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双管乐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wang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州双管乐是辽宁省的传统民间音乐。据有关史料记载,复州双管乐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山东传到复州,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双管乐以大连市瓦房店复州城镇为中心,辐射瓦房店市所有乡镇。既添节日气氛,也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复州双管乐刚柔相济,它的音色既有粗犷、豪放、高亢的一面,又有深沉、委婉、细腻、柔美的一面,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喜怒哀乐的情感;它吸收了西洋管乐中的一些演奏方法,其独特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力是其它乐器所不具备的。旧时,复州双管乐主要是为婚丧嫁娶吹奏,尤其是为办白事吹奏。解放后,复州双管乐也一度成为民间节庆和各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艺术项目之一,为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复州城、双管乐、民俗文化
  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会遭遇濒临灭绝的状态?
  复州双管乐在演出、发展、繁荣过程中,形成了秦家、李家、于家和刁家四个比较著名的管乐班且传承谱系清楚。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来和新的现代艺术形式应运而生,鼓乐班没有了阵地,失去了市场,民间艺人们不得不改行干别的工作,致使复州双管乐的生存开始出现危机。经统计,现瓦房店地区能够演奏复州双管乐的艺人只有七八个人,复州双管乐濒临灭亡。
  在瓦房店南部有一座复州古城。作为辽南半岛曾经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的人文景观独具异彩,复州双管便是这众多民间艺术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红极一时的复州双管却在百年以后开始了“孤独前行”。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遭遇有些落寞,它的前途令人担忧——管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起于何朝何代,史书和典籍尚无完整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单管和双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其历史应该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至于复州双管乐产生的时间,则要近了许多。据复州双管乐老艺人乔忠新介绍,这双管大约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山东传过来的,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1621年后金军队占领复州卫,当地居民死伤逃亡所剩无几。顺治十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垦荒奖励条例,由山东的登州府和莱州府招民来辽东垦耕,大批的山东移民进入辽东,也带来了双管及其演奏艺术。 由于双管音色粗犷、高亢、深沉,非常适合道观、庙宇中念经和做法事的音乐伴奏,双管传入后,首先被道观和庙宇的道士和和尚学会,成为道教和佛教音乐活动中的主要伴奏乐器。由于双管即能传递粗犷高亢的音色,又含有细腻委婉的特点,传入伊始,就受到复州百姓的喜爱。很多民间艺人向道士、和尚学习吹奏双管技术,并把它同唢呐、笙、牛角、二胡、四弦等乐器合在一起演奏,达到良好的效果。从此,双管便在复州民间广泛流传开来,不但成为宗教祭祀活动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成为民间婚丧嫁娶和各种喜庆活动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
  乔忠新告诉我们,清末民初直到9.18事变,瓦房店地区会吹奏双管的艺人不下百人,并涌现出大批年轻、技艺全面的艺人。其中的代表人、乔忠新的师父刁登科曾受到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解放后,外来的和新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失去了市场,民间艺人依靠吹双管难以维持生计,不得不改行干别的工作。为了能让更多年轻人学习双管,乔忠新收徒弟是不收学费的,可复州双管乐的主要是唱白活和婚殇嫁娶活动的,年轻人根本不感兴趣,目前跟随乔忠新学习双管的也只有六七个人,还不经常来上课,古老的民间艺术后继乏人。
  如今,复州双管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细数这200多年,复州双管乐由传入、发展、高潮到逐渐没落,仿佛它的声音由细腻到粗犷,再到高亢,然后转为委婉、缠绵,最后到低沉,这是一首发人深思的双管乐,更是一首萦绕心间让人不忍落泪的双管乐。
  二、这种特殊的民俗,传承模式是什么样的?
