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发挥低碳经济的“示范”和“核心”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区,无疑成为海淀区发展理念的一个新突破,也是新目标。
4月7日,海淀区区长林抚生率队走访了国资委直属的专注于节能环保、节能减排、清洁技术和新能源业务的专业化产业集团——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并表示在海淀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合作,共同打造低碳、环保、节能的新海淀。
2010年6月“全国节能周”期间,海淀将一如既往地举办一场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成果展。
今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海淀“十一五”规划成果汇报及高峰论坛将同期举行,将展示海淀作为北京市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区建设成效。
此前,“发展绿色经济,建设低碳海淀”今年首次写入海淀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海淀区发改委刘伯正强调,每年海淀区财政将安排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区,无疑成为海淀区发展理念的一个新突破,也是新目标。
政府强力推手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决策者的共识。
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而政府则成为低碳城区建设的强力推手。
北京市海淀区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发挥低碳经济的“示范”和“核心”作用。
此前3月24日,海淀区妇联和北京市妇联还联合承办了由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主办“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活动旨在面向家庭,倡导家庭实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家庭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贡献力量。
自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后,海淀产业结构调整转向“高端、优质、轻型、低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海淀,加快推进核心区的建设。
早在今年海淀区两会前,2009年12月25日,海淀区发改委启动了“建设低碳海淀”节能减排“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系列活动。
今年春节前夕,区发展改革委刘伯正主任再次强调,努力建设有海淀特色低碳机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海淀,使海淀区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此外,从2010年开始,海淀还对节能型小区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刘伯正介绍,节能型小区在节水、节电等方面都有相应指标和评比标准。
雄厚资金支持
无论是节约能源,还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都需要资金支持。
研究表明,中国构建“低碳经济”从现在到2030年共需40万亿元,也就是每年需1.8万亿元的投入才能有效实现“低碳经济”。
在资金方面,海淀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在引导发展的同时解决资金问题。
刘伯正介绍,海淀区政府每年拿出不少于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今年,首次从其中拿出部分资金奖励企业、单位低碳减排。目前,标准正在制定中。据介绍,这将是本市第一个对低碳减排给予奖励的区县。
此前,海淀从2007年开始,就已在全市率先设立了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的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项目。
海淀根据《“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自2007-2009年制定实施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年度行动计划,实施年度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节能、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等。
仅2009年,海淀对申报该专项资金的72个绿色环保项目便给予了3941万元的支持。这其中包括25个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高效清洁利用及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的应用,4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17个污染物减排控制技术应用,13个水污染治理技术应用,7个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3个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应用,2个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应用和1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
而从2007年到2009年,海淀共对区内申报该专项资金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技术项目、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改造项目等115个项目给予了总计6058万元的资金支持。
低碳路线图
海淀区具有丰富的科技、教育和文化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产业的高端、轻型、低耗的定位。
2010年,海淀区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海淀”的主题,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区环境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
雄厚的科技与创新实力是中关村的特色,具有强大的引擎作用。刘伯正强调,海淀要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不断加强政策引导、组织保障、资金支持、监测考核、宣传发动等5大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构建海淀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现在看来,“十一五”以来,海淀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来自区发改委的资料显示,海淀区2008年万元GDP能耗为0.3155吨标准煤,以2005年为基准累计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25.59%,提前两年完成北京市下达的20.82%的节能任务指标。2009年2月,海淀区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试点区之一。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能耗信息服务平台,开展节能监察、绿色照明、供热管网改造等工程,海淀区在原有能耗水平远低于北京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又创下了能耗更大的降幅。”刘伯正欣喜地说。
而海淀区发展低碳经济一直以循环经济为重点,以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为抓手,调整产业结构。
作为海淀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用友软件园在园区的规划设计中,遵循了生态、环保原则,采用了大量节能、节水与环保新技术,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
据了解,由海淀区政府投资403万元在苏家坨镇车耳营村建设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利用当地树枝、秸秆等农废原料,通过干馏技术产生生物质可燃气,日产生物质燃气450立方米,为车耳营村及周边地区近2000户村民提供生活用气。2007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每年除可减少燃煤300余吨外,其副产品木质炭可作为生活原料,木焦油、木醋液等副产品是优质的化工原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3月海淀区在上地街道建成了全市第一家餐厨垃圾资源化集中处理站,采用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微生物处理技术,日处理餐厨垃圾3.6吨,日产生再生资源2.3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第一条无泔水外流的街道。
在节能方面,由海淀区瑷玛斯区域供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建成的中关村西区一期区域冷站采用冰蓄冷技术,成为国内最大的区域冷站,并且拥有国内最大的制、蓄冷能力和供冷面积。最大蓄冰能力为28560冷吨时,在夏季用电大负荷时,可达削峰电力为3800KW,总供冷面积约达40万平方米。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区,无疑成为海淀区发展理念的一个新突破,也是新目标。
