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拥有生动的造型语言,因为造型语言的灵活运用尤其能体现出艺术家本人的个性和风格。绘画中应该充分地描述自己的内心情感并付诸于作品,使作品有丰富的内容,从而产生价值。使观者可以在作品前用心思考。创作者的情绪贯穿于整个画面之中,使整个画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完整性,不会影响画面的内在连贯性;情感的表述要根据内心表达;影视作品情绪的巧妙运用:影视作品中有很多的元素也会给画面带来很多知识,通过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更加直观地领悟到情感的表达,带来很多的灵感。艺术的优秀标准不在于教条化,而是在于情感上的说服力,一幅存在情感说服力的作品会被观者所接受,会给观者带来很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使观者沉浸其中。角色的转换,使画面有一种主观性,呈现出人物不同角度所展现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造型语言;表现;角色;情节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0-0062-02
《角色》是根据角色的转换,不同角度的变化而形成的一幅作品。画面的情绪表达很微妙,需要用心地去体会,通过人物的表情、手、脚、身体的轻微动态来感受。画面有具体的写实部分也有模糊的线条概括的部分,使《角色》的画面形成了一种由具体到模糊的表现感,画面看似呆板实则意义深刻。
一、造型语言的分析与《角色》的创作
(一)造型语言的简析与《角色》的创作
造型语言的手段和技巧包含了线条、色彩、灯光效果、构图、透视规则、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诸多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表达意义、传递情感和塑造人物的造型语言系统。
就绘画艺术而言,任何一种绘画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独立的语言。造型语言的灵活运用,更能体现艺术家自身的个性和风格。对于绘画者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具有重大的意义。画面有具体的描绘也包括线条的灵活概括,不是全因素,有古典油画技法的运用也有现代表现技法,使画面形成一种从具体到模糊的表现感;画面中存在不完整性、跳跃感和有意义的探索,在不影响画面内在连贯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画面,使画面不会枯燥。
(二)创作理念的描述
创作的内容首先应该描述的是作者的内心情感付诸于画面之中,从而使很多的内容存在其中,作品变得更加有价值。当我们感觉到某种造型既有意义又真实,可是却与现实中发生的故事不同,甚至不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超越了现实。此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意識到,在画面中看到的东西并不局限于我们的理解,而是一种超越框架的无限情感的指示器。此时造型语言的功能便具体运用上了,如果造型语言的运用所做出来的是一件优秀的绘画作品,造型语言所能表达出的情感总是有很多、范围很广、运用到画面上超越了他表面的存在,不再只是单纯的几个字、单纯的概念,而是用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必要存在,因为造型语言的丰富远超过死板的表达,内心情感的自然呈现更加重要。
艺术家可分为两类。一类创造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看到的变换成自己内心中的样子呈现于作品中,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同一个人变换不同的角色放于画面之中;另一类则是创造现实,把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于作品中。《角色》的作者无疑是更加倾向于前者的,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者把同一个人物变换了不同的角度放在画面之中使他们在一幅画面里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同一个画面不同的肢体动作、不同的表情、不同的位置,给人们带来很主观的感觉,一个人在同一个场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反应我们在生活中的样子。通过画这幅作品,能够感受到,画画不是呆板的描摹,而是存在着随意性,应根据自己的内心情感自由的描绘,使画面舒服,符合自己的内心表达,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艺术,不应自我压抑,诚实的表达内心情感。
影视作为一种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注定和时代一直交汇,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事件的选择、人物的刻画、空间的刻画、微妙的情感与心理、矛盾与冲突的设定以及角色的精神世界的寻找都值得借鉴学习。为《角色》的创作带来了许多灵感,使作者确立了画面主题,作品名字。作为艺术创作的电影,基础的要素便是表达情感,而这也是《角色》的主要来源。作者希望《角色》可以像影视作品一样使人们长时间驻足、思考,可以触动观者的心。
(三)创作主题
《角色》创作的主题重点围绕着造型语言的情感表现,角色的灵活转换,表达出一种即具象又模糊的内在联系。使画面存在着矛盾但却十分和谐。
事实上,艺术有一大半的功能是基于情感表达和情感认同,以及对于个人经历的呼应,如果情感有了呼应,那么此时作品的价值就会被放大,对作品的挑剔就会减少。然而,从人类感知和情感反应的角度来看。其实,《角色》并没有更为动人的部分,因为本身还没能到达那种境界,但是作者在用心寻找,期望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挖掘出更多。
(四)创作内容
画面采用的是竖立式版式,画面的内容为同一个人的不同角色,位置、动态、表情,其中的角色没有强烈的肢体动作,只是在变换着微妙的手势、身体角度、表情,却能生动地表现出他们那一刻的内心所感和角色的不同呈现。