  管乐主要分布在辽东地区的普通农村,乐社以村落为单位,各村在自由的宗族圈中发展,组员则以祖祖辈辈与土地有割舍不断的联系的农民为主。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管乐多穿男不传女,且只限本村村民,老乐师招收徒弟后,采取传统的师徒口传心授的教育方式教学生读唱演奏工尺谱式的曲谱及学习主奏乐器;在《非遗中国:屈家营音乐会》,中可以看到徒弟跟随师傅学习唱工尺谱的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来简谱和五线谱的影响下,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记谱方式之一,现今已被视作古代音乐文化中的“稀世珍宝”的工尺谱,现有专业学者对其有所了解和研究。而对比依附乐社为中的复州管乐,朴实的农民未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文化程度也不高,但他们却对中国传统的工尺谱信手拈来,不得不令人钦佩。此外,这也为我们研究工尺谱在民间器乐的记谱提供了有力的“物证”,极具史料价值。
  三、如何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视媒体的普及使人们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模仿西方,同时,大量的青壯年农民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到远方的城市打工。开始是只身而去,随着在城市里站住脚便将全家人迁居而去。笔者近两年到农村做考察,发现农村的人口正在迅速的疏离化。有的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有的全家都已迁居到城市。笔者今年过年曾到陕北的农村做考察,走过好几个村庄,村中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外打工,仅仅只是过年时回家几天。还有不少人家已全部搬到城市,房子空在那里过年也不回来,这样的人家在村里几乎占到三分之一。如果农村里的这样状态再继续下去,不仅传统的农业生产会衰退,传统的手工技艺会无人继承,而且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的乡村文化及风土民情也将面临消失的危机。
  保护不仅仅是目的,重要的还要继续存活,作为一种静态的物的保护,相对的来讲比较容易,但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让其继续存在于我们的当今社会之中,却是不太容易的。但笔者认为,其经验我们可以参考,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加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应用 为打造先进文化之都而服务.赵书,20112011北京文化论坛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风格是一位艺术家个人在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模式。本文主要围绕着刘宪标教授从艺三十余年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艺术之路和具有较强冲击力感染力的艺术风格研究。对他的学习生活、文化底蕴、艺术发展历程以及艺术风格特征作进一步论述。研究分析刘宪标教授艺术风格,帮助广大非影像艺术专业爱好者进一步了解影像艺术和绘画,感受艺术之美,尽情畅游在自己生活旅途之中。  关键词:艺术历程;艺术风
期刊
摘要:于小冬教授,1963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4 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而后请求前往西藏支教学习。1984 年至1997年任教于西藏大学美术系。于小冬教授在西藏有着十三年的支教经验与生活阅历。现在在天津美术学院担任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于小冬教授是现在的中国油画界之中最具实力的知名画家之一,他的油画创作和他的写实画派都十分倾向学院派,但是于小冬作为一名在大学从事美术教育的画家
期刊
摘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其在攻城略地中的屠城政策以及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这个朝代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残酷、暴虐的恶劣形象,那么,以此推之,元代的司法想必也是相当残酷的。而事实上,元代的司法活动中处处显现人文关怀,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在汉化的过程中所接受的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元代;司法;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K247  蒙古人用武力东征西战,开疆拓土,建立横跨亚欧的
期刊
摘要:东昌府木板年画历史悠久,艺术特征明显,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如今,东昌府木版年画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东昌府木版年画也以全新的姿态步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轨道。本文基于对东昌府木板年画的多角度调查,分析讨论了东昌府木板年画的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并针对其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东昌府木板年画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美学与设计美学,这两者是相对独立的学科,但是,二者又相互交融,不可分割。设计美学,是需要以美学,来作为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根基的,而美学,又需要借助设计美学,这一具有双重特性的特殊学科,来将自身升华和创新。  关键词:美学,设计,设计美学  “美是什么?”这是美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每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它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从古
期刊
摘要:我国家具艺术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证的已经有三千多年。随着人们起居形式的变化和历代匠师们手工艺的逐步改进,发展成为高度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实用性的优秀生活工具。明式家具装饰在继承了宋代家具装饰特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出许多的家具种类,而且造型更加劲挺,结构更加合理,装饰纹样更加精美细致,纹样在家具中主要起点缀作用,而这些点缀作用的纹饰与家具装饰形成了和谐统一又对比变化的整体,同时又受到
期刊
摘要:装饰艺术,是工艺设计与结构的传统要素。它包括室内设计,但是不全是建筑。装饰艺术经常被归类于艺术,例如绘画、摄像、大型雕塑,是观赏性大于功能性的艺术。装饰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泛指艺术修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5-6世纪,指修饰、打扮。“女求作布衣麻履,织作筐绩之具。乃嫁,始装饰入门。”(《后汉书·梁鸿传》)。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
期刊
摘要: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无疑是相差甚殊的两个文明体,然在人类文明史上,两者又有诸多相似之处,皆为人类文明史上璀璨耀眼之明珠,彰显文明坐标之含义,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本文以顾恺之《洛神赋图》和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做比较研究,以期甄理不同思想和文化背景下人物画艺术的一些共性与差异。东西方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无论从母题到形式,梅竹相竟,各逞其芳,皆显示出各民
期刊
摘要:节日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最佳载体,太平节作为丘北白族的传统节日,凝聚和反映了丘北白族同胞的传统文化及民族风俗。本文通过对丘北白族太平节的起源、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丘北白族太平节节日文化初探。  关键词:丘北 白族 太平节  白族史称僰人、白蛮、民家。由1986年在文山州丘北县的白族先民在唐宋时期就已居住在此。丘北白族的节日大多都与宗教信仰及祭祀有关,几乎每月都有节日,如农历正月初二
期刊
摘要: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又称“颜鲁公”。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其楷书作品《多宝塔碑》、《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等,无一不是后人临习的楷模。行草书墨迹最著名的莫过“颜氏三稿”——《祭侄文稿》、《祭伯文稿》和《争座位稿》,三稿中尤以《争座位稿》为最。   关键词:古拙;天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