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倒的旗帜,他和对手及其他
“阿拉法特”、“死亡”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我刊上已不止一次。2002年,阿拉法特被软禁在拉马拉官邸后,我们就做过有关阿拉法特命运的两个“封面话题”———《感悟死亡》、《和平生死一线间》……10月29日,在本刊第22期即将截稿的时候,传来“不死鸟”病重的消息。也许,他如以往那样还能带来“不死”的传奇?也许,他还能笑着回到拉马拉?也许……我们同许多人一样,守望阿拉法特的生死一线间。
11月11日传来消息:阿拉法特已撒手人寰。阿拉法特的死同他的生一样传奇。此时,我们的杂志已付印。自然,留下的是遗憾的空白。看到铺天盖地的报道,看到人们对他的追思,我们让自己沉下心来,梳理思绪,通过和中东专家座谈,在本期推出了这个“封面话题”。
一位西方记者曾说过,“如果说有谁的个人命运在如此长的时间里(40多年)对中东局势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那么这个人就是阿拉法特”。巴以问题错综复杂,除了当事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外,还有大国的卷入,阿以问题的背景。那么,在腥风血雨中,阿拉法特是如何树起一面不倒的旗帜?在对手以色列、盟友阿拉伯兄弟国家以及美国面前,他又如何扬起这面旗帜?
———主持人手记
开创巴勒斯坦事业、和平解决巴以问题
看清形势独树一“帜”
把阿以问题变成巴以问题,将巴勒斯坦问题纳入国际法的范畴
从武装斗士到和平勇士
阿拉法特的名字和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人认为,1947年以前,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巴勒斯坦地区是无主土地,这也是犹太人能到这里建立以色列国家的原因。可以说是经过阿拉法特的奋斗才有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有了巴解组织,并使得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得到世界、甚至包括死对头以色列的承认。而他个人作为一个年轻的成功的商人,能够弃家舍业投身于这一艰苦的事业,使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巴勒斯坦建国事业得到世界的承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所以,世界各国,甚至包括死对头以色列也承认他是巴勒斯坦之父。此外,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武装斗争的人,阿拉法特迈出和平的一步是很难得的。他顺应了国际形势和中东地区发展的大趋势,1993年与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看阿拉法特的一生,他有两个光辉点:一是开创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建国事业;二是顺应时代发展,面对现实,迈出和平解决巴以问题的一步。
标新立异的旗帜
40年前,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是游离于美苏两种势力的一支独立力量,阿拉法特力量的崛起,在当时是一面标新立异的旗帜。这是阿拉法特的超群之处。
阿拉法特组建法塔赫初期,巴勒斯坦的所有土地早已被以色列、埃及和约旦瓜分,巴勒斯坦问题已经越来越沦为单纯的难民问题。1963年底,当阿拉法特与同伴打算通过武装斗争解放巴勒斯坦土地的时候,当时的埃及总统纳赛尔生怕巴勒斯坦人把埃及拖入另一场战争,反对巴勒斯坦人的独立武装,而劝这些跃跃欲试的巴勒斯坦人加入埃及军队,建立巴勒斯坦旅。叙利亚人也是一样,不愿意看到巴勒斯坦人惹事生非或投入他人的怀抱,他们甚至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巴勒斯坦问题,只有“南叙利亚”问题。渐渐地,阿拉法特认识到,单纯依靠阿拉伯人,巴勒斯坦问题迟早要被淹没,成为大国之间妥协、斗争的牺牲品。当时的苏联则竭力阻挠以阿拉法特为代表的法塔赫进行独立的武装斗争,甚至告诫阿拉伯领导人要及早扑灭这股势力。阿拉法特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看到了当时中国的独特地位,看到了中国既反对美国,也反对苏联,同时又坚决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他试图寻求中国的支持,并成功地说服了中国支持巴勒斯坦人独立开展武装斗争。
1965年1月1日,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同年3月21日,巴解代表团公开访问北京。
我认为,阿拉法特能树起自己的旗帜,第一是他靠自己,不依附于本地区的任何国家;第二是他找到了同样独立的中国。他清醒地意`识到各个大国在中东的角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须进行独立的斗争,清醒地意识到他的斗争可以得到一个独立的大国的支持,并得到了支持。
卡尔玛战役:初尝胜利滋味
