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宝成:成为一流大学的四个重要方面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媒体说,对于办一流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教师、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硬件设施外,还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就可比的指标来看,能够与世界的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一流大学基本接近,或者达到这样的水平。比如说师生比,比如说生均投入,比如说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像这些基本的、可比较办学指标,可以接近或者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第二,一流大学一定能够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人才培养、人力支持、智力支持等方面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世界公认的,在本国家、本民族都没有做出杰出的贡献,肯定谈不上什么一流大学。第三,一定要有若干个一流学科。学科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丰厚的土壤。学科水平如何,就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应当由若干个在国内是一流的学科,在国际上也可以进行交流、进行比较的。第四,学术水准具有国际影响力。
没有国际影响力怎么叫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影响力有两条:第一,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成果所表现的学术水准在国际上应该是高水准的,一流水准的。第二,得到同行的认同或者认可,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没有这种国际公认的学术影响力,很难说是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部:中职教育“招生难”本质上是认识的错位
近日在教育部网站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中职教育“招生难”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一对矛盾。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就劳动力结构来说,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下的劳动力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大量是中等及中等以下,但是老百姓的期望值更多的是放在更高的层面。所谓“招生难”本质上是认识的错位,这样的错位需要社会发展阶段的调整,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宣传和引导。
招生难的问题,东部城市的情况更突出一点,相对来讲西部农村地区高中阶段还没有普及,招生从生源上来讲不是很困难。
目前在东部,一方面强调要面向本地的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招生,另外要面向周边的省区,面向农村、面向西部招生。还有就是要面向已经在职的城乡劳动者、进城农民工,同时也要求东部城市面向进城农民工随读的子女招生,因为现在进城农民工随读子女在东部城市数量不少。
而作为西部来讲,生源比较富余,但是办学的资源不足,教育部希望西部的地方面向中东部把自己的生源送出去,与好的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这两年,云南、贵州、宁夏、青海等地都有大批西部学生送到东部去,比较好地解决了东部生源不足、西部生源比较多的矛盾。
教育部正与北京上海研究推进
异地高考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异地高考问题,因为涉及的人比较多,所以该问题比较复杂,北京、上海都在研究办法,教育部则主要和接收这些学生比较多的地方逐步共同推进异地高考。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该问题首先是义务教育,然后是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各地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这样的学生特别多,有的地方不多。”对于异地高考问题的时间表,袁贵仁表示不会很长,现在进入高考的学生还不多,主要在接受义务教育上,“首先把义务教育解决好,然后逐步解决高中、包括高考的问题。”
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表示,北京和上海允许异地高考是合理的。他说,中国客观上有个户口问题,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出生在这个城市,理所应当作为本地考生来参加高考,但目前却因没有户口无法实现,这是不合理的。各地可以根据自身不同情况来制定异地高考的政策。
猎头公司报告:“海归”薪酬
增长20%
根据英国最大的猎头公司Hays最新发布的中国内地薪酬报告显示,与2009年相比,2010年回国求职、工作的“海归”同比增长20%,而且在同一家公司同等职位的情况下,“海归”比本土人才的薪酬普遍高出20%以上。而2010年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海归”以及海外人才当中,70%来自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
报告还显示,在其调查的中国内地雇主(其中70%为外资企业,部分为大型私有企业,剩下的极少数为国有投资银行)当中,70%选择雇用海归或外籍员工,53%表示将增加临时雇员的人数。此外,雇主普遍表示比较中意同时拥有国内公司工作经验和国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的雇员,而目前中国内地雇主普遍缺乏的是合适的销售、营销和工程职位的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高考考试和招生彻底分离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吴信才建议,高考考试和招生应该彻底分离,高校招生要从多方面考虑,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借此摆脱“一考定终生”的不合理现象。
吴信才说,国家近年来进行了很多关于高考改革的尝试,包括自主招生等,但他认为,高考改革的步伐仍较慢。“一考定终生”使得全民都很关注高考,这种压力不仅在中学生之间蔓延,也波及到了小学教育。大家都觉得高考异常重要,考生经由高考“定终生”,因此都不敢怠慢。
吴信才认为,考试和招生应该彻底分离,考试可以是一个常设项目,每年可以进行多次高考,每次高考的分数都应有效,学生可以选择多次考试的成绩去报考他心中理想的学校。而就高校招生应该从多方面考虑,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成绩也可以成为一种参考,借此摆脱“一考定终生”不合理的现象。
只有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过程与高考成绩分开,验证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不以高考录取作为目标,中国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要真正达到学生素质教育,也就必须彻底改革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
教育部正加紧修订《职业教育法》 已形成送审稿
3月7日,教育部举行了第4次新闻通气会,介绍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半年多来中等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发展、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有关情况。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指出,2010年《职业教育法》修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的情况是,教育部已经形成了送审稿,准备提交教育部党组研究。下一步的程序是教育部党组通过以后,可能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由国务院法制办修改以后提交全国人大,进行调研修改,最后提交全国人大进行表决。
