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死亡教育是幼儿生命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势必会产生对于死亡的好奇与追问,加之社会现实中幼儿生命异化现象的频频发生,幼儿园死亡教育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其在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 死亡教育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048-01
一、幼儿园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一)幼儿发展的特点:幼儿对死亡问题的好奇与追问
研究表明,幼儿对死亡概念的认知水平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在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中,幼儿死亡认知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幼儿的生命认知不断发展,加之幼儿好奇心重,经常会问及一些有关生命与死亡的问题。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在阐述孩子与死亡的议题时举过一个事例:在电车上,快到终点站时,一个四岁左右的女孩问母亲关于“死”的问题,女孩对母亲的回答(死了就玩完了)似乎没有满足,下车之后继续追问同样的问题:“妈妈,人死了之后会转世投胎吗?”
幼儿大多从四五岁开始对死亡产生好奇与疑问,在此阶段,如果教师对幼儿的问题不给予回答或给出歪曲的回答,幼儿可能就会通过电视、电影、鬼神故事等其他途径获得一些神秘、夸大、不准确的信息,这些反而会使幼儿形成错误的死亡认知,扭曲幼儿的生命观。因此,教师应理性对待幼儿对死亡问题的好奇与追问,更要认识到这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重视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死亡教育,才能使幼儿形成科学的死亡认知,从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形成正確的生命价值观。
(二)社会现实的呼唤:现实中生命异化现象频频发生
近些年来,幼儿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其重要性显著增强,但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异化生命的问题,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于网络与报端,并且有趋向低龄化的势头,这是进行幼儿园死亡教育的现实需要。
幼儿对死亡的认知不足,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死亡教育,就容易导致悲剧的发生。例如,连云港3个不足10岁的男孩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烤羊”的情节,一个孩子将另外两个兄弟用绳子绑在树上,并点燃了地上的杂草,两个被绑的孩子无法逃脱,最后被严重烧伤。再如,深圳一个4岁的男孩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对超人十分痴迷,平时总喜欢模仿超人的动作,当他自己在家的时候,便学着超人的样子从三楼的窗台飞了出去,所幸的是孩子没有受重伤。
二、幼儿园死亡教育的价值
(一)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指导幼儿形成科学的死亡认知
幼儿对于死亡概念的认知以及死亡特征的理解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研究指出3——5岁的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的年龄阶段,他们认为死亡是一种可逆的过程和暂时的状态,相当于一种休息或一种离开的暂时状态。
从幼儿对死亡认知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幼儿对死亡的理解和死亡特征的分析存在着许多误区。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中,许多教师因担心幼儿心灵受到伤害,当面对幼儿对死亡的错误理解时,不仅不对其做出纠正,甚至还会有意误导幼儿对死亡的认知。例如,有的教师使用“睡着了”、“去了天堂”、“離开”等类似的说法向幼儿解释死亡时,很可能会加深幼儿已有对死亡的错误认识。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在幼儿期没有获得对死亡的科学解释,没有形成正确的死亡认知,往往会对死亡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容易导致悲剧的发生。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死亡教育势在必行。幼儿在死亡教育中可以获得对死亡的科学认知,学会理性面对死亡,更加懂得珍爱生命。
(二)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积极的情绪情感
说起“死亡”,成人大多掺杂着悲痛、惧怕、焦虑等心情,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年龄尚小,多是通过成人的情感态度来感知“死亡”的。因此,在幼儿园死亡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调整自己的消极情绪,还要鼓励幼儿积极面对死亡,摆脱不必要的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当幼儿面对生活中发生的死亡事件时,教师既要适时地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也需要为幼儿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适度地让幼儿自己去体会消极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尝试帮助幼儿调整其悲痛情绪。在许多国家获得较大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比和朋友”中,有一部分教育内容的主题是“面对失去”,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死亡,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我国上海部分幼儿园最先引入该课程,并在具体实施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通过理性的死亡教育,幼儿获得科学的死亡认知,养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形成正确的死亡态度,从而消除不必要的恐慌,降低不合理的焦虑。除此之外,死亡教育还可以使幼儿更加珍爱生命,不仅仅会珍惜自己与身边的人的生命,也懂得珍惜爱护小动物与小植物,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三)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必要的生存技能
幼儿死亡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幼儿获得自我保全的技能。幼儿年龄尚小,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死亡教育应运而生。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幼儿期是各种危险和意外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时,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在幼儿园死亡教育中,教师应该教给幼儿保护自己的方法:不要跟陌生人走,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遇到火灾及时打电话报警,教师还可以带幼儿参观附近的消防站,观看消防演习等等,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生存技能和必要的自救技能。
此外,幼儿死亡教育还能够发展幼儿帮助他人的技能。幼儿死亡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在关键时刻借助已经掌握的技能来帮助他人摆脱危险甚至是死亡,例如,一个10岁的女孩在海边玩耍时看到海面即将发生海啸的迹象,由此拯救了一百多条性命。再如,一个7岁小女孩发现父母煤气中毒之后,沉着冷静地运用学到的自救知识和技能救了自己的父母。
幼儿园死亡教育,重要的不是让幼儿知道“死亡”的概念,而是教师帮助幼儿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与误解,懂得更加珍爱生命,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丽花.与孩子谈“生”论“死”——浅议幼儿园的死亡教育[J].当代学前教育,2013,11:6.
[2]崔迪,李莉.幼儿园死亡教育的特点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231.
[3]郑永爱.幼儿对死亡概念认知特点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7:53.
