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期待、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如何弘扬好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乡村振兴作为一项系统性全局性战略工程,产业振兴是基础,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但乡村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脱节、标准化品牌化不足、科技化和数字化不足等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破解这些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之困。一是乡村产业人才缺乏。由于城市“虹吸效应”,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缺“人气”,更缺人才,“领头羊”少。乡村产业的经营群体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很少,缺乏必要的经营技术和市场理念。同时,乡村振兴所需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科技人才极为缺乏,尤其是做大电商产业、发展新型农业旅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是农村新型经营组织还没有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农村新型经营组织规模不够大、发展质量不够高、发展后劲不够足。农业合作社是个很好的通过集体抱团实现分散经营和大市场及现代农业连接的组织方式,但是当前发展阶段实力较弱,其存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难以靠自身打通产业链,聚集要素资源,在产业链分工和工商资本合作中难以获得公平地位。大部分农业合作社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发展方向、盈利模式等仍不清晰,特别是农特产品加工、农旅融合发展等仍是短板。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样由于管理不规范,市场信息缺乏,品牌和标准、渠道建设投入能力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导致难以实现产业升级和延伸,难以获取外部资金支持。
三是乡村产业服务主体缺乏。乡村产业从生产端到市场端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相应的生产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缺乏产业服务联盟为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服务,产业发展定位辅导、技术培训等发展服务相对缺乏,以致大多数合作社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难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在农村从事种养的农户也由于缺乏贴身有效的专业化服务,扩大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存在困难。
——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之困。一是乡村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短。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程度低,乡村种养产业“种了卖、养了卖、挖了卖”的情况比较普遍,处于种植和初级农特产品销售阶段,存在小而散现象,“种、养、加”未能有机结合,存在农特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特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特色农特产品知名品牌和高价值农特产品少,对产业链前延后伸的投入较少,加工农特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未能讲好故事和标准定价分级,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土地资源制约乡村产业融合。乡村产业振兴必然要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但这些产业大多需要建设温室大棚等现代化生产设施,受到基本农田禁止“非农化”“非粮化”限制,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之间仍存在一定矛盾,导致高附加值农业产业种植用地严重缺乏,扩种计划受阻。同时,发展乡村第三产业也需要配套建设游客接待、酒店民宿、停车场等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产业融合的土地资源极度紧缺。
三是乡村旅游资源未深入挖掘,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部分乡村主题农旅也处于初级阶段,交通、住宿等旅游环境虽然有了起步基础,但相对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呈无序发展状态。对旅游产业的协同整体开发不够,大部分民宿为村民自营,缺乏资金支持,交通、餐饮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对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和域内其他文旅景点联动不够,导致很多乡村旅游项目还不具有吸引力。
——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化之困。一是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在现有农特产品流通渠道中,仓储物流、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特产品直销等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专业化现代化物流服务企业数量极少。很多乡镇产业物流主要靠快递公司上门收件,现代物流体系和物流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同时,产地仓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缺乏,难以解决农特产品标准、检测、初加工、包装、保鲜,商品化不足。
二是流通模式以零售为主,批发市场不完善。当前,乡村农特产品的流通以零售为主,部分地区建有批发市场,但基本处于“有场无市”状况,物流经营成本较高,很多农特产品市场流通渠道不畅,时而出现农作物丰产反而滞销的情况。
三是生产规模小,市场开拓难。大部分土地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影响,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乡村种植产业多是以几亩到十几亩为主的小规模经营,导致农业低效率经营的问题突出,生产规范化、标准化滞后,加工不深、包装不精,致使市场占有率较低。同时,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品牌经营意识有待提高,目前都是同质化的种植、电商业态,给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带来很大限制。
——乡村产业发展的科技化数字化之困。一是乡村产业主体的数字化意识不强。乡村产业主体大多是小微组织,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产业数字化投入中缺少动力。即使省内龙头农业企业对相关产业的整合意愿也不强,数字化发展的倾向也不明显。
二是数字化支持作用有待发挥。目前大多是针对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建设和数字化农业试点方案,更多是从政府角度考虑,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和逻辑设计、整合,缺乏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衔接,难以融于产业生态形成动态开放系统。同时,各市场主体提供的乡村大数据和农业大数据均为立足自营业务循环,未立足于整个产业生态,影响了数字化支持作用的发挥。 三是乡村产业的技术支撑不足。在科技服务方面仍不能满足现代乡村产业发展需要,表现在推广新技术、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的经费少,工作难开展。同时,也缺少技术力量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科技应用率低。
