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爱学生,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文化关怀。
【关键词】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情感关怀成就关怀人格关怀自我认识关怀
关爱学生,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一提到这四个字,你是否想到了父母嘘寒问暖式的关爱?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毫无疑问,这是对学生的关爱!然而,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了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忽略了人本主义思想理论中的文化关怀。
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二十一世纪风靡世界各个领域的一种思潮,无论是商界、政界,还是教育界。如今,它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时髦词汇、一大亮点。
有位教育家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更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文化关怀。
一、情感关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有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情感不是数学题,无所谓对与错。对于同一件事,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情感标准来随意地进行评判、甚至扼杀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相反,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如在郊游时,当他们面对风景如画的景色时,可以引导他们抒发内心的激动,抒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可以让他们谈谈对某一件事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喝他们聊一聊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感悟;或者和他们一起听一首歌曲看一部影片,再让他们说说感慨;问问他们最快乐的事情、最难忘的事件、最喜欢的人物……总之,交流可以沟通情感、培养情感、升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错误,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我相信,只要真心实意地关怀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二、成就关怀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对学生而言,他们渴望父母的重视,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同、欣赏和喜爱。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有一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也是完整的人,他们有获得成功的需要,他们需要实现自我,需要成功的喜悦感。只有成功,他们才会更自信、更快乐。只要存在,他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作为教师,怎样具体实施成就关怀呢?首先,要在思想上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其次要做伯乐,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再次,是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亮出自己的闪光点。最后,千万别忘了赞扬夸奖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尤为重要的是,利用他们的闪光点作为“导航”,引导他们扬长避短,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人格关怀
如果人格是一棵大树,那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它的根,良好的性格和道德品质是它的树干,全面的知识积累和学业修养是它的枝叶。只有全部具备,人格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茂。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对于“人格”的问题日趋冷漠。一个响亮的口号“学会做人”,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和教育对塑造完美人格的呼唤。现代社会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人,会成为栋梁之才吗?会有创造力吗?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要着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具有高尚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
四、自我认识关怀
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我”。人只有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才会不断地进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概念,随着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才开始有自我概念。因此,教师在平时要让学生通过横向比较(与其他学生比较)和纵向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相结合,使他们随时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如开展评选“最受欢迎的人”的活动,让学生以书面形式每周一次总结上交。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就是这样的,在潜移默化中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真正的“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不仅仅是物质关怀,更要注重文化关怀。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4日第2版
【关键词】以人为本关爱学生情感关怀成就关怀人格关怀自我认识关怀
关爱学生,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一提到这四个字,你是否想到了父母嘘寒问暖式的关爱?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毫无疑问,这是对学生的关爱!然而,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了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忽略了人本主义思想理论中的文化关怀。
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二十一世纪风靡世界各个领域的一种思潮,无论是商界、政界,还是教育界。如今,它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时髦词汇、一大亮点。
有位教育家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更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文化关怀。
一、情感关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有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情感不是数学题,无所谓对与错。对于同一件事,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情感标准来随意地进行评判、甚至扼杀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相反,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如在郊游时,当他们面对风景如画的景色时,可以引导他们抒发内心的激动,抒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可以让他们谈谈对某一件事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喝他们聊一聊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感悟;或者和他们一起听一首歌曲看一部影片,再让他们说说感慨;问问他们最快乐的事情、最难忘的事件、最喜欢的人物……总之,交流可以沟通情感、培养情感、升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错误,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我相信,只要真心实意地关怀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二、成就关怀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对学生而言,他们渴望父母的重视,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同、欣赏和喜爱。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有一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也是完整的人,他们有获得成功的需要,他们需要实现自我,需要成功的喜悦感。只有成功,他们才会更自信、更快乐。只要存在,他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作为教师,怎样具体实施成就关怀呢?首先,要在思想上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其次要做伯乐,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再次,是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亮出自己的闪光点。最后,千万别忘了赞扬夸奖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尤为重要的是,利用他们的闪光点作为“导航”,引导他们扬长避短,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人格关怀
如果人格是一棵大树,那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它的根,良好的性格和道德品质是它的树干,全面的知识积累和学业修养是它的枝叶。只有全部具备,人格这棵大树才会枝繁叶茂。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对于“人格”的问题日趋冷漠。一个响亮的口号“学会做人”,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和教育对塑造完美人格的呼唤。现代社会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人,会成为栋梁之才吗?会有创造力吗?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要着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具有高尚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
四、自我认识关怀
每个人都需要认识“自我”。人只有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才会不断地进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概念,随着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才开始有自我概念。因此,教师在平时要让学生通过横向比较(与其他学生比较)和纵向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相结合,使他们随时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如开展评选“最受欢迎的人”的活动,让学生以书面形式每周一次总结上交。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就是这样的,在潜移默化中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真正的“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不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应该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扶德”,心理上“扶健”。不仅仅是物质关怀,更要注重文化关怀。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