【关键词】幼儿 死亡教育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048-01
一、幼儿园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一)幼儿发展的特点:幼儿对死亡问题的好奇与追问
研究表明,幼儿对死亡概念的认知水平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在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阶段中,幼儿死亡认知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幼儿的生命认知不断发展,加之幼儿好奇心重,经常会问及一些有关生命与死亡的问题。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在阐述孩子与死亡的议题时举过一个事例:在电车上,快到终点站时,一个四岁左右的女孩问母亲关于“死”的问题,女孩对母亲的回答(死了就玩完了)似乎没有满足,下车之后继续追问同样的问题:“妈妈,人死了之后会转世投胎吗?”
幼儿大多从四五岁开始对死亡产生好奇与疑问,在此阶段,如果教师对幼儿的问题不给予回答或给出歪曲的回答,幼儿可能就会通过电视、电影、鬼神故事等其他途径获得一些神秘、夸大、不准确的信息,这些反而会使幼儿形成错误的死亡认知,扭曲幼儿的生命观。因此,教师应理性对待幼儿对死亡问题的好奇与追问,更要认识到这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重视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死亡教育,才能使幼儿形成科学的死亡认知,从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形成正確的生命价值观。
(二)社会现实的呼唤:现实中生命异化现象频频发生
近些年来,幼儿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其重要性显著增强,但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异化生命的问题,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于网络与报端,并且有趋向低龄化的势头,这是进行幼儿园死亡教育的现实需要。
幼儿对死亡的认知不足,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死亡教育,就容易导致悲剧的发生。例如,连云港3个不足10岁的男孩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烤羊”的情节,一个孩子将另外两个兄弟用绳子绑在树上,并点燃了地上的杂草,两个被绑的孩子无法逃脱,最后被严重烧伤。再如,深圳一个4岁的男孩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对超人十分痴迷,平时总喜欢模仿超人的动作,当他自己在家的时候,便学着超人的样子从三楼的窗台飞了出去,所幸的是孩子没有受重伤。
二、幼儿园死亡教育的价值
(一)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指导幼儿形成科学的死亡认知
幼儿对于死亡概念的认知以及死亡特征的理解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研究指出3——5岁的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的年龄阶段,他们认为死亡是一种可逆的过程和暂时的状态,相当于一种休息或一种离开的暂时状态。
从幼儿对死亡认知的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幼儿对死亡的理解和死亡特征的分析存在着许多误区。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中,许多教师因担心幼儿心灵受到伤害,当面对幼儿对死亡的错误理解时,不仅不对其做出纠正,甚至还会有意误导幼儿对死亡的认知。例如,有的教师使用“睡着了”、“去了天堂”、“離开”等类似的说法向幼儿解释死亡时,很可能会加深幼儿已有对死亡的错误认识。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在幼儿期没有获得对死亡的科学解释,没有形成正确的死亡认知,往往会对死亡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容易导致悲剧的发生。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死亡教育势在必行。幼儿在死亡教育中可以获得对死亡的科学认知,学会理性面对死亡,更加懂得珍爱生命。
(二)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积极的情绪情感
说起“死亡”,成人大多掺杂着悲痛、惧怕、焦虑等心情,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年龄尚小,多是通过成人的情感态度来感知“死亡”的。因此,在幼儿园死亡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调整自己的消极情绪,还要鼓励幼儿积极面对死亡,摆脱不必要的恐惧、焦虑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当幼儿面对生活中发生的死亡事件时,教师既要适时地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也需要为幼儿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适度地让幼儿自己去体会消极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尝试帮助幼儿调整其悲痛情绪。在许多国家获得较大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比和朋友”中,有一部分教育内容的主题是“面对失去”,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死亡,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我国上海部分幼儿园最先引入该课程,并在具体实施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通过理性的死亡教育,幼儿获得科学的死亡认知,养成积极的情绪情感,形成正确的死亡态度,从而消除不必要的恐慌,降低不合理的焦虑。除此之外,死亡教育还可以使幼儿更加珍爱生命,不仅仅会珍惜自己与身边的人的生命,也懂得珍惜爱护小动物与小植物,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三)幼儿园死亡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必要的生存技能
幼儿死亡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幼儿获得自我保全的技能。幼儿年龄尚小,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死亡教育应运而生。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幼儿期是各种危险和意外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时,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在幼儿园死亡教育中,教师应该教给幼儿保护自己的方法:不要跟陌生人走,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遇到火灾及时打电话报警,教师还可以带幼儿参观附近的消防站,观看消防演习等等,从而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生存技能和必要的自救技能。
此外,幼儿死亡教育还能够发展幼儿帮助他人的技能。幼儿死亡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学会自我保护的技能,而且还可以在关键时刻借助已经掌握的技能来帮助他人摆脱危险甚至是死亡,例如,一个10岁的女孩在海边玩耍时看到海面即将发生海啸的迹象,由此拯救了一百多条性命。再如,一个7岁小女孩发现父母煤气中毒之后,沉着冷静地运用学到的自救知识和技能救了自己的父母。
幼儿园死亡教育,重要的不是让幼儿知道“死亡”的概念,而是教师帮助幼儿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与误解,懂得更加珍爱生命,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丽花.与孩子谈“生”论“死”——浅议幼儿园的死亡教育[J].当代学前教育,2013,11:6.
[2]崔迪,李莉.幼儿园死亡教育的特点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231.
[3]郑永爱.幼儿对死亡概念认知特点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