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罗扎诺夫将音乐引进了学习领域,给我们的学习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的确,在我们的课堂中,美妙的歌声能激发人的兴趣点,能滋润人的心灵,能强化我们的情感记忆和体验,能放飞我们的想象,当然课堂上内涵丰富的歌词、优美活泼的曲调也能深化教学的内容。
一、借助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恰当地导入新课,在起始阶段便吸引学生们的目光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合适的背景音乐或歌曲具有渲染感情、提高效率、维系注意以及消除疲劳感的作用,当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点和兴趣点,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歌曲导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凭着一首振奋人心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能着实让学生重温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帮助学生掌握“辉煌的历史篇章”的来之不易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越功绩,从而顺理成章地把我们带入了《南湖游船》;利用一首气势高昂的《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也能使我们的学生了解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从而将学生们领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学习;凭借一首朗朗上口的法制校园歌曲《我们是遵纪守法的先锋》:“……我们是春天初开的花,我们是飞向未来的梦,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是遵纪守法的先锋。”可以让我们真实体验做守法的公民的要求,从而顺利地把我们带入《法律护我成长》。
课前的歌声既可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可消除课间所带了的烦杂心理,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走进课堂学习,也能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学习,更能顺理成章地把学生们带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不需要呢?
二、依托歌曲渗透,深化教材
歌曲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美妙的歌声除了能渲染课堂教学的氛围,给我们带来舒畅的心情,能更好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外,有时歌声也能解释语言难以言表的内容,所谓“言之不足歌之”,很多思想情感和教学内容是很容易用音乐来表达的。对于学习者而言,视觉、听觉,甚至还有运动器官协同工作,共同作用于同一个目标,既符合认识规律,也适合人的情感需要,更能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记得有位教师在一堂公开课《我心中的春天》中的教学片断:
师:……
师:我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学生不由自主跟唱起来……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生:齐喊《春天在哪里》。
师:闭上小眼睛,再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
生1:春天在小草里。它正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春天已不知不觉来到了我们身边。
生2:春天,还在桃树、杏树和梨树里。它们都开了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
师:是呀,春天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只是有些时候她躲起来了,和我们捉迷藏呢!
《春天在哪里》是一首小朋友耳熟能详的歌,在课堂上,这位公开课教师采用了歌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学习《我们的合作》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运用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 “一根筷子耶,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哟,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耶,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哟,声呀声震天,声震天……”这首国人尽皆耳熟能详的歌曲不仅节奏感很强,很具有震撼力,当然也更能深化教材中合作的价值的内容。在学习《我们共同的家》时,我们也可以引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歌不仅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同时对我们分析、理解和深化教材中民族团结的内容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课堂上将优美的歌词、柔和的旋律融入了教材内容的分析之中,既可以渲染课堂教学的氛围,又能加深学生对教学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在优美意境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提升品位,儒雅灵性,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
三、凭借歌曲烘托,滋润心灵
追求感官上的享受,是学生天性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音乐和歌声,更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体现情感上的共鸣。“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首和谐、舒缓、温馨的《我的中国心》,一下子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了师生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不论我们生在何方,听到同样的旋律都会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和无限的遐想,爱国情感油然而生;“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一首《爱的奉献》足以唤起我们的爱心,让我们感动之极;“钓鱼岛,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岛……熊熊爱国之火唤醒中国龙,这是我们的土地谁都抢不,全世界的中国人已经手牵手……” 一曲《我们的钓鱼岛》更是让大家群情激昂,义愤填膺。这些歌曲在学习《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一单元时适时穿插,就更显得水到渠成。
海顿曾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诚然,歌声确能陶冶人的情操,抚慰人的灵魂,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唤起师生的情感共鸣。课堂上歌声的融入,将课堂的师生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的感染,唤起学生心灵上的触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这不正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精华所在吗?
四、利用歌曲收尾,余音绕梁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还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韵味无穷的“终曲”。一堂课选择合适的歌曲结尾,既可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也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是对主题的升华,让人感觉余音绕梁。
学习《我的劳动感受》这一课时,以歌曲《劳动最光荣》中的“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小蝴蝶贪玩耍,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学它。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收尾,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在欢快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对学生导之以行。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中融入《诚信之歌》:“爷爷告诉我为人要厚道,奶奶告诉我做事要本分……爸爸告诉我为人要磊落,妈妈告诉我做事要光明……诚信是根,诚信是本,人间处处有真情。”结束,让人感触颇深,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做诚信的人的决心;《地球在发低烧》一课中借助《地球好吗?》:“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当江河不再有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当空气不再是新鲜,花朵也失去芬芳。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黑暗无光……让我们一起热爱吧,让我们一起唱,让我们一起呼唤,地球你好吗?”收官,令人忧心忡忡,这更会让我增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感,更激励我们用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歌曲,通过教学与歌声的结合,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和享受,学生能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那难以言状的美,因歌声而引发兴趣,因歌声而体味文本,因歌声而拨动心弦,因歌声而完美收官,这何尝不是我们幸福课堂所需要的呢……
一、借助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恰当地导入新课,在起始阶段便吸引学生们的目光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合适的背景音乐或歌曲具有渲染感情、提高效率、维系注意以及消除疲劳感的作用,当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点和兴趣点,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
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歌曲导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凭着一首振奋人心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能着实让学生重温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帮助学生掌握“辉煌的历史篇章”的来之不易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越功绩,从而顺理成章地把我们带入了《南湖游船》;利用一首气势高昂的《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也能使我们的学生了解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从而将学生们领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学习;凭借一首朗朗上口的法制校园歌曲《我们是遵纪守法的先锋》:“……我们是春天初开的花,我们是飞向未来的梦,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是遵纪守法的先锋。”可以让我们真实体验做守法的公民的要求,从而顺利地把我们带入《法律护我成长》。
课前的歌声既可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可消除课间所带了的烦杂心理,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走进课堂学习,也能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学习,更能顺理成章地把学生们带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不需要呢?