葛道凯指出,2011年,教育部将继续加快推进制度建设,现在已经列入规划的有七项,一是要研究制定关于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原则意见;二是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国家示范性集团化学校建设的标准;三是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四是研究制定加快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五是研究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评估标准;六是修订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七是研究制定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和社区全民学习中心规程。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媒体说,对于办一流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教师、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硬件设施外,还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就可比的指标来看,能够与世界的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一流大学基本接近,或者达到这样的水平。比如说师生比,比如说生均投入,比如说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像这些基本的、可比较办学指标,可以接近或者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第二,一流大学一定能够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在人才培养、人力支持、智力支持等方面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世界公认的,在本国家、本民族都没有做出杰出的贡献,肯定谈不上什么一流大学。第三,一定要有若干个一流学科。学科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丰厚的土壤。学科水平如何,就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应当由若干个在国内是一流的学科,在国际上也可以进行交流、进行比较的。第四,学术水准具有国际影响力。
没有国际影响力怎么叫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影响力有两条:第一,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成果所表现的学术水准在国际上应该是高水准的,一流水准的。第二,得到同行的认同或者认可,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没有这种国际公认的学术影响力,很难说是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部:中职教育“招生难”本质上是认识的错位
近日在教育部网站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中职教育“招生难”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一对矛盾。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就劳动力结构来说,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及以下的劳动力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大量是中等及中等以下,但是老百姓的期望值更多的是放在更高的层面。所谓“招生难”本质上是认识的错位,这样的错位需要社会发展阶段的调整,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宣传和引导。
招生难的问题,东部城市的情况更突出一点,相对来讲西部农村地区高中阶段还没有普及,招生从生源上来讲不是很困难。
目前在东部,一方面强调要面向本地的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招生,另外要面向周边的省区,面向农村、面向西部招生。还有就是要面向已经在职的城乡劳动者、进城农民工,同时也要求东部城市面向进城农民工随读的子女招生,因为现在进城农民工随读子女在东部城市数量不少。
而作为西部来讲,生源比较富余,但是办学的资源不足,教育部希望西部的地方面向中东部把自己的生源送出去,与好的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这两年,云南、贵州、宁夏、青海等地都有大批西部学生送到东部去,比较好地解决了东部生源不足、西部生源比较多的矛盾。
教育部正与北京上海研究推进
异地高考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部正在研究异地高考问题,因为涉及的人比较多,所以该问题比较复杂,北京、上海都在研究办法,教育部则主要和接收这些学生比较多的地方逐步共同推进异地高考。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该问题首先是义务教育,然后是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而各地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这样的学生特别多,有的地方不多。”对于异地高考问题的时间表,袁贵仁表示不会很长,现在进入高考的学生还不多,主要在接受义务教育上,“首先把义务教育解决好,然后逐步解决高中、包括高考的问题。”
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表示,北京和上海允许异地高考是合理的。他说,中国客观上有个户口问题,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出生在这个城市,理所应当作为本地考生来参加高考,但目前却因没有户口无法实现,这是不合理的。各地可以根据自身不同情况来制定异地高考的政策。
猎头公司报告:“海归”薪酬
增长20%
根据英国最大的猎头公司Hays最新发布的中国内地薪酬报告显示,与2009年相比,2010年回国求职、工作的“海归”同比增长20%,而且在同一家公司同等职位的情况下,“海归”比本土人才的薪酬普遍高出20%以上。而2010年在中国内地工作的“海归”以及海外人才当中,70%来自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
报告还显示,在其调查的中国内地雇主(其中70%为外资企业,部分为大型私有企业,剩下的极少数为国有投资银行)当中,70%选择雇用海归或外籍员工,53%表示将增加临时雇员的人数。此外,雇主普遍表示比较中意同时拥有国内公司工作经验和国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的雇员,而目前中国内地雇主普遍缺乏的是合适的销售、营销和工程职位的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高考考试和招生彻底分离
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吴信才建议,高考考试和招生应该彻底分离,高校招生要从多方面考虑,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借此摆脱“一考定终生”的不合理现象。
吴信才说,国家近年来进行了很多关于高考改革的尝试,包括自主招生等,但他认为,高考改革的步伐仍较慢。“一考定终生”使得全民都很关注高考,这种压力不仅在中学生之间蔓延,也波及到了小学教育。大家都觉得高考异常重要,考生经由高考“定终生”,因此都不敢怠慢。
吴信才认为,考试和招生应该彻底分离,考试可以是一个常设项目,每年可以进行多次高考,每次高考的分数都应有效,学生可以选择多次考试的成绩去报考他心中理想的学校。而就高校招生应该从多方面考虑,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成绩也可以成为一种参考,借此摆脱“一考定终生”不合理的现象。
只有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过程与高考成绩分开,验证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也不以高考录取作为目标,中国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要真正达到学生素质教育,也就必须彻底改革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
教育部正加紧修订《职业教育法》 已形成送审稿
3月7日,教育部举行了第4次新闻通气会,介绍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半年多来中等职业教育强化内涵发展、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有关情况。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指出,2010年《职业教育法》修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的情况是,教育部已经形成了送审稿,准备提交教育部党组研究。下一步的程序是教育部党组通过以后,可能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由国务院法制办修改以后提交全国人大,进行调研修改,最后提交全国人大进行表决。
葛道凯指出,2011年,教育部将继续加快推进制度建设,现在已经列入规划的有七项,一是要研究制定关于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的原则意见;二是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国家示范性集团化学校建设的标准;三是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四是研究制定加快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五是研究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评估标准;六是修订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七是研究制定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国家标准和社区全民学习中心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