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tng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初,一些影像进入了我的内心,经由视网膜一大脑一手指一系列生物反应,照片诞生了,如同摄影最原初的本职。
  在这些照片中,事物皆缺乏指向性,司空见惯,或者意义未明。水体、植物、光、人迹、虚拟的画面、某片风景、某个事件、某张照片的局部、某个电视荧屏中的场景。没有“人的情感”,缺乏惯常意义上的“关怀”。 对这些影像的选择是无知觉的。但既然它们出现了,就必然与我心灵的某些形迹相合相生。且在某个极微的点或者极薄的面上无限拨动我的神经。因此它们当然依旧包含“人的情感”,在捕捉着什么“情绪”,只是更为客观与莫名,难以细说。
  另一方面,在面对一张照片时,我们早已习惯了看图抒情、审美、感叹,从中寻找寄托情感的瞬间和部分。图像的清晰或模糊、具体或抽象,图像所传递意义的明朗或隐晦。
  画面情怀,牵动我们的心脑随之跌宕起伏。然而到此为止了吗?
  难道这就是我们借助图像所需要得到的?
  一张照片除了图像所展现和传递的情感之外,能不能提供一些更为客观的、模棱的、未知的方向?
  由此,我需要站到照片之外,平息“画面情怀”,抽离最初捕捉影像时所注入的“人的情感”。
  所以,继续下去。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要对最初拍摄的照片进行重塑。其重点是:程度、幅度、尺度、并且在边界摇摆。借由改变照片的质地,譬如反复的揉搓、打磨、灼烧、腐蚀,甚至一些具有破坏性的方式。
  相纸本身(作为一张纸)的纯粹的物理性质开始参与进来,在某一临界点上,“物理细节”将战胜“情感细节”,单纯由图像所制造的“画面情怀”成了附属。照片最初的意义正在一点一点地被消解,那么,临界点以内或者以外呢?
  于是,再继续下去。将之前经重塑的照片再次还原为影像,如再次用大画幅相机翻拍或扫描(尽可能多地还原照片经过揉搓、打磨,甚至一些具有破坏性的物理细节),以至于在观看作品画面的时候使人感到不知所措,图像原来的形象和情感可能还有,却被后期的物理细节干扰得不再明确。这些物理细节是清晰明了而客观的,却是没有具体形体指向的。
  此时,“图像”已经丢失,而事实上它们又仍在那里一这取决于站在临界点以内还是以外。
  无论如何,最初的图像是什么,来自于何处?它所记录下来的具体情绪是什么?或许仍有一丝线索,但是都已不再重要,所见的是消解之后留存的东西,早已不只是最初的影像所捕捉到的情绪,而是成为一个四面多方的体验对象,一幅模棱的未知的图景,这是一次伴随消解过程的旅行,你我得以处在一个更为客观的状态里阅读照片,而我们的判断却将变得更为主观。
其他文献
相信每一个都市人都向往两个地方一草原和海边,我也不例外,一直想让自己身处那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心灵栖息地。今年7月,我利用假期前往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去完成我的夙愿,途中听着悠扬的草原牧歌,心里已迫不及待前往这神秘的旷野。  锡林郭勒大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四大草原之一,这里有天然草场,空旷无暇;这里有奔腾的蒙古马,坚忍不拔;这里有朵朵漂浮的白云,变幻莫测;这里有成片的牛群,孕育新生…… 
期刊
第25届TIPA成员大会暨2015年度最佳影像产品大奖的评选工作,于2015年3月2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最大城市迪拜的Oberoi举行。这次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上一年度工作报告,讨论并表决通过接纳法国的《鱼眼》和英国的《专业摄影师》两个摄影杂志加入TIPA,评选出了第25届TIPA年度最佳影像产品大奖的获奖产品,并确定了下一届TIPA成员大会的举办地。  3月下旬的迪拜还处于冬季,虽然中午的温度超
期刊
中画幅启蒙相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过来的摄影人大都对玛米亚67相机有所了解,当大多数人还携带135相机翻山越岭时,一部分职业摄影人开始使用120相机,玛米亚RB67也成为很多摄影人进入中画幅领域的启蒙相机。  当1969年,很多人还在为可换镜头双反相机玛米亚C330惊叹时,一个已经渐渐孕育成熟的机型玛米亚RB67就要诞生了。1970年问世的玛米亚RB67奠定了玛米亚在中画幅胶片相机的领先地位,198
