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装饰艺术,是工艺设计与结构的传统要素。它包括室内设计,但是不全是建筑。装饰艺术经常被归类于艺术,例如绘画、摄像、大型雕塑,是观赏性大于功能性的艺术。装饰这个词在西方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泛指艺术修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5-6世纪,指修饰、打扮。“女求作布衣麻履,织作筐绩之具。乃嫁,始装饰入门。”(《后汉书·梁鸿传》)。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装饰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结合紧密,如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日常用品装饰。
关键词:装饰艺术,欣赏性,装饰风格
装饰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结合紧密,如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日常用品装饰如服装、首饰、商品包装等等,几乎一切工艺领域均与装饰艺术有关。
从其与装饰主体的关系看,它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必须从属于主体,即装饰是从美感的角度来标明主体的特征、性质、功用以及价值。另一方面装饰艺术亦可从主体当中独立而出,显示出自己的审美价值,如中国古代汉墓中作为装饰的画像石、画像砖,它附属于整个墓室,与其浑然不可分离,然而,其精美、恢宏、古拙的画面完全可视为完美的艺术品。事实证明,其审美的意味有能超脱于主体性能和使用价值观念的趋向,从而具备了纯欣赏性的因素,导致了这些装饰性绘画与雕塑的独立。
在区别于工艺设计的狭义的绘画与雕塑中使用或汲取装饰艺术的形式特点创作的作品,通常称为装饰风格或装饰风。它们是自成主体、有自己内涵的独立型艺术,其强烈的特征是其欣赏性更强,造型上有一定幅度的夸张变形,并呈图案化趋向,色彩上多重视平面空间的对比关系,与强调三维空间的透视、光影的性质相左。
装饰艺术和美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明显的差别。因为在作品中包含了装饰艺术元素,以作品作为传播媒介,它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伊斯兰艺术在许多时期和地区就包含了大量装饰艺术,相较于欧洲,中国的装饰与艺术的差别并不明显。甚至在欧洲,这种差别都不适用于早期的被誉为“精致艺术”的中世纪艺术,虽然存在艺术,例如手稿和纪念雕塑的出现,但是最负盛名的还是那些金匠的作品,如铸铜或象牙雕塑之类。大型的壁画,显然不太重视,相对粗制滥造执行,使得它很少被提及当代作者;尽管在最近几个世纪往往被看作是装饰,被视为一种廉价但劣质的替代品的“马赛克”,却在此期间作为一门艺术。中世纪基督教艺术“ars sacra”(神圣的艺术)在这一时期有时会被用于在金属、象牙、纺织品和其他昂贵的材料。
装饰艺术因为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有人把设计定义为科学的艺术,也有人定义为艺术的科学。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在设计中艺术的成分居多还是科学的成分居多。我们暂且把设计看成是美的“物化”。当美的“物化”达到一定质量时,才能形成一种较高形态的生产力。但并非美的“物化”质量越大,它的物质和精神形态生产力就越高。它受到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制约,时代性又包括科技形态、历史遗产及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地域、市场、艺术观、思想基础,创造性又受科学的方法、敏锐的感受以及客观标准、文化标准、商业标准、主观标准的制约。只有当美的“物化“与以上这些因素相适应时,才能对生产力的主体和实体部分起到更佳的扩张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是科学,装饰艺术设计师在创造某种使用功能时更重要的是赋予其以人类情感和生命即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设计师要表现人类情感,设计同样是艺术。艺术是通过自己特殊的语言表达感情和情感活动;设计也通过自己的语言——材质、色彩、形体构造及整体传达它的功能目的和深层的文化含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正是由于现代主义风格的普及,人们生活在一个由我们自己造就的单调的产品世界里,住着差不多同样的楼房,坐着差不多同样的汽车,走进差不多同样的办公室,然后下班后又回到差不多同样的居室……单调的风格化的物品包围着我们,窘息着我们,使我们变得和它们一样,渐渐失去了感觉。如今,人们已经放弃了“现代主义”的理论,对“机械风格”,“标准化”,“简单化”越来越反感的人们认识到产品过于注重功能性、物质性,牺牲自然性、非物质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作为人类,我们不仅应把那些物品用于我们的生活,而且,还应该开始把它们当作我们心灵和感情的投射,愉悦我们,表达我们。让它们吸引并纵容我们的各种感觉,支持和帮助我们的行为。
现代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不知道下一分钟、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里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情感空虚里,“设计为人”的目的就显得更加重要。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较以前不同了,把技术看得无比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原生性的装饰”即无论是环境、产品还是视觉传达设计都在开始阶段考虑到了装饰性而后来没有对它们进行附加的装饰。于是有人看到表象,认为不需要装饰了。
装饰艺术其实,社会发展越快,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就越需要装饰来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要,只不过装饰的形式可能是内隐的。
后信息时代,社会中的一切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和设计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无疑使装饰艺术设计的含义和诸多方面也得适应社会的变化。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新东西层出不穷。装饰艺术设计师应该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去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因此,装饰材料的合理使用,装饰法则的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媒介的合理利用对装饰艺术设计师来说是重要的。而传统意义上的装饰绘画、装饰雕塑都已经成为众多装饰艺术设计的分子之一,它们已经承担不起“装饰艺术设计就是装饰绘画、装饰雕塑”的重压。让我们把视野放开阔些,在把握好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媒介,为装饰艺术设计描绘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家增.《历史的当代艺术》.《艺述中国》,总第十四期