——乡村产业振兴的资金之困。一是乡村产业的引资能力不足。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农业经营主体小型分散、承担风险的能力弱,且大多缺乏贷款抵押物,金融机构从资金安全角度考虑,对乡村产业的贷款支持十分谨慎。乡村产业长期受自给自足传统经营观念影响,同时因免税和现金支付等原因,规范意识欠缺,存在多套账现象,难以获取真实盈利和风险信息,无法实现信息对称,既影响乡村产业生产计划性和价值风险管理,又不利于金融机构识别乡村产业风险,导致乡村产业融资难。
乡村振兴所需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科技人才极为缺乏,尤其是做大电商产业、发展新型农业旅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是支農金融主体缺乏。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符合传统信贷条件的业务被国有银行和信用社垄断,而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基层网点少,难以下沉到农村,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同时,因农村家庭经营分散、小额、短期,服务成本高,这些银行不具备差异化的核心能力,满足不了农村金融需求。虽然政策允许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开展社员内部资金互助,但还没有多级信贷合作社和保险合作社,制约着乡村产业金融的发展,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种类单一,“三农”贷款方式单一。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乡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路径。一是完善考核“指挥棒”,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的组织力。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地位。强化各级党委政府抓产业振兴的责任担当,定期研究本地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前谋划发展思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完善考核“指挥棒”体系,在每年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增加乡村产业发展的权重,细化量化相关指标,指导市县党委政府把精力集中到抓乡村产业振兴上,特别是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市县要突出农业产业发展的“压舱石”作用。
二是构建乡村产业发展的平台,打造良性生态系统。构建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县级平台,综合利用内外智力资源制定本区域乡村产业发展策略,提出市场合作需求和政府配套支持需求,为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规划、金融咨询及人才培养服务,对接产业链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县级政府作用对接省内外农批农贸、农超、社区连锁、电商平台、菜篮子,逐步去中间化,实现产销对接,将农业产业利润留在产地合作社;以之为基础,对接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打造乡村产业生态系统,促进乡村产业进入持续升级的良性循环。
三是强化市县镇联动和镇村联动。要加强市县两级政府对乡村产业的布局和选取培育,加强市县镇联动和镇村联动,实施“强镇兴村”工程,把城市、城镇的产业链条延伸到乡村,推动乡村产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形成“强镇联村带户”机制。要把县镇与乡村的产业统筹起来发展,大力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发展壮大强镇兴村产业。
四是创新发展支农金融,打造金融支农联盟。探索建立金融支农联盟,创新发展农村互助金融组织、互联网银行、普惠金融等支农金融组织,打造品种丰富、模式创新的农业特色贷、农业险等金融产品,着力解决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一是围绕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品质化集群化导向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推动农业一产“接二连三”,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多元化业态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农特产品深加工、电商营销、生态体验旅游和康养等,带动乡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乡村产业链条。鼓励在持续做大做强现代种养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物流、储运、销售、信息服务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引进农特产品加工生产线,促进深加工,如通过加工工艺改造、衍生品开发、农特产品分级包装等发展第二产业。坚持发展生态农特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乡村工业园区的建设,结合当地资源,重点发展加工工业。
构建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县级平台,综合利用内外智力资源制定本区域乡村产业发展策略,提出市场合作需求和政府配套支持需求,为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规划、金融咨询及人才培养服务,对接产业链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三是创新乡村产业融资方式,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引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农支小,采取直接补助、贴息等方式,全面推行温室大棚、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对于专业化投资,比如种业技术研发、区域冷链物流产业园、深加工等,积极引入这些专业领域龙头企业和工商资本,完善乡村产业链,促进乡村产业升级。
四是搞好农村土地流转,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制定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优先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用地需求。指导各地做好乡村产业项目土地规划,健全完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施农转用供地、点状供地等灵活供地方式,进一步满足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放宽农特产品或秸秆仓储、物流、加工等配套的农用土地开发限制,放宽设施农业配套用地和农村旅游配套土地的开发限制。加快推进集体土地产权改革,制定省宅基地入市开发管理办法,规范用途,鼓励民宿、酒店等第三产业用途开发。