殷 罡 卡尔玛是约旦境内一个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名字。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世界一片沮丧。但在这个时候,阿拉法特把巴勒斯坦人的精英———在海外留学和受训的500名巴勒斯坦热血青年召回到约旦河西岸占领区,开展“光复祖国”的游击战。尽管在以色列的清剿下,阿拉法特和他的游击队被迫转移到约旦河东岸,但在1968年3月21日的卡尔玛战斗中,阿拉法特的游击队击退了以色列军队的越界进攻,使以色列人遭受重创。阿拉法特首次尝到了胜利者的滋味,站在以色列坦克残骸上向巴勒斯坦青年发出了召唤。短短几个月,两万巴勒斯坦难民青年就汇聚到阿拉法特的麾下。卡尔玛战役使阿拉法特夺得了巴解组织的领导权,从此成为巴勒斯坦的一面旗帜。阿拉伯国家也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唤醒巴勒斯坦民族意识
长期以来,笼罩在阿拉伯世界的只有阿拉伯民族主义,而以各自国家为基础的地方民族主义一般都受到排挤。阿拉法特成功地树立起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旗帜。也许他本人不这么讲,但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提出了巴勒斯坦的民族诉求,成功地把一个阿以问题变成了巴以问题。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时,阿拉伯人根本不接受,也没有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意识,大家都希望把这个问题纳入阿拉伯世界的范围解决。而长期以来巴勒斯坦自己也没有一个自我的民族意识,没有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建国。是阿拉法特树起了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利而斗争的大旗,并成功地让国际社会接受了这一点。阿拉法特死后,7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代表参加了他的葬礼,联合国也破例为他默哀一分钟。这说明国际社会认为他的一生是为本民族奋斗的一生,他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
又一个贡献:纳入国际法的范畴
王锁劳 阿拉法特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后来致力于在国际法的框架之内解决巴以问题,这也是他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支持的重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第一任巴解组织主席舒克列说过“要把以色列人赶进地中海”的话,这句话在一定意义上败坏了巴勒斯坦人的名誉。其实许多阿拉伯国家首脑并不赞同这个说法。因为这会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巴勒斯坦人不想建国,不愿意在国际法框架内,按联合国分治决议去解决问题,只想把以色列人彻底赶进大海,从事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斗争。有一段时期阿拉法特也是这样。后来阿拉法特逐渐意识到,这样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他开始寻求从国际法角度解决问题,开始接受联合国分治决议和后来的第242、338号决议等。
1974年11月13日,阿拉法特在第29届联大上发表了著名的枪与橄榄枝的讲话,当时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建国目标。但他的讲话引起联合国的关注,联合国在第二年给了巴解组织观察员的地位。1982年黎巴嫩战争后,巴勒斯坦武装脱离了同以色列的直接接触。从此阿拉法特的思想处在转变时期,直到1988年。1988年,巴勒斯坦宣布建国。阿拉法特在建国宣言中明确接受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即第181号决议,该决议为巴勒斯坦建国提供了合法的基础。这等于他放弃了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停战后被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同时阿拉法特公开宣布放弃武装斗争和任何形式的暴力行动。
1987年,美国关闭了巴解组织在华盛顿的联络处,不给阿拉法特签证,但联合国特意为巴勒斯坦问题在日内瓦召开联合国大会。这表明,阿拉法特确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直到今日,许多巴勒斯坦人还停留在强烈批判《贝尔福宣言》、指责分治决议的阶段。而阿拉法特早就跳出这一阶段,他认识到光指责没有任何作用,不可能消灭以色列。是阿拉法特掀开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斗争新的一页。
第一次登上联合国讲坛
1974年11月13日,阿拉法特第一次登上联合国讲坛,这也是巴解组织第一次正式出席联合国大会。
当阿拉法特出现在联合国大会会场时,他受到了国家元首级的待遇。世界各国代表起立,鼓掌欢迎。当他在十分钟之后离开会场时,代表们跟他在入场时一样起立欢呼。只有美国人依然坐着。阿拉法特挥动着手臂向世界疾呼、呐喊:“巴勒斯坦人民始终梦想着返回自己的家园,有权通过民族自决建立一个犹太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和平生活的巴勒斯坦家园。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说服巴勒斯坦人民放弃其巴勒斯坦特性或放弃他们的家园。”
阿拉法特用两句意义深远的话结束了他的演讲:“我今天来到你们中间,一手拿着撖榄枝,一手拿着自由战士的枪。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