[2] 程文娟.《装饰绘画本体构成元素探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年
[3] 呂澎 《20 世纪中国艺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关键词:装饰艺术,欣赏性,装饰风格
装饰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广泛,结合紧密,如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日常用品装饰如服装、首饰、商品包装等等,几乎一切工艺领域均与装饰艺术有关。
从其与装饰主体的关系看,它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必须从属于主体,即装饰是从美感的角度来标明主体的特征、性质、功用以及价值。另一方面装饰艺术亦可从主体当中独立而出,显示出自己的审美价值,如中国古代汉墓中作为装饰的画像石、画像砖,它附属于整个墓室,与其浑然不可分离,然而,其精美、恢宏、古拙的画面完全可视为完美的艺术品。事实证明,其审美的意味有能超脱于主体性能和使用价值观念的趋向,从而具备了纯欣赏性的因素,导致了这些装饰性绘画与雕塑的独立。
在区别于工艺设计的狭义的绘画与雕塑中使用或汲取装饰艺术的形式特点创作的作品,通常称为装饰风格或装饰风。它们是自成主体、有自己内涵的独立型艺术,其强烈的特征是其欣赏性更强,造型上有一定幅度的夸张变形,并呈图案化趋向,色彩上多重视平面空间的对比关系,与强调三维空间的透视、光影的性质相左。
装饰艺术和美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明显的差别。因为在作品中包含了装饰艺术元素,以作品作为传播媒介,它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伊斯兰艺术在许多时期和地区就包含了大量装饰艺术,相较于欧洲,中国的装饰与艺术的差别并不明显。甚至在欧洲,这种差别都不适用于早期的被誉为“精致艺术”的中世纪艺术,虽然存在艺术,例如手稿和纪念雕塑的出现,但是最负盛名的还是那些金匠的作品,如铸铜或象牙雕塑之类。大型的壁画,显然不太重视,相对粗制滥造执行,使得它很少被提及当代作者;尽管在最近几个世纪往往被看作是装饰,被视为一种廉价但劣质的替代品的“马赛克”,却在此期间作为一门艺术。中世纪基督教艺术“ars sacra”(神圣的艺术)在这一时期有时会被用于在金属、象牙、纺织品和其他昂贵的材料。
装饰艺术因为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有人把设计定义为科学的艺术,也有人定义为艺术的科学。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在设计中艺术的成分居多还是科学的成分居多。我们暂且把设计看成是美的“物化”。当美的“物化”达到一定质量时,才能形成一种较高形态的生产力。但并非美的“物化”质量越大,它的物质和精神形态生产力就越高。它受到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制约,时代性又包括科技形态、历史遗产及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地域、市场、艺术观、思想基础,创造性又受科学的方法、敏锐的感受以及客观标准、文化标准、商业标准、主观标准的制约。只有当美的“物化“与以上这些因素相适应时,才能对生产力的主体和实体部分起到更佳的扩张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是科学,装饰艺术设计师在创造某种使用功能时更重要的是赋予其以人类情感和生命即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设计师要表现人类情感,设计同样是艺术。艺术是通过自己特殊的语言表达感情和情感活动;设计也通过自己的语言——材质、色彩、形体构造及整体传达它的功能目的和深层的文化含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正是由于现代主义风格的普及,人们生活在一个由我们自己造就的单调的产品世界里,住着差不多同样的楼房,坐着差不多同样的汽车,走进差不多同样的办公室,然后下班后又回到差不多同样的居室……单调的风格化的物品包围着我们,窘息着我们,使我们变得和它们一样,渐渐失去了感觉。如今,人们已经放弃了“现代主义”的理论,对“机械风格”,“标准化”,“简单化”越来越反感的人们认识到产品过于注重功能性、物质性,牺牲自然性、非物质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作为人类,我们不仅应把那些物品用于我们的生活,而且,还应该开始把它们当作我们心灵和感情的投射,愉悦我们,表达我们。让它们吸引并纵容我们的各种感觉,支持和帮助我们的行为。
现代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不知道下一分钟、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里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情感空虚里,“设计为人”的目的就显得更加重要。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较以前不同了,把技术看得无比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原生性的装饰”即无论是环境、产品还是视觉传达设计都在开始阶段考虑到了装饰性而后来没有对它们进行附加的装饰。于是有人看到表象,认为不需要装饰了。
装饰艺术其实,社会发展越快,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就越需要装饰来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要,只不过装饰的形式可能是内隐的。
后信息时代,社会中的一切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和设计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无疑使装饰艺术设计的含义和诸多方面也得适应社会的变化。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新东西层出不穷。装饰艺术设计师应该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利用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去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因此,装饰材料的合理使用,装饰法则的合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媒介的合理利用对装饰艺术设计师来说是重要的。而传统意义上的装饰绘画、装饰雕塑都已经成为众多装饰艺术设计的分子之一,它们已经承担不起“装饰艺术设计就是装饰绘画、装饰雕塑”的重压。让我们把视野放开阔些,在把握好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媒介,为装饰艺术设计描绘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家增.《历史的当代艺术》.《艺述中国》,总第十四期
[2] 程文娟.《装饰绘画本体构成元素探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年
[3] 呂澎 《20 世纪中国艺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