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田:与“死神”抢时间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rrow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战场上做卫生员,可真真是“在枪口上过日子”——把伤员抢到后方,得冒着枪林弹雨;一个伤员安顿好了,还得背上一担架的弹药,转头立马上前线。我们整天都在生死线上徘徊着,其中一次“战地救护”,让我至今难忘。
  这是1952年发生的事情。一天下午,我和另外一位卫生员李金奎同志接到命令,去遭到敌机轰炸的友军炮兵前沿观察所实施救援。
  我们越过三道封锁线,在敌机的“冷炮”轰炸下迂回抵达目的地。此时,观察所所藏的山洞洞口因遭受轰炸而完全坍塌,紧急之下,我们只好从左侧的通气孔硬钻了下去。洞里一片漆黑,只能听见伤员的鼾喧声、抽气声。我们在洞里摸索着,数出一共有十三名战士,但有三名已经停止了呼吸。借着从通气孔里透进来的光线,我们这才发现这些战士们全都脸色潮红、冷汗涔涔,甚至还有人已经陷入了昏迷——这分明是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刚才听见的鼾声是由于呼吸困難肺部发出的警告!情况已经十分紧急,必须扒开洞口通风换气保证他们的呼吸!
  伤员们已经全都使不上力气。我和李金奎尽全力将症状严重的几名伤员移到通气孔让他们呼吸,然后到坍塌的洞口前奋力搬石头清路,可仅靠我们两个人,根本不能迅速将洞口给扒开。不一会,我开始感到恶心,伴随轻微的头痛,我知道这是一氧化碳中毒了。
  时间就是生命,再这样下去,伤员生命难保,我们也可能难出去了。我当机立断,让李金奎先从通气孔钻出去回团部请求支援。生死关头见真情,他非要把这生的机会让给我,但我仍竭力将他推出了通气孔。
  “你可等着我!”李金奎的声音渐渐远去。我感到呼吸越来越困难,胸口又闷又痛,渐渐失去了意识,昏倒在洞里。醒时,我躺在病床上,医生告诉我,再晚五分钟医治,谁都没救了。
  那时候我们的医疗条件很艰苦,没有速效药丸,更没有精密的医疗器械,战士要熬过受伤医治,靠得最多的就是粗糙的止血纱布。这一次我们拼命救出的伤员,大多数都活了下来,但仍有人因抢救无效牺牲了,我感到既欣慰又内疚。战争是残酷的,但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能救一个是一个。作为卫生员,我们随时待命,不惧危险。
其他文献
1951年,只有16岁的我“谎报”成哥哥18岁的年纪,顶替他奔赴朝鲜战场。因为年纪太小,本没有部队愿意接收我,但卻误打误撞因方向感好成了连队里的“宝贝”——警卫连通信员,后来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加入工兵部队,并任班长。  虽然与美军交火多次,但平川之战才是我第一次与美军面对面接触。那段时间平川阴雨不断,一天清早,我们团部与前后共三个营来到了一片山前,准备占领制高点。瓢泼大雨让视线变得模糊,等冲上山顶
期刊
1951年正月,我主动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成为一名保卫清川江大桥的高炮兵。  记得刚到清川江大桥的时候是寒冬,那年冬天格外冷,最低温度到了摄氏零下三十七八度。刚去没几天,脚就冻得跟鞋粘在了一起。  那时,美军火力凶猛,清川江大桥难逃被多次炸毁的厄运,铁路枢纽新安州车站也都被炸得面目全非,更别说途经火车运送的粮食等物资了。但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依然顶住压力,经历多回合的抗衡拉锯斗争,藏匿于水下的钢轨浮桥
期刊
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抗美援朝就存在两个战场,一在前线战场,一在停战谈判桌。  美国一边准备在朝鲜半岛建立一条有利的防线,一边寻求停战。所以才有《艾奇逊回忆录》中的那句话:“我们就像猎狗一样到处寻找能和中国方面取得信息交流的线索。”  1951年6月23日,美国国务院表示:我们乐于结束敌对关系。  6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表示:马立克的提议是公平而合理的。  6月29日,李奇微发表了声明,邀请中
期刊
