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优化通用技术教学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n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时往往只关注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相关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之外学生还具有哪些相关的生活经验。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如果脱离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难度是很大的,也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因种种原因,在课堂中,一些教师进行照本宣科式教学;有一些教师进行放映式教学;还有一些教师进行学生自习式教学,比较普遍实施的是传统式的注入式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利用,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还能促进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改善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通用技术课程作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正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为载体,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环环紧扣,为学生创设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优化通用技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一)教学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通用技术的基本理念就是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探索并力求设计创新。要教学生活化,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尤其是关注各类设计产品的发展与创新之处。现在很多学生都只是比较关注书本知识,往往对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体现之处视而不见,或者是根本不知如何去应用知识。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二)教学生活化要尊重学生主体,关照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理念中就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说。教学生活化就是根据实际情况, 尤其是结合地域特色,将其很好地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或者是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身边的技术创新,这也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技术无处不在,知识无处不用。
  二、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操作
  课程教学生活化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在新课引入中尽量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情境生活化 激起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我们在在学习《技术的两面性》时,我讲了一个事例:1948年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科学家米勒,他发明了剧毒杀虫剂DDT,这使得世界粮食大幅度增产,但是后来人们发现DDT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灾难。再如,网络上经常报道的使用摄像头进行偷窥等案例,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兴趣盎然。
  (二)新知传授生活化,促进新知体验
  通用技术源自于生活实践,技术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因此,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如在学习《流程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们便以学生熟悉的农民种田、邮寄包裹、网上购物等的一般流程为例,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流程的定义及环节与时序之间的关系。
  (三)新知巩固生活化,促进理解应用
  有些技术知识的传授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技术的角度,运用技术的理论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如应用系统的观点,让学生分析“春捂秋冻”的意义,“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丢卒保车”的目的,对小家电制作流程的研究及优化等。
  (四)实践内容生活化,激发创造激情
  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例如,学习了人机关系之后,我就叫学生去寻找校园中哪些设计比较符合人机工程学,哪些又是完全违背的。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很快寻找到上百处的不合理之处,并尝试着设计出改进方案。学生在亲历问题解决过程中施展了自己的才能,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通用技术本质就是技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学生生活经验与课程学习经验具有同根同源性—日常生活便是它们共同的根和源。正是它们之间的这一同根同源性,学生生活经验便能够在学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与较陌生的课程文本世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也正是由于生活经验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熟悉感,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从熟悉的日常生活过渡到较陌生的课程文本世界,从而迅速进入到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之中。因此,教师在开发和利用通用技术生活化教学资源时,要十分注重和加强其“生活性”,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养,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并应用知识的成就感。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那么,什么是生活呢?“生活”指的是学生所经历,了解的个人,班级,学校,家庭以及国家,社会等全方位的生活内容,它既包括学生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的直接的生活内容,也包括学生亲耳所闻的
期刊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但是,提问必须要切中要害,难易恰当,适时而问,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目前课堂教学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是视满堂提问为启发式教学,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其二是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其三是以集体回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活动的虚假活泼
期刊
一、教师是真理的追求者和终身学习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课程的“忠实与被动执行者 ”。教师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着书本上的内容,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教书匠式的教师只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很少主动地去思考育人的方法,很少去探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只是授之以“鱼”,而不能授之以“渔”。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是无用的书呆子、高分低能的人。所以教师
期刊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已经逼近课堂教学这个学校中最普遍、最平常、最基本的细胞。“聚焦课堂”、“关注课堂”、“决战课堂”等提法已不鲜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与学校的肌体内部产生联系。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逐渐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可以说,课堂教学是检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是体现
期刊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保证。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等,如音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软件,广播影视节目、网络资源、报纸杂志以及图书馆、班级、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创设等等。  在英语课堂中,我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英语课堂达到效果。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报纸,同步练习册等;开发与利用学
期刊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了解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领悟、建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和建模能力,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是首次在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目标中提到“模型”一词,可见,建立模型在新课标中被提到较高的高度。它不但被列为一项技能目标,
期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日臻成熟。下面笔者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应用问题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有力推进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物理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教师满堂灌的弊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机械运动”这一知
期刊
中职政治课是中职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经济、职业道德、法制和就业指导等的教育,培养中职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中职生法制、职业道德意识的重要课程。但是大部分中职生却对政治课感到枯燥无味,出现了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的尴尬境地。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沉闷的课堂气氛造成学生兴趣低下,而造成沉闷的课堂气氛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政治教师一直以来生硬
期刊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电脑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已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多媒体在数学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为教师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扩展了知识的领域和幼儿的视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教与学的有机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育教学的水平。  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
期刊
本文试以《最后的晚餐》为例,从数学、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力求从多个角度展示优秀绘画作品的时代价值和整体特点,从而为中学教学的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提供思路,方便开展跨学科的交流。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故事。故事的大概是犹大为了得到赏钱向官府告密,当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于是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