他们位于不同的位置,表达着自己不同的状态,不同的内心活动,呈现一个圆形来回转换。画面中的颜色以深蓝色和浅蓝色居多,使画面充满了一种神秘感,为了使画面不至于压抑,画面左上角加入了黄色,使画面好似有了生机,有了希望,犹如照入画面中的一束光,极具表现感、视觉感。黄蓝色调的结合给画面增加了一种强烈的冷暖对比,蓝色给人一种冷的沉静感,黄色给人一种希望和热情的兴奋感,两者在画面中的运用恰到好处。
二、《角色》创作的绘画过程
(一)前期准备
创作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搜集出一些素材并尝试着在草稿纸上勾勾画画。作品主题没有变,但是人物却反反复复在变换,最后定下了图稿,确定了现在的作品样貌。 (二)实验阶段
为了很好地表达出创作理念,创作者在草稿纸上和油画布上尝试了许多种方法,最终选择了用柳木条碳棒起稿,用油画颜料上色。因为柳木条碳棒运用起来灵活性很高,起稿时更加的灵活,能够及时地表达作者当时的情感,草稿不会显得呆板,而且易于擦拭,质地比较软,能够更好地表现黑白灰的关系。而运用油画颜料是因为进入写实油画工作室后使用最多的绘画材料便是油画颜料,很容易灵活使用,其次油画颜料的好处也有很多,它更易于表现,着色力、耐光力、遮盖力、透明度、吸油量、坚韧度、干燥度、可塑性和流平性都很强,作品的保持寿命也很长。
(三)完成创作素描稿
通过导师的多次指点,创作者自己反复修改,最终完成了创作。
三、《角色》的创作心得
画这幅作品,创作者更加地了解到创新的重要性、想象思维的灵活性,明白要多尝试着学会试图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去主观的描绘事物、表达情感、个人经验等诸多元素在大脑中的形象,做到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再到感性的逐渐升华。要尽可能地把有情感的作品放到观者面前,表达出自己極其诗意的意蕴,以及内心强大的美学和情感冲击力。应该学会调和,调和许多种不同的元素,不要使自己的作品显得呆板,从而变得索然无味。
现代的社会背景下,影视作为一种记录、创造、想象的手段和载体,对于我们情感的表达,画面的主观性十分的有帮助。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也有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重新定位自己的关注点,开始关注画面的色彩、灯光搭配、场景的安排、人物的服装和情节的安排等。
四、结论
绘画不单只是描摹,是要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大胆地去寻找自己的个性,寻找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创作者在创作期间把自身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使画面充满了吸引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罗曼·波兰斯基.波兰斯基回忆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2]大光.绝顶天才的混蛋:斯坦利·库布里克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反思:雕刻时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伽斯特·安德森.乔伊斯[M].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1.
[5]潘薇.欧美戏剧发展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11.
[6]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关键词】 造型语言;表现;角色;情节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0-0062-02
《角色》是根据角色的转换,不同角度的变化而形成的一幅作品。画面的情绪表达很微妙,需要用心地去体会,通过人物的表情、手、脚、身体的轻微动态来感受。画面有具体的写实部分也有模糊的线条概括的部分,使《角色》的画面形成了一种由具体到模糊的表现感,画面看似呆板实则意义深刻。
一、造型语言的分析与《角色》的创作
(一)造型语言的简析与《角色》的创作
造型语言的手段和技巧包含了线条、色彩、灯光效果、构图、透视规则、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诸多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表达意义、传递情感和塑造人物的造型语言系统。
就绘画艺术而言,任何一种绘画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独立的语言。造型语言的灵活运用,更能体现艺术家自身的个性和风格。对于绘画者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具有重大的意义。画面有具体的描绘也包括线条的灵活概括,不是全因素,有古典油画技法的运用也有现代表现技法,使画面形成一种从具体到模糊的表现感;画面中存在不完整性、跳跃感和有意义的探索,在不影响画面内在连贯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画面,使画面不会枯燥。
(二)创作理念的描述
创作的内容首先应该描述的是作者的内心情感付诸于画面之中,从而使很多的内容存在其中,作品变得更加有价值。当我们感觉到某种造型既有意义又真实,可是却与现实中发生的故事不同,甚至不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超越了现实。此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意識到,在画面中看到的东西并不局限于我们的理解,而是一种超越框架的无限情感的指示器。此时造型语言的功能便具体运用上了,如果造型语言的运用所做出来的是一件优秀的绘画作品,造型语言所能表达出的情感总是有很多、范围很广、运用到画面上超越了他表面的存在,不再只是单纯的几个字、单纯的概念,而是用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必要存在,因为造型语言的丰富远超过死板的表达,内心情感的自然呈现更加重要。
