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困境重获新生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hong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讲述了生存的困境与人生的虚无,海明威传达的观点与存在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本文旨用存在主义的观点分析如何逃离生存困境,获得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虚无;自由选择
  作者简介:冯爱伟(1992.4-),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引言:
  一战后,支撑美国社会根基的价值观土崩瓦解,人们面对着巨大的精神危机,整个社会处于一片迷惘消极的氛围中,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正是这种状态的真实写照。故事发生在一个西班牙咖啡馆:午夜时分,自杀未遂的贪杯老人迟迟不肯回家,自私冷漠的年轻侍者却急着打烊回家,清醒理智的年长侍者虽然同情老人但却有心无力,生存的困境、迷惘、虚无尽在短短的千字之中。海明威在这篇小说中反映了一个道德标准缺失、价值体系崩溃、宗教信仰沦丧的一个虚无世界,人们如行尸走肉一样生存,没有追求,没有理想,对现在和未来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利用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来解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找到生存的意义,获得生活的勇气。
  一、陷入困境
  存在主义哲學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没有秩序的、不合理的、偶然的、荒诞的。在萨特眼中,“这个世界是不透明的,昏暗的。人们无法借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去认识。人们在它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这是一个冷淡无情的、敌视人的、不驯服的世界。他使人感到苦闷、烦躁、孤寂、厌倦甚至绝望。”(徐崇温 42)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这个虚无世界的游离者,他们或焦躁,或恐惧,或默然,或绝望,但都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默默承受。
  老人生活富足,但精神上的空虚让他陷入绝望的境地,他企圖通过自杀来逃离这种无助和孤独感。自杀未遂后,不愿待在黑暗、冰冷、空洞的家中,惧怕漫长的黑夜和挥之不去的失落感,他来到这个干净的、有着暖暖微光的、令人愉快的咖啡馆,希望能寻求短暂的光明和宁静以排遣心中的苦闷。但被催促离开后,又不得不再次回到自己的虚无世界,忍受寂寞与无望的生活。
  年长侍者是三个人物中通达明智的代表,他对生活的虚无和绝望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咖啡馆中,他能够体会老人生活的孤独,关心老人,对老人精神上的绝望感同身受,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那些深处虚无世界的年老顾客提供一个躲避黑暗、获得心灵休憩的安静之所,因为他同样活在一个幽暗而又消极的世界。在咖啡馆结束营业之后,他来到一个喧闹嘈杂的酒吧,渴望找寻片刻心灵的宁静。然而,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麻木不仁的酒吧服务员并不能了解他内心的需求,他只能返回家中,继续忍耐一个无眠的夜晚。
  年轻侍者自私冷漠,迷失在物欲冷流的社会。他虽然看似生活美满,但带给他快乐的因素可能随时消失,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缓解他精神上的贫瘠。他漠视生命,只看重眼下须臾的享乐,却忽略了只有内心的富足才能带给他永久的快乐。他在这个纸醉金迷的社会中丢失了自我和心灵的澄澈。
  二、重获新生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先于本质并使之成为可能,人的本质寓于他的自由之中,在他的存在和自由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段德智 250)因此,他否认任何的性善论或性恶论,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人的自由先于其本质,就意味着人必须通过自由选择来确定其本质,人的意义体现在于自由选择之中。而且萨特强调,“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因此,我不是为着去死而自由的,而是一个要死的自由的人。”(同上 254)
  故事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虚无的世界,孤独和死亡蔓延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外在的无序世界使得人物的内心失去了生命的重心和存在的意义。生活中没有希望,没有真情,只有冰冷地物质交换和单纯的生理需求,整个世界如死灰一般无法拯救。但自由选择给主人公活下去的勇气和对未来的希望,是逃离虚无世界的一把钥匙。
  老人选择了干净的咖啡馆,他虽然嗜酒但依然不忘在临走之时留下适当的小费给侍者,并对服务表达了感谢,踉踉跄跄但不失优雅和风度。年长侍者虽然看破世界的荒谬与冷漠,但依然保持着对陌生人的尊重和关怀,理解并同情老人的遭遇,当年轻侍者赶走老人时,他责备年轻侍者不让老人多待一会儿,“你干吗不让他继续喝酒呢……还不到两点半呢。”他“同情那些夜里不想睡觉的人,同情那些夜里要有亮光的人,每天晚上都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要来餐馆。”(海明威456)老人选择在虚无的世界里有尊严地活着,年长侍者选择以关怀的心态对待陌生人,不同的选择都给了自己的生命以意义,让虚无的世界多了一些和谐和关爱。
  三、结语
  社会价值观的沦陷和世界的虚无并不是我们放弃生命的理由,自由选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逃离困境重获新生的机会。走出生活的阴霾,以积极的心态做出自己的选择,必然会获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陈良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胡佩佩.《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存在主义解读. 文学界(理论版),4(2012).