这或许是这个侦察班的小伙子们,在朝鲜笑得最灿烂的一次,抑制不住的兴奋从金城反击战结束后庆功照片中的每一张脸上传递出来,让人暂时忘掉了战争的残酷。  这个故事,具有一切英雄“传说”中必须具备的元素:风雨交加的天气、临时接受的紧急任务、复杂多变充满危机的敌后环境、机智的指挥官和勇敢的战士、最后以少胜多大获全胜的战斗……在今天看来,他们似乎像极了电影《红海行动》中的特战小分队。  金城反击战中,志愿军二
期刊
我1951年初入伍,4月开始学飞行。1952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空军第四师,那时我刚好18岁。空四师十团的第五次轮战,我可以说是全程参与。10次升空战斗,我参加9次,仅因负伤错过一次。  抗美援朝期间,我方空军出战的时间并不晚,1950年12月就到了前线机场,但那時候空军出战着实不易,多次入朝修建机场都被敌军轰炸,最后只得在安东浪头机场附近临时搭建了一个15平方米的小房子以供对空指挥。一个雷达标图桌
期刊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1951年1月  第二次战役之后,“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以南地区,开始转入战略防守阶段。第三次战役是志愿军对预先有防御准备的敌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进攻。志愿军六个军及配属的炮团约23万人,与朝鲜人民军约7.5万人并肩作战,经过8个昼夜的连续进攻,突破敌人在三八线的防御,攻克汉城,将敌人驱逐至北纬37°线附近,歼敌1.9万余人。  红旗漫卷汉城  临津江,距离汉城75公
期刊
抗美援朝对我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考验,这期间所经历的困难多如牛毛,从极度寒冷到敌方无差别轰炸,自然条件、敵方的嚣张气焰等都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有困难就得想办法。想办法克服,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巧”字。  我们行军打仗,常常需要爬到山顶上去。那时候的朝鲜,气温能达到摄氏零下四十度,整座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尽管我们能开辟出上山的小路,但经雪、雨一淋就结冰,滑溜得不得了,穿着我们配发的胶鞋根本上不去
期刊
1955年冬,我应征入伍,并跟随队伍一起进入朝鲜。  在朝鲜村庄,很少见到年轻人,他们大都上了前线,只有老人忧愁地呆在房檐下晒太阳或是干杂活。每当看到志愿军战士,他们就面带笑容地说:“撒拉米请坐下来休息。”在和当地老百姓朝夕相处中,我刚入伍的不安被一点点化解了。  新兵训练结束,我被分配到一三四师四零一团通信连。我记得我们通信连参加了西海岸至宏建岛的海底电缆通信架设,何振东排长带队,当时我在三班。
期刊
自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抗美援朝的号召开始,山东,这片红色热土,就迅速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当时的山东,流传着一句话:“参军比考秀才还难!”从东海之滨到泰山脚下,到处都是广大青年踊跃报名的热血画面。  沂蒙山区的宋大娘,把家里的“独苗”送上了前线。德州平原县刘宝中,三个儿子都是民兵,他一次把两个儿子送到了朝鲜战场。临行前,他叮嘱儿子:“到了朝鲜要狠狠地打美国鬼子,要像个从老根据地去的兵。”这样的
期刊
我在朝鲜只待了半年多的时间,却跟着部队打了不少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自己参与的最后一战。  这次战斗发生在1951年。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我部在抱川拖住敌军5天,不准他们踏过阵地一步。  命令下达当天,我们连就赶到抱川构建防御工事。那时候开战,敌军就爱用一个路子:先拿飞机投弹轰炸我方阵地,再派出坦克开路、步兵紧随其后。为了躲避敌人的空袭,我们将工事挖在了深深的地下,敌人一开始投弹,我们就躲在工事里面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