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乃课堂之根,活力之源。追求文化的课堂,是现代教学的要求。营造文化的课堂,就要构建自主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和感悟的课堂。
【关键词】文化;自主;对话;感悟
追求具有魅力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是现代教学的本质要求。为此,必须改变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文化的元素,让文化为课堂增辉。文化作为课堂上的一种客观存在,充盈于课堂之上,渗透在师生之间。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不易被人所意识到。
文化的课堂,似甘露,润物无声,能不知不觉影响学生的心灵;文化的课堂,如清泉,令人渴望,能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憧憬;文化的课堂,是佳酿,醇厚甘甜,让人回味无穷!文化乃课堂之根,活力之源。
文化:让学生在自主中感受生命的价值
按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获得满足的时候,便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时候。课堂教学中,也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潜在“需要”,使之成为学习发展的内驱力。
要激发学生的潜在需要,必须构建自主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收”有“展”,体现的是教师的从容与豁达,一种文化的侵染。
一位教师在上《鲁班和橹板》一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伊始,教师由板书“鲁”和“橹”这两个生字人手,导人新课。先让学生认识并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分别组词“鲁班”和“橹板”引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猜测,自主发问。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提问,教师先不回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自由初读课文。
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文化:让学生在对话中产生智慧的灵动
对话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的相遇。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的语言形式,而是超越了这种语言意义上的独白式交流,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对话教学既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和平等,同时它又是沟通合作的教学。
下面是《鸟的天堂》教学片断:
生(齐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鸟的天堂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为什么加引号呢?它指什么?
生:第一次加引号是因为作者认为那里不是鸟的天堂,后面不加引号是因为他最终明白了那里真的是鸟的天堂。
师:当别人告诉作者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时他就有点怀疑,当他第一次在那里没有看到鸟时就更怀疑了。现在,他已经真正感受到那里的确是鸟的天堂了,那文中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什么呢?
生:榕树。
师:那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呢?
生:鸟的家园。
师:还有吗?
生:鸟的世界。
生:鸟儿自由生活和快乐成长的乐园。
师:假如你是那棵大榕树,你为什么说自己是鸟的天堂呢?假如你是那里的一只小鸟,你又为什么说那里是你的天堂呢?假如你是那里的一个游客,你又为什么说那里是鸟的天堂呢?
生:我是一株大榕树,我认为自己是鸟的天堂,因为我为鸟儿创造了温馨的家园。我相信,几百甚至几千年后,这里还是鸟的天堂。
师: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别的“大榕树”还有没有补充啊?
生:我是大榕树,我有强壮的身体,因为我有不可计数的气根垂到地上并伸进泥土里。我还用许许多多翠绿的树叶为鸟儿创造了优美的栖息环境。所以,我是鸟的天堂。
师:大家应该为这株美丽、慈爱的大榕树鼓鼓掌。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我非常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家园。在这里我每天都想唱歌。
生:啊,这里真美!我终于找到我的天堂了。
师:多么幸福的小鸟啊!
生:我是一名游客,我是慕名而来的,我目睹了大榕树的生机与活力,倾听了百鸟齐鸣的盛大演唱会后,我真正感受到了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
生(齐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生在民主平等氛围中的对话,实现了学生畅所欲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我对话,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沟通;同时,面对对话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和学生的反常思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的价值主动引导、点拨,营造出一种对话生成的教学文化。
文化: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
感情不是强加的,而是体会、感悟出来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以文本为载体,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点拨而得以实现的。
案例:《丰碑》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示范朗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这只队伍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情况下前进的?从哪些段可以看出?
(2)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有哪些?