期刊
2015年3月27日至28日,德国蔡司与其摄影镜头业务上长久以来的合作伙伴香港石利洛公司,在北京的雁栖湖湖景酒店举办了“蔡司消费光学产品体验日”活动。主办方还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媒体记者重温了蔡司的发展历程,同时全面介绍了蔡司消费光学业务的产品范围及相关活动,以下是蔡司集团的相关业务及产品介绍。  蔡司消费光学部门  蔡司消费光学业务部门是德国蔡司集团6个核心业务部门之一,其他业务部门还包括半
期刊
2006年10月我开始在网络上分享我从Google Reader得到的国外的艺术设计方面的资讯,主要的平台是百度空间和豆瓣网。因为当时百度空间提供的免费图片空间最大,速度也快,版式也算简单,我选择在那里开设了我的第一个博客。我还专门写了一篇“创刊词”,其中提到因为对纸的偏爱,我的目标就是要做一本自己的纸质杂志,所以这个博客是为纸质杂志做准备。一开始,博客的名字叫“underconstruction
期刊
绝大多数相机制造者和摄影者,都有着共同的愿望,就是获得一张清晰再清晰的照片。大家为此花费了许多智慧、心血和金钱。但我们又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明显是有意而为的焦点不实,画面模糊的虚的影像,同时,在虚的影像之下,其主题和表达也非惯常那般的明确。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基本观念就是“虚实相生”,所谓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里的虚与实,即有画面对景物描摹处理技法上的意义,也有表达上的主次之意。
期刊
蔡东东对拍摄的喜爱开始于1998年还在部队当兵的时候,那时他主要拍摄一些部队训练的场景。退伍后,他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做了一个以商业摄影为主的摄影工作室;一年后的2003年,他毅然转向职业艺术创作,其时探索了很多方向,但拍的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生活。2006年是他的转折年,基于长时间的思考和对于摄影理论及图像生产理论的阅读,他开始转向对于图像生产及起源方面的创作实践,他的《镜子》系列中的一张就是这方面的体
期刊
田野的影像是晦暗的或者说暖昧的,却是有魅力的,一种具有思想深度的感性魅力,就是:让意识进入未来。  影像停留于过去,停留于快门打开的那个瞬间,对影像的理解就是在意识中重返那个瞬间而从中看着镜头前的对象,但是重返过去,这是由于我们不能凭空面对未来,即面对未来的可能性必须有历史线索,否则无从选择。存在的意图是继续存在,空无的现时无法与未来进行对话和交易,所以必须带上历史赠与未来,重返是为了出发。比如,
期刊
海杰:你之前有一次在国外的驻留计划?  蔡东东:那是2011年在意大利都灵的UNIDEE艺术基金会的驻留项目,在那里生活了四个月。那个基金会是贫穷艺术的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皮斯托莱托创办的。老头已经70多岁,依然创作力旺盛,经常和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驻留艺术家)待在一起。老头最近的一件作品是写了一本《第三天堂》的书,他说人类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海杰:对你的认识影响大吗?  蔡东东:有影响。这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中国的政治大事,也是对媒体记者的一个挑战,特别对参加报道的摄影记者,更是一场新闻摄影大赛。很多摄影记者参加“两会”报道几乎成了每年工作中的规定动作,在历届“两会”报道中,曾出现了不少精彩的新闻摄影作品,同时,每年“两会”的场所、会议程序都是相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出新,是给每位摄影记者出的一道难题。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共有8000名记者采访2015年“两会”,这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