——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路径。一是强化流通基础设施投入,拓展农特产品市场。鼓励各地加大对农特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创新流通业态,与全国性特色农特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文化场所、电商平台等开展合作,组建采购商联盟,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形成稳定采购链,推动与国际采购商队伍合作,开展乡村产业国际化之旅,推动特色农特产品走向海内外。 二是打造扁平化的农特产品流通模式。鼓励各地加大对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电商平台等的投入,强化与京东、顺丰、菜鸟等物流公司合作,建立完备的农特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并通过给予电商企业一定快递补贴和引导市场主体让利的方式,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加强县级中心产地仓和乡镇农特产品冷链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各地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电子商务,打造扁平化的农特产品流通模式。创新与发展新的产业模式,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开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深加工农特产品中高端市场。
三是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建设“县域大数据平台”,对县内乃至全国区域内企业开展上市监测,收集价格、销量、市场流向大数据,在产销两端以大数据为支撑,搭建起更有指导价值的数据共享平台,指导生产和销售,确保产销精准对接。
四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宽营销渠道。支持和鼓励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农博会、展销会等大型活动,充分利用电商平台、“互联网+”等新興手段,持续提高本区域名优农特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召集采购商走访生产基地,走进产区,深入生产一线挖掘更多采购潜力,积极促成达成合作交易。和新媒体平台合作,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针对不同农特产品亮点和目标受众,对故事、广告外层进行精心设计,激发用户购买欲望。
——乡村产业发展的品牌化路径。一是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加快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将乡村产业的发展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升级、乡村振兴开新局的切入口,以“小特产业”搭建“大平台”,打造成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发挥生态优势,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精心培育特色产业品牌,着力打造更为集聚、更大规模、更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品牌。
二是引导各地树牢品牌意识,发展和保护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开展名特优新农特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力争更多特色优势农特产品进入省级名特优新农特产品的名录,形成名优农特产品的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增加在社会媒体上的公益宣传投放量,设置新闻媒体报刊专栏,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农特产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持续宣传,让社会公众耳熟能详。
三是创新乡村产业品牌打造方式。打造代表农特产品的“小姐姐”等网红人物、“县域IP”、特色农特产品表情包,以直播、短视频方式推荐乡村特色农产品,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引流,提高知名度。开辟线上旗舰店,完善网店、招收代理商、物流发货等工作,在现有电商销售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让顾客在网上直接了解故事、购买乡村农特产品。
——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路径。一是继续坚持规划引领,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带。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并通过政府支持和外引内联等各种方式,培育引进一批农特产品加工业企业,带动整个乡村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推行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带。
二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建议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提高乡村产业集聚度、加大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三是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观光热点。充分打好生态“王牌”,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以特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等地域特质为内核,深入挖掘深厚的生态和文化底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观光热点。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向广度深度拓展。
——乡村产业发展的科技化数字化路径。一是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紧抓5G、区块链技术推广应用契机,搭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乡村产业智慧平台,强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数字农业发展专项行动,强化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数据、物联网、5G、智慧气象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二是打造农业产业数字生态系统。建立完善连接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发布相关市场信息和政策法规,及时处理并反馈相关信息,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整合现有数字乡村和数字农业平台,建设配套的农业产业大数据独立开放平台,与农业产业链各市场平台衔接,形成农业产业数字生态系统。
三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引导各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园—周边乡镇—广大乡村”三级技术推广新模式,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等信息服务。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农户成立农业协会组织,为乡村产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快农业技术装备现代化步伐,大力推进数字农业,融合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经营水平。
四是扶持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依托农科院、政府、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一批农业科技服务机构,鼓励科研院校专家带团队、带项目、带资金到基层农业试验田创新创业,并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乡村产业项目,促进科技服务向农村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链条服务转变。搭建农业创新成果转换、转让、买卖、推广等应用平台,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多样化、高效率转化,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