(3)指出描写将军及将军神态变化的句子。
教师分析并不断生成问题,学生齐读一、二段。
教师询问学生在冬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和感受。
(学生谈感受,通过比较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十分镇定的样子,衬托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
让学生用难过和敬佩的心情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这段话。
分析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
最后归结到文章主题:为什么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军营的丰碑?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不断生成问题,在对问题的分析中不断激发学生情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不断深化着思想认识,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语文感悟学习的目的是尊重人的独特性,构建人格的完整性。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直面文章,感受、体味、揣摩,走进作品,亲历阅读实践活动,从中悟出文本内涵、寓意及情感,从而体味文本表达的精湛。
文化是课堂生命的底色。文化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中创生文化,塑造文化的课堂,通过文化来涵养学生、影响学生的成长。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底蕴,是教师的品位和追求。
收稿日期:2013-01-20
【关键词】文化;自主;对话;感悟
追求具有魅力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是现代教学的本质要求。为此,必须改变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文化的元素,让文化为课堂增辉。文化作为课堂上的一种客观存在,充盈于课堂之上,渗透在师生之间。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又不易被人所意识到。
文化的课堂,似甘露,润物无声,能不知不觉影响学生的心灵;文化的课堂,如清泉,令人渴望,能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憧憬;文化的课堂,是佳酿,醇厚甘甜,让人回味无穷!文化乃课堂之根,活力之源。
文化:让学生在自主中感受生命的价值
按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论,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当这种需要获得满足的时候,便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时候。课堂教学中,也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潜在“需要”,使之成为学习发展的内驱力。
要激发学生的潜在需要,必须构建自主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收”有“展”,体现的是教师的从容与豁达,一种文化的侵染。
一位教师在上《鲁班和橹板》一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伊始,教师由板书“鲁”和“橹”这两个生字人手,导人新课。先让学生认识并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分别组词“鲁班”和“橹板”引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猜测,自主发问。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提问,教师先不回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自由初读课文。
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文化:让学生在对话中产生智慧的灵动
对话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的相遇。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的语言形式,而是超越了这种语言意义上的独白式交流,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对话教学既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和平等,同时它又是沟通合作的教学。
下面是《鸟的天堂》教学片断:
生(齐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鸟的天堂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为什么加引号呢?它指什么?
生:第一次加引号是因为作者认为那里不是鸟的天堂,后面不加引号是因为他最终明白了那里真的是鸟的天堂。
师:当别人告诉作者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时他就有点怀疑,当他第一次在那里没有看到鸟时就更怀疑了。现在,他已经真正感受到那里的确是鸟的天堂了,那文中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什么呢?
生:榕树。
师:那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又指什么呢?
生:鸟的家园。
师:还有吗?
生:鸟的世界。
生:鸟儿自由生活和快乐成长的乐园。
师:假如你是那棵大榕树,你为什么说自己是鸟的天堂呢?假如你是那里的一只小鸟,你又为什么说那里是你的天堂呢?假如你是那里的一个游客,你又为什么说那里是鸟的天堂呢?
生:我是一株大榕树,我认为自己是鸟的天堂,因为我为鸟儿创造了温馨的家园。我相信,几百甚至几千年后,这里还是鸟的天堂。
师: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别的“大榕树”还有没有补充啊?
生:我是大榕树,我有强壮的身体,因为我有不可计数的气根垂到地上并伸进泥土里。我还用许许多多翠绿的树叶为鸟儿创造了优美的栖息环境。所以,我是鸟的天堂。
师:大家应该为这株美丽、慈爱的大榕树鼓鼓掌。
生: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我非常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家园。在这里我每天都想唱歌。
生:啊,这里真美!我终于找到我的天堂了。
师:多么幸福的小鸟啊!
生:我是一名游客,我是慕名而来的,我目睹了大榕树的生机与活力,倾听了百鸟齐鸣的盛大演唱会后,我真正感受到了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
生(齐读):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生在民主平等氛围中的对话,实现了学生畅所欲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智慧火花。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我对话,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沟通;同时,面对对话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和学生的反常思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的价值主动引导、点拨,营造出一种对话生成的教学文化。
文化: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只有在一堂课中注入那涓涓的情感细流,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此时学生的感情、人格也才会受到感染,情操也才能得到陶冶。
感情不是强加的,而是体会、感悟出来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以文本为载体,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点拨而得以实现的。
案例:《丰碑》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示范朗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这只队伍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什么样的情况下前进的?从哪些段可以看出?
(2)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有哪些?
(3)指出描写将军及将军神态变化的句子。
教师分析并不断生成问题,学生齐读一、二段。
教师询问学生在冬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和感受。
(学生谈感受,通过比较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里十分镇定的样子,衬托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
让学生用难过和敬佩的心情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这段话。
分析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
最后归结到文章主题:为什么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军营的丰碑?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不断生成问题,在对问题的分析中不断激发学生情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不断深化着思想认识,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语文感悟学习的目的是尊重人的独特性,构建人格的完整性。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直面文章,感受、体味、揣摩,走进作品,亲历阅读实践活动,从中悟出文本内涵、寓意及情感,从而体味文本表达的精湛。
文化是课堂生命的底色。文化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感悟的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中创生文化,塑造文化的课堂,通过文化来涵养学生、影响学生的成长。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底蕴,是教师的品位和追求。
收稿日期:201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