1 病史摘要rn患者,女性, 22岁,因“间断胸闷1月”于2019年7月8日入住肺血管与综合内科.无口服避孕药物史;无吸烟史;未婚未育;无相关家族史.入院查体:P104次/分,BP112/78mmHg.CT肺动脉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双肺多发肺栓塞,主要累及段分支血管;心脏超声: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 23mm,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 41
目的: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观察针刺“阴陵泉”“三阴交”对佐剂性关节炎(A A)大鼠膝关节滑膜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雷公藤组,每组12只.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弗氏完全佐剂复合造模方法复制AA大鼠模型.针刺组针刺大鼠“阴陵泉”“三阴交”穴,30min/次,1次/d,连续治疗21d;雷公藤组予以雷公藤多苷片溶液灌胃给药(8mg·kg-1·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