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狱煎熬中挣扎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普通女人的爱恨情仇与勾心斗角,呈现出女性内心的苍凉与冷酷。她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将女性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把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的女性心理一层一层剖析给世人看,给我们展示了女性心理阴暗的一面,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社会对女性思想及其心理的毒害。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心理特征
   三十年代是心理分析小说获得较大发展的时期,心理小说大多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写成,张爱玲使心理分析小说达到一个小小的高峰。她的中短篇小说着重表现上海、香港这类大都市里的两性心理,尤其是女性的心理。她的心理分析小说之所以写得不平凡,因为她不是单纯依靠从书本上得来的弗洛伊德的观念,而是植根于生活,依靠长期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张爱玲书写女性人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写出了女性角色的内心特质。她对女性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不仅体现了她有着一眼洞穿人的心底世界的女性敏感,更体现了她对宗法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的关怀。
   一、家庭背景对张爱玲小说女性心理描写的影响
   她的小说中女性病态心理的形成,与她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张爱玲出生于1921年,她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衰落的时期,是在一个新旧交替,中西结合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在她十七岁时,由于继母的挑唆遭受父亲的殴打和禁闭,这件事成为她一生难以摆脱的噩梦。她写道,“我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坐在里面的这间房间忽然变成了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的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几年后,她将这段辛酸的经历写到小说中,最明显的是在《金锁记》:“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的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遍地的蓝影子,帐顶上也是蓝影子,她的一双脚也在那死寂的蓝影子里。月光里,她的一双脚没有一点白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颜色。她想死,她想死。她怕这月亮光……”
   张爱玲的母亲出身显赫,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具有女性独立意识,她很想把女儿培养得像西方的大家闺秀那样。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和《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的孟烟鹂都是有太强的依赖心理,这与她缺少依赖的心理形成对比。张爱玲从小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没有爱心的环境里,父母本身的自私冷漠使她形成了对人性丑恶的敏锐洞察力。
   张爱玲的恋爱与婚姻也是不幸的。弗洛伊德认为恋爱除了给人心理上的积极作用外,还可因男女双方间感情上的交流及相互关怀而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和疏离感。在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双重背景下,张爱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了那个时代的女性从肉体到精神受到的压抑,并把她们受压抑、折磨后表现出的病态心理为展示给我们。
   二、张爱玲小说女性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都处在“五四运动”对封建伦理道德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社会处于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新的不断滋生,旧的不断倒塌。她们在这种环境中躁动不安,没有安全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及男权社会意识导致了男性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这一切使她们丧失了生存的能力,断绝了女性奋发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认为女性生来就是男性的附庸。正如作者所感叹的“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张爱玲在散文《谈女人》中充满对女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男权宗法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体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可见得单怪别人是不行的。”张爱玲用一个又一个的悲凉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女性压抑、焦虑、疯狂的心理世界。“在正常情况下,自我以合理的方式消除焦虑而未能得逞时,就必须以非理性方式表达这一目的。”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都怀着害怕失去安稳的巨大焦虑,她们的焦虑来自对男人的无法控制,对婚姻的难以把握。她们受封建礼教迫害,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嫁给了骨痨患者,《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富翁。她们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但都是为了金钱嫁入豪门,有着无爱的婚姻。她们太想追求人生的安稳了,于是想尽各种方法追求男人,获取婚姻,但是那些男人并不能承担起这些女人的全部欲望,她们追求的理想被灭了,希望成了泡影。往往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最后成为她们共同的心理病症:紧张、慌乱、暴躁、易怒、神经质等。
   三、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心理类型
   如果说焦虑是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共同心理特征,那么,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还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
