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astl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多媒体技术”,赢得了广大教育教学人士的青睐。但有一些教育者夸大了多媒体作为辅助性手段的作用,使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产生了许多误区。
  
  一、 精心准备了,学生的思维却被束缚了
  
  教师在语文课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多都是进行了“精心的制作”。提什么问,板书什么答案,显现什么图像,播放什么视频,都课前设计好了,力求运用图、文、音充实自己的课堂。可事实上,课堂教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不少的语文教师为了用上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总是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往“正确答案”上靠,有的干脆生硬的搬出“正确答案”。致使学生难以打开思维的大门,只能仰着脖子看画面,竖着耳朵听答案,根本难以发表自己独特而有新意的见解。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严重束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二、 吃苦受累了,师生的互动却被削弱了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大力提倡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看上去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老师就忙着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忙得人焦头烂额,既不深入讲解,也没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们眼睛看的是屏幕,耳朵听的是音响,思考的是屏幕上的问题,师生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自然就少了,甚至完全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已变得无足轻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学生俨然成了多媒体的观看者。多媒体统治了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削弱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三、 声形并茂了,学生的主体却被扼杀了
  
  《新课标》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如果不能相机灵活地调整多媒体的内容和演示程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过程都受制于多媒体,教师没有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角色的转换,学生的主体更无从谈起。课堂变成了以多媒体为主角,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去思考、去讨论,最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不到发挥。
  因此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四妙”。
  一、 妙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所学知识。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有效途径。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有的教师力求多媒体画面的漂亮和动画效果,误认为只要多次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就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结果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要避免走进这样的误区。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特殊的葬礼》这一课导入课文时,我利用了多媒体播放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在水流一泻而下中,气势磅礴的水声同时响起,虽然是不是亲身经历,学生们如身临其境,情由感生,自然领略到“大瀑布”的壮美!紧接着再次播放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的画面,情随境生,大家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很快地进入了课文情境之中。
  二、 妙用多媒体,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充分挖掘教材,以学生为中心,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的壮歌》一课时,学生对斑羚飞渡的场景难以理解,而这一内容恰恰是课文的重难点。于是我就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再现了斑羚飞渡的情形,当看到小斑羚在老斑羚背上一蹬,纵身跃到对面,老斑羚却笔直地葬身悬崖时,面对这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学生无不为之感动,同时,课文的重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 妙用多媒体,碰撞学生的思想火花
  语文教学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从学生的思想、思维感受及接受能力着手。多媒体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再现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感受着母亲胸怀的宽广、博大,体会着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从而萌发了“用心去读”的强烈欲望。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我还制作了《烛光里的妈妈》的多媒体展示,将生活中母亲关爱儿女的场景与深情激荡的歌曲交融在一起,拉近学生与母亲的距离,唤起了学生真实的情感。
  四、 妙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利用多媒体,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声音、图像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春到梅花山》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借助图片,紧扣词句,形成画面,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感受情境,激发兴趣,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生动形象,教师只有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才能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作者单位:宜兴市周铁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中如何为教学目标精彩定位呢?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在教师对学段特点的准确把握上;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主体发展的真正关注上。    一、 把握学段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语文课程标准》,要认真理解每个学段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因为它是使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与渗透的依据,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机体现的依据;教师在教学
一线教师在解读文本,或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都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有些教学内容,孩子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借助参考书弄懂了,也难以心领神会。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与反思,我发现:巧妙地挖掘一些课程资源,真的能做到化难为易,润物无声。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教学片段作些探讨。  片段一:《拉萨的天空》课始教学片段  师:(展示一幅拉萨的天空图:图上有布达拉宫和湛蓝的天空。)看看这幅画,知道是什么建筑,在哪里吗?  生1:是
(课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  师:(深情导入)春天又到了,当柳枝染上新绿,当连翘花举起小喇叭,当蓝天上风筝又起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生齐)我的刘老师。  【评析】既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简单回忆,也是对本堂课中理解人物形象的一次预设的铺垫,当然也是教师切入教学情境前的自然燃情。  师:文章选择了刘老师的三件事,在“放风筝”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请默读课
做学问有境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与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听王崧舟老师讲,禅宗修行亦有三重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反观自己的磨课经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肺部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52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以随机抽签方式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26例。研究组采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
《黄河的主人》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母亲河——黄河那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及羊皮筏子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进而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时,我将文本中描写“黄河”“羊皮筏子”“乘客”“艄公”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使之互为映衬,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收获,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5自然段教学实录:  师:让我们看看这荷叶吧!  生:“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读句子)  师:荷叶这把大伞为谁而举呢?  生:为小鱼和雨点。  师:真会读书!你能从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先来看看荷叶下的小鱼吧。  生:“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快乐地嬉戏”。(读句子)  师:小鱼小鱼,你们在干什么呀?  生:我们在捉迷藏!  生:我们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公司治理丑闻频发。Sarbanes-Oxley.ACT的诞生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美国公司治理机制出现重大问题,中国证券市场也不平静,财务造假丑闻不
《风筝》一课的教学,努力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实践着课标新理念。  【镜头1】  师:今天,同学们把你们喜欢的风筝带进课堂了,举起来给大家看看。瞧,这么多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老师仿佛走进了风筝的世界了。  看到这么多风筝啊!老师有个建议,我们来举行一次(课件出示)“模拟风筝订货会”,大家说好不好?  现在,你们就是各个风筝厂家的推销员,说说看,你是哪个风筝厂家的?叫什么名字?  生:星星雨。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