  [4]徐崇温, 刘放桐, 王克千.《萨特及其存在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春节期间,京城多个历史景点处的庙会为节日增添了欢乐,这些庙会曾经承载的悠久历史和发生过的故事,则让人们在欢乐之外多了一份回味。  明清时期,在寺庙场所举办庙会是老北京一道独特风景。在庙会上,传统小吃、日用百货、古玩字画、唱戏说书……品种繁多,应有尽有,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而且这些庙会不仅在春节期间会举办,甚至在每个月都有。以至于在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庙会的诸多记载。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
摘 要:赛珍珠(珀尔 赛登斯特里克 布克)(Pearl S. Buck,1892-1973)的《大地》总括全篇的主题是土地的滋养力量。在整篇小说中,与土地的联系关联着孝道,良知,对自然的尊重和坚定的劳动道德,而与土地的疏远则关联着颓废和堕落。布克的小说将这一普遍主题置于传统的中国文化背景之中。王龙的生活经历可以作为个案来研究在财富的影响下传统价值观是如何被侵蚀。在整篇小说中布克暗示人类的成功是转瞬
摘 要:近年来跨媒介改编的影视剧不断现身银幕与荧幕,俨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众多跨媒介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同样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与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两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呈现出差异,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原因主要是传播媒介、受众对象和创作主体的文化认知与艺术追求的不同。  关键词:跨媒介改编;《金陵十三钗》;《四十九日祭》  作者简介:郝晓洁(1994.7-
淺秋, 在风和日丽的午后  走近你, 如穿越大清时期的古朴典雅  黛瓦、灰墙与透亮的落地门相映成趣  秋阳在密叶里穿梭流荡  那一树一树的婆娑  在梦与季节交替时唱出成熟的歌谣:  一颗金绿色的青柠果跌落的声音  一串硕甜的桂圆高挂在枝桠的笑靥  还有风起时紫薇花的怦然心动  有时, 生活是奔涌不息的  但许多时候, 生活可以在你的怀旧中慢下脚步  可以在一盏茶的温润里叙说欢趣  可以在一缕升腾的
摘 要:40年代经由九叶诗派的探索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阶段。针对于这种过于直白且缺乏艺术效果的诗歌倾向,九叶诗人从诗歌的表现手段方面明确提出了“新诗戏剧化”的理论,力争为中国新诗的发展谋求新的理论落脚点。  关键词:九叶诗派;“戏剧化”之美  作者简介:胡婷婷(1993-),女,蒙族,内蒙古兴安盟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石头,不食烟火  木头,遇火就燃  有一天,木头恋上了石头  石頭变得滚烫,木头化为灰烬  石头流泪,或许爱就是一个错  惺惺相惜也枉然  木头歌唱,或许恨就是一个错  烈火焚身也无妨
摘 要:本文对比研究《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和斯黛拉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深入分析人格特征对其最终选择的生存出路的影响,探寻其生存出路。  两人的人格都是不健全、不独立的,她们将男性视为生存依靠。两人的生存出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最终都置身于虚幻之中以维系生存。这样只能导致她们失去自我。而真正可行的生存出路是在保持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独立。  关键词:布兰奇;斯黛拉;生存出路  [中图分类号]:J8
摘 要:80后作家大冰正在进行一场流浪式的人生体验。他用或细腻或诙谐或调侃的江湖语言在书中构建了一个自己的江湖。他用自己的方式,向读者讲述着脱离当下实用主义的另一种文化族群,另一类社会。  关键词:大冰;叙述;江湖;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2  一  大冰,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男人,著有畅销作《他们最幸福》《乖
空气从灼热到一场雨的降临不过半分  我的坏情绪转凉不过一张叶子飞落的瞬间  我们的距离从初识到相知也不过365日  忘了写过多少关于雨的言辞  那节奏有时像你的心跳  有時是一段舒心的圆舞曲  今夜,我依然调拨你的频道听琴  尽管雨声贯穿整个城  我也要重听那段暗夜流光的旋律  重识那个若即若离的你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扶贫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的生计模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先前更多的研究是基于经济学的范畴,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族学的视角,运用生态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来阐述八什卡村农牧户生计的变迁。  关键词:生计;八什卡村;农牧户;生计变迁  作者简介:何瑞娟(1992-),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