   第一类是表现女性内心孤独、阴暗的。其中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最具代表性。《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传世之作,其中的女性是直接受封建宗法势力迫害的典型。对《金锁记》中的一段引子“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些凄凉” , “《金锁记》写了一个大家族的不幸,女性如何被黄金的枷锁泯灭人性,变成报复于子女的女魔。曹七巧是黄金的受害者,是遗老家庭里的牺牲品,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 小说的女主人公曹七巧本是开麻油店出身的,她的大哥为了攀高枝把她嫁入了没落的贵族姜家,可她的丈夫是个“骨痨”患者,再加上她是平民出身与姜家门不当户不对,原本勇敢刚强直爽的她也想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姜家的人勾心斗角,他们都生活在死气沉沉的环境中,这在她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差。从充满着狂热的内心世界一下坠入与人隔绝的境界,她的内心也很痛苦,于是她说话刻薄,受到别人的一致反感,她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内心是极其孤独的,她在姜家所遭受的孤独是她产生情绪不稳定的心理因素之一。
   为了巩固她在姜家的身份与地位,她必须使自己怀孕,因为只有为姜家生个儿子才能巩固她在姜家的地位,否则丈夫死后要想在权力关系和性别关系极其复杂的传统大家庭里站稳脚跟是很困难的。她一方面要面对她的身份与地位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她复杂的生活环境。由于她出身低微,姜家没人看得起她,一家人老老小小都往她头上踩,这从两个丫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我原是老太太眼前的人……”这更加剧了她内心的空虚与孤独。可见,姜家对七巧的歧视,畸形的婚姻加速了七巧的不平衡的病态心理。
   第二类是有着善嫉、阴狠、贪婪心理的女性,以《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为代表。这个故事发生在香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之一梁太太,年轻时嫁入了富商之家,做了姨太太,虽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内心世界极度空虚。丈夫死后,她贪婪的想挽回失去的青春,过着放浪的生活。当她的侄女为了完成学业来投奔她时,开始她很不情愿,但后来觉得有利用的价值,对她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决定帮助她。可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的阴狠,居然利用自己的亲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她一直生活在声色淫乐之中,但年老色衰,已经栓不住男人的心。她嫉妒比她年轻的女性,想利用她们为自己留住男人,她的这种卑劣行为,把她内心中善嫉的特点给表现了出来。她身边的侍女也不安分,坏了她的好事,于是她想寻求一个能帮助她的新目标 ,薇龙的出现,正中了她的意,是一个顶好的能帮助她的人选。只要她付出一点点钱财,就能换回很大的收获。她开始“培养”薇龙,利用薇龙去勾引乔琪,当薇龙与乔琪有了私情后,她在恼怒之余,稳住了薇龙和乔琪两个人,并与乔琪商定了利用薇龙的手段,使她继续为自己和乔琪服务,她的内心是如此的阴狠。为了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饥荒,不择手段,被无限的欲望所驱使。
   第三类是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女性,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葛薇龙本是一个上海姑娘,一家人逃避战乱来到香港,靠父亲的积蓄过活,由于父亲的积蓄越来越少和上海战事的停止,一家人准备回到上海,但葛薇龙差一年就中学毕业了,不愿放弃学业,于是就想起了在香港的姑妈。她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害怕父母的反对,另一方面又担心姑妈不会答应,因为姑妈为了嫁给香港富商做妾,已与家里不和而不再来往。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姑妈家,姑妈已和家里决裂,并不想帮助她,但她看到葛薇龙既年轻漂亮又有文化,是一个能帮助她为她抓住身边男人的很不错的人选,于是葛薇龙掉入了姑妈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一发不可收拾。
   从薇龙多次背着姑母试穿新衣服便可以看出薇龙物欲追求的心理变化:“薇龙连忙把身上的一件晚餐服剥下来向床上一抛,人也就膝盖一软,在床上坐下来,脸上一阵一阵的发热,低声道:‘这跟长三堂买进一个讨人有什么分别?’想到这里便对楼下的一切说到:‘看看也好’便微笑着入睡。她说这话时,只有嘴唇动着,并没有出声,然后她还是探出头来把毯子拉下来蒙了头,这回可没人听的见了,她重新悄悄的说道:‘看看也好’”。仅仅四个字“看看也好”就把薇龙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出来。从她的心理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她无法摆脱内心的苦闷,在心狱的煎熬中挣扎着,无法自拔。
   第四类是有着过度依赖心理的女性,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鹂,她作为妻子完全被忽视。她可以容忍丈夫的劣行,她丈夫的拈花惹草装得若无其事,就是为了维持一个家,但为什么要维持一个家,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只知道如果没有了家,她将无以为生。她只是为了抓住一个丈夫,并永远缠着这个丈夫而已。这是由于她心理上对丈夫的过度依赖造成的,这种心理可以从几千年来中国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心理影响中找原因。她们认为男人就是她们的天,是她们的一切,离开了男人这把大伞,她们不知该何去何从。她是丈夫心中圣洁的白玫瑰,她是如此的“白”,“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笼统的白,结婚八年还是像什么都没有经过似的,空洞白净永远如此。她的白把她和周围恶劣的东西隔开来,像医院的白屏风,可同时书本上的东西也都隔开了。”“白”预示了男权统治下依赖男性完全失去自我的女性,她就是依赖婚姻,视丈夫为一切的典型。
   张爱玲的一生就像她的小说一样是一部传奇,她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去审视生活在绝望、空虚、无爱的世界中的女性的心理痼疾。把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心理一层一层剖析给世人看,给我们展示了女性心理阴暗的一面,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社会对女性思想及其心理的毒害。
  
   参考文献:
   [1]宋剑华,刘力.“美丽”的假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3]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4]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M].北京: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