艺术家可分为两类。一类创造自己的内心世界,把自己看到的变换成自己内心中的样子呈现于作品中,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同一个人变换不同的角色放于画面之中;另一类则是创造现实,把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于作品中。《角色》的作者无疑是更加倾向于前者的,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者把同一个人物变换了不同的角度放在画面之中使他们在一幅画面里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同一个画面不同的肢体动作、不同的表情、不同的位置,给人们带来很主观的感觉,一个人在同一个场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反应我们在生活中的样子。通过画这幅作品,能够感受到,画画不是呆板的描摹,而是存在着随意性,应根据自己的内心情感自由的描绘,使画面舒服,符合自己的内心表达,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艺术,不应自我压抑,诚实的表达内心情感。
影视作为一种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注定和时代一直交汇,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事件的选择、人物的刻画、空间的刻画、微妙的情感与心理、矛盾与冲突的设定以及角色的精神世界的寻找都值得借鉴学习。为《角色》的创作带来了许多灵感,使作者确立了画面主题,作品名字。作为艺术创作的电影,基础的要素便是表达情感,而这也是《角色》的主要来源。作者希望《角色》可以像影视作品一样使人们长时间驻足、思考,可以触动观者的心。
(三)创作主题
《角色》创作的主题重点围绕着造型语言的情感表现,角色的灵活转换,表达出一种即具象又模糊的内在联系。使画面存在着矛盾但却十分和谐。
事实上,艺术有一大半的功能是基于情感表达和情感认同,以及对于个人经历的呼应,如果情感有了呼应,那么此时作品的价值就会被放大,对作品的挑剔就会减少。然而,从人类感知和情感反应的角度来看。其实,《角色》并没有更为动人的部分,因为本身还没能到达那种境界,但是作者在用心寻找,期望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挖掘出更多。
(四)创作内容
画面采用的是竖立式版式,画面的内容为同一个人的不同角色,位置、动态、表情,其中的角色没有强烈的肢体动作,只是在变换着微妙的手势、身体角度、表情,却能生动地表现出他们那一刻的内心所感和角色的不同呈现。
他们位于不同的位置,表达着自己不同的状态,不同的内心活动,呈现一个圆形来回转换。画面中的颜色以深蓝色和浅蓝色居多,使画面充满了一种神秘感,为了使画面不至于压抑,画面左上角加入了黄色,使画面好似有了生机,有了希望,犹如照入画面中的一束光,极具表现感、视觉感。黄蓝色调的结合给画面增加了一种强烈的冷暖对比,蓝色给人一种冷的沉静感,黄色给人一种希望和热情的兴奋感,两者在画面中的运用恰到好处。
二、《角色》创作的绘画过程
(一)前期准备
创作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搜集出一些素材并尝试着在草稿纸上勾勾画画。作品主题没有变,但是人物却反反复复在变换,最后定下了图稿,确定了现在的作品样貌。 (二)实验阶段
为了很好地表达出创作理念,创作者在草稿纸上和油画布上尝试了许多种方法,最终选择了用柳木条碳棒起稿,用油画颜料上色。因为柳木条碳棒运用起来灵活性很高,起稿时更加的灵活,能够及时地表达作者当时的情感,草稿不会显得呆板,而且易于擦拭,质地比较软,能够更好地表现黑白灰的关系。而运用油画颜料是因为进入写实油画工作室后使用最多的绘画材料便是油画颜料,很容易灵活使用,其次油画颜料的好处也有很多,它更易于表现,着色力、耐光力、遮盖力、透明度、吸油量、坚韧度、干燥度、可塑性和流平性都很强,作品的保持寿命也很长。
(三)完成创作素描稿
通过导师的多次指点,创作者自己反复修改,最终完成了创作。
三、《角色》的创作心得
画这幅作品,创作者更加地了解到创新的重要性、想象思维的灵活性,明白要多尝试着学会试图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去主观的描绘事物、表达情感、个人经验等诸多元素在大脑中的形象,做到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再到感性的逐渐升华。要尽可能地把有情感的作品放到观者面前,表达出自己極其诗意的意蕴,以及内心强大的美学和情感冲击力。应该学会调和,调和许多种不同的元素,不要使自己的作品显得呆板,从而变得索然无味。
现代的社会背景下,影视作为一种记录、创造、想象的手段和载体,对于我们情感的表达,画面的主观性十分的有帮助。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也有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重新定位自己的关注点,开始关注画面的色彩、灯光搭配、场景的安排、人物的服装和情节的安排等。
四、结论
绘画不单只是描摹,是要更加深层次的体会,大胆地去寻找自己的个性,寻找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创作者在创作期间把自身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使画面充满了吸引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罗曼·波兰斯基.波兰斯基回忆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2]大光.绝顶天才的混蛋:斯坦利·库布里克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反思:雕刻时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伽斯特·安德森.乔伊斯[M].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1.
[5]潘薇.欧美戏剧发展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11.
[6]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