4月7日,海淀区区长林抚生率队走访了国资委直属的专注于节能环保、节能减排、清洁技术和新能源业务的专业化产业集团——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并表示在海淀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合作,共同打造低碳、环保、节能的新海淀。
2010年6月“全国节能周”期间,海淀将一如既往地举办一场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成果展。
今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海淀“十一五”规划成果汇报及高峰论坛将同期举行,将展示海淀作为北京市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区建设成效。
此前,“发展绿色经济,建设低碳海淀”今年首次写入海淀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海淀区发改委刘伯正强调,每年海淀区财政将安排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区,无疑成为海淀区发展理念的一个新突破,也是新目标。
政府强力推手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决策者的共识。
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而政府则成为低碳城区建设的强力推手。
北京市海淀区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发挥低碳经济的“示范”和“核心”作用。
此前3月24日,海淀区妇联和北京市妇联还联合承办了由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主办“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活动旨在面向家庭,倡导家庭实行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家庭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贡献力量。
自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后,海淀产业结构调整转向“高端、优质、轻型、低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海淀,加快推进核心区的建设。
早在今年海淀区两会前,2009年12月25日,海淀区发改委启动了“建设低碳海淀”节能减排“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系列活动。
今年春节前夕,区发展改革委刘伯正主任再次强调,努力建设有海淀特色低碳机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海淀,使海淀区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此外,从2010年开始,海淀还对节能型小区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刘伯正介绍,节能型小区在节水、节电等方面都有相应指标和评比标准。
雄厚资金支持
无论是节约能源,还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都需要资金支持。
研究表明,中国构建“低碳经济”从现在到2030年共需40万亿元,也就是每年需1.8万亿元的投入才能有效实现“低碳经济”。
在资金方面,海淀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在引导发展的同时解决资金问题。
刘伯正介绍,海淀区政府每年拿出不少于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今年,首次从其中拿出部分资金奖励企业、单位低碳减排。目前,标准正在制定中。据介绍,这将是本市第一个对低碳减排给予奖励的区县。
此前,海淀从2007年开始,就已在全市率先设立了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的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项目。
海淀根据《“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自2007-2009年制定实施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年度行动计划,实施年度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节能、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等。
仅2009年,海淀对申报该专项资金的72个绿色环保项目便给予了3941万元的支持。这其中包括25个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高效清洁利用及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的应用,4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17个污染物减排控制技术应用,13个水污染治理技术应用,7个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3个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应用,2个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应用和1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
而从2007年到2009年,海淀共对区内申报该专项资金的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技术项目、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改造项目等115个项目给予了总计6058万元的资金支持。
低碳路线图
海淀区具有丰富的科技、教育和文化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产业的高端、轻型、低耗的定位。
2010年,海淀区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海淀”的主题,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区环境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
雄厚的科技与创新实力是中关村的特色,具有强大的引擎作用。刘伯正强调,海淀要在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不断加强政策引导、组织保障、资金支持、监测考核、宣传发动等5大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构建海淀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现在看来,“十一五”以来,海淀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来自区发改委的资料显示,海淀区2008年万元GDP能耗为0.3155吨标准煤,以2005年为基准累计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25.59%,提前两年完成北京市下达的20.82%的节能任务指标。2009年2月,海淀区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试点区之一。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能耗信息服务平台,开展节能监察、绿色照明、供热管网改造等工程,海淀区在原有能耗水平远低于北京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又创下了能耗更大的降幅。”刘伯正欣喜地说。
而海淀区发展低碳经济一直以循环经济为重点,以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为抓手,调整产业结构。
作为海淀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用友软件园在园区的规划设计中,遵循了生态、环保原则,采用了大量节能、节水与环保新技术,充分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
据了解,由海淀区政府投资403万元在苏家坨镇车耳营村建设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利用当地树枝、秸秆等农废原料,通过干馏技术产生生物质可燃气,日产生物质燃气450立方米,为车耳营村及周边地区近2000户村民提供生活用气。2007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每年除可减少燃煤300余吨外,其副产品木质炭可作为生活原料,木焦油、木醋液等副产品是优质的化工原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3月海淀区在上地街道建成了全市第一家餐厨垃圾资源化集中处理站,采用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微生物处理技术,日处理餐厨垃圾3.6吨,日产生再生资源2.3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第一条无泔水外流的街道。
在节能方面,由海淀区瑷玛斯区域供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建成的中关村西区一期区域冷站采用冰蓄冷技术,成为国内最大的区域冷站,并且拥有国内最大的制、蓄冷能力和供冷面积。最大蓄冰能力为28560冷吨时,在夏季用电大负荷时,可达削峰电力为3800KW,总供冷面积约达4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