   [5]子通,亦清.论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6]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M].北京: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柏胜(1976-),男,河南省罗山县莽张高中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话剧在中国诞生之初是力求与中国传统戏曲这种老的戏剧样式区别开的。到上世纪80年代,当话剧发展遇到重重危机,不得不重审自身时,以高行健为代表的话剧创作者提出并倡导回归到传统戏曲本身的理论。话剧《绝对信号》是实践其理论的第一站。本文围绕该话剧,通过浅析其中所运用的传统戏曲艺术表现手法,即观演剧场性、舞台假定性和时空的自由转化,来彰显传统戏曲对实现中国话剧长足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国话剧是十九世纪末二十
期刊
2010年6月28日早晨6时14分,我突然接到大弟华庆党周和妹妹华洁卓玛的来电,说:“父亲病了,身体出现了较为可怕的不适症状。”并问我如何处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我立刻感觉到一种可怕的不祥之兆,心跳加速,忧心如焚,难以平静。在我48年来的生活中,第一次感觉到“父亲病了”这句话的分量,以及所带来的恐慌和不安,我生平第一次体会到危险的来临。以往我对父亲身体的健康状况是放心的,因为父亲的身体就像一座高
期刊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这必将对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图书馆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根据用户的需求,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并对信息中包含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序、分析、综合处理后,以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提供给用户,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种活动。信息服务水平是现代化图书馆工作质量的
期刊
离退休老干部是新中国的奠基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拓者,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功臣,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干部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然心系大局,情系人民,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着本单位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只有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把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对党和政府工作的
期刊
摘要:西江苗寨在旅游开发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文化真实性也面临着严重考验。政府刻意地改变本地固有的某些文化习俗,以求更加丰厚的经济利润。但是,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西江苗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鼓藏节;真实性;祭祖仪式   戈夫曼把人生比作一个大舞台,并提出了“前台”和“后台”的观点。迈坎内尔将这一观点运用到旅游研究中,从而提出了“舞台真实”理论:即在旅游业的开发中
期刊
摘要:在中诗英译史上,埃兹拉·庞德与许渊冲均占有重要地位,其翻译方法各具特色。以《青青河畔草》为例,将二者的翻译实践进行比较,意在揭示出其译诗策略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有效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并对他们译诗作品的客观公正评价具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诗英译;意境与意象;翻译策略   翻译要做到传神达意、达到原作的思想内涵很难。在不同文体的翻译中,诗歌被公认为是最难译的。很多翻译
期刊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伴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提出的。它具有提升公民素质的教育功能,并以包容于文化力的方式参与到综合国力的组构之中。鉴于这种战略性地位,使得均等化成为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要点。作为连接城乡、沟通条块的县(包括县级市)文化馆,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上地位关键,作用重要。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价值;公民素质教育; 综合
期刊
摘要:《佩德罗·巴拉莫》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具有结构上的碎片化、意义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胡安·鲁尔福充分利用了这种破碎、暧昧的结构模式,塑造了一位充满了矛盾与张力的主人公佩德罗·巴拉莫。更深入地挖掘,透过小说文本片段式、跳跃化的表面,透过充满争议的主人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严肃的作家藏在历史深处的忧虑。   关键词:不确定性;不可靠叙述;矛盾的人物形象;村庄主题   《佩德罗·巴
期刊
摘要:言意关系一直是中国历代文艺理论家和先哲们探索、论战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通过追溯“言尽意”观点的历史渊源,对欧阳建《言尽意论》进行认识论层面的分析,同时把西方加达默尔等语言哲学家的“言尽意”相关观点与之进行对照,试图从认识论角度发掘“言尽意”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言尽意;欧阳建;认识论    语言是人类表达、沟通的重要工具,是人类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海德格尔曾说
期刊
摘要:密尔认为,在一个大众民主化的时代,对人民的权利与自由的最大威胁不再是专制时代的政治权威,而是大众社会中的社会权威。这种社会性的专制比以往的政治专制更可怕,也更难以克服。因此,为了保证个人权利和自由,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密尔主张划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权力界线。既要防止社会权威的过多干涉,又要防止在大众民主的旗帜下对自由的滥用。    关键字:密尔;自由主义;个人自由; 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