二、依托歌曲渗透,深化教材
歌曲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美妙的歌声除了能渲染课堂教学的氛围,给我们带来舒畅的心情,能更好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外,有时歌声也能解释语言难以言表的内容,所谓“言之不足歌之”,很多思想情感和教学内容是很容易用音乐来表达的。对于学习者而言,视觉、听觉,甚至还有运动器官协同工作,共同作用于同一个目标,既符合认识规律,也适合人的情感需要,更能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记得有位教师在一堂公开课《我心中的春天》中的教学片断:
师:……
师:我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学生不由自主跟唱起来……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生:齐喊《春天在哪里》。
师:闭上小眼睛,再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
生1:春天在小草里。它正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春天已不知不觉来到了我们身边。
生2:春天,还在桃树、杏树和梨树里。它们都开了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
师:是呀,春天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只是有些时候她躲起来了,和我们捉迷藏呢!
《春天在哪里》是一首小朋友耳熟能详的歌,在课堂上,这位公开课教师采用了歌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学习《我们的合作》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运用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 “一根筷子耶,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哟,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耶,拍也拍不响;万人鼓掌哟,声呀声震天,声震天……”这首国人尽皆耳熟能详的歌曲不仅节奏感很强,很具有震撼力,当然也更能深化教材中合作的价值的内容。在学习《我们共同的家》时,我们也可以引用宋祖英的《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歌不仅唱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同时对我们分析、理解和深化教材中民族团结的内容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课堂上将优美的歌词、柔和的旋律融入了教材内容的分析之中,既可以渲染课堂教学的氛围,又能加深学生对教学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在优美意境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提升品位,儒雅灵性,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
三、凭借歌曲烘托,滋润心灵
追求感官上的享受,是学生天性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音乐和歌声,更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体现情感上的共鸣。“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首和谐、舒缓、温馨的《我的中国心》,一下子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了师生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不论我们生在何方,听到同样的旋律都会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和无限的遐想,爱国情感油然而生;“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一首《爱的奉献》足以唤起我们的爱心,让我们感动之极;“钓鱼岛,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岛……熊熊爱国之火唤醒中国龙,这是我们的土地谁都抢不,全世界的中国人已经手牵手……” 一曲《我们的钓鱼岛》更是让大家群情激昂,义愤填膺。这些歌曲在学习《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一单元时适时穿插,就更显得水到渠成。
海顿曾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诚然,歌声确能陶冶人的情操,抚慰人的灵魂,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唤起师生的情感共鸣。课堂上歌声的融入,将课堂的师生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的感染,唤起学生心灵上的触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这不正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精华所在吗?
四、利用歌曲收尾,余音绕梁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还应该有一个让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韵味无穷的“终曲”。一堂课选择合适的歌曲结尾,既可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也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是对主题的升华,让人感觉余音绕梁。
学习《我的劳动感受》这一课时,以歌曲《劳动最光荣》中的“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小蝴蝶贪玩耍,不爱劳动不学习,我们大家不学它。要学喜鹊造新房,要学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收尾,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在欢快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对学生导之以行。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中融入《诚信之歌》:“爷爷告诉我为人要厚道,奶奶告诉我做事要本分……爸爸告诉我为人要磊落,妈妈告诉我做事要光明……诚信是根,诚信是本,人间处处有真情。”结束,让人感触颇深,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做诚信的人的决心;《地球在发低烧》一课中借助《地球好吗?》:“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当江河不再有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当空气不再是新鲜,花朵也失去芬芳。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黑暗无光……让我们一起热爱吧,让我们一起唱,让我们一起呼唤,地球你好吗?”收官,令人忧心忡忡,这更会让我增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感,更激励我们用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歌曲,通过教学与歌声的结合,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和享受,学生能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那难以言状的美,因歌声而引发兴趣,因歌声而体味文本,因歌声而拨动心弦,因歌声而完美收官,这何尝不是我们幸福课堂所需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