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应以探究为基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怎样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科学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一、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基于科学课的特点,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教师的准备工作还是要做到充分、周密,包括物质上的准备和设计及语言上的准备。
教师应在每次探究前精心设计好符合儿童探究的“有结构的材料”。成功的材料设计和教师恰如其分的诱导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自行探究活动中来。如我听过的一节《勺柄为什么变热》一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条形铁片、方形铁片和酒精灯等,放在学生的桌上。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合理,但材料放在桌上,对学生有很大的暗示作用,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这些材料应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由学生自己上去取。
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设置各种悬念,吸引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创造心理学家吉尔富特说:“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动力,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还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学活动的成功进行创造良好的氛围。如在教学《杠杆》时,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挑选一个班上力气最大的男生和一个瘦弱的女生,让他们比力气,同学们都觉得不合理,一个个都为女生捏着一把汗,那个女生也畏首畏尾不敢上来,我满有把握地鼓励她:“别怕,你准赢。”
此外,教学源于生活,根据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学生会感到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行探究知识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至于创设何种情境,要依课而设,依知识的内容而设。有时课堂气氛应是较安静的,应创设一个认真、严谨的气氛;而有些探究知识的情境可以设计成竞争性的,或讨论性的等等。如在《勺柄为什么会变热》一课中,通过视频,让学生看到并未放在热汤中的勺柄也变烫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预测:热可能是沿着勺子传到勺柄的。那如何去证实呢?在学生提出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出在“勺子”上涂上一層蜡加热,看看蜡融化的方向这样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探究方案。从这样的生活情境开始,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所蕴涵的科学知识,让学生感到科学并非深不可测,而是离生活很近,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也不容忽视。只有学生在情感上进入了,学习才更有主动性。因此,要把探讨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管成功、失败,对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经历,都能不同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意义,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恐龙时,把研究放在 “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大背景中,引导学生从那些消失了的物种中获得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课前收集有关恐龙的所有资料:恐龙种类、起源、灭绝原因、生存环境等,在交流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从远古到现代,从恐龙到人类,这一切所带给他们的震撼是真实、强烈而又恐惧的。于是,他们得到了深刻启示——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这样的结论,发自学生肺腑,非任何表面上的教育、记忆所能达到。
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探究能力,获取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中,要切实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亲历探究过程,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去总结。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小组活动取得共识。教师要把握科学课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发挥空间,唤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通过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评价解决问题成果,使得学生思维方式得到科学引导,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如在《研究磁铁》一课中,对于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问题,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学生的方法有很多的,如“看哪里挂的大头针多”及“用磁铁去吸铁钉、两个磁铁放在一起”等,这时教师应该根据所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去自己讨论、选择实验方法去探究……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课堂活跃了,研究的热情也就随之高涨。哪怕假设是错误的,也要让他们在自行研究中用事实来发现错误,在亲历、感悟、体验中产生深刻而隽永的认识。长此训练后,学生遇到问题就会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学会控制条件去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
三、师生评价反思,正确规因
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要领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促进各种智能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1.教师评学生。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抓住每一个考评学生的机会,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方法等,适时评价,以正确鼓励为主,促进学生及时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学生评教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主体当然也离不开学生。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给出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也不现实。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对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使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不断完善,促进教学发展。
3.学生评学生。在探究过程之中,让学生开展互相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汇报小组意见时,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这样便于借鉴别人的方法、经验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充分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心,或找出不足来鞭策自己,完善自我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的经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教师要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摇篮。
(责编 张亚莎)
一、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基于科学课的特点,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但教师的准备工作还是要做到充分、周密,包括物质上的准备和设计及语言上的准备。
教师应在每次探究前精心设计好符合儿童探究的“有结构的材料”。成功的材料设计和教师恰如其分的诱导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自行探究活动中来。如我听过的一节《勺柄为什么变热》一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条形铁片、方形铁片和酒精灯等,放在学生的桌上。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合理,但材料放在桌上,对学生有很大的暗示作用,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因此,这些材料应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由学生自己上去取。
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设置各种悬念,吸引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创造心理学家吉尔富特说:“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动力,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还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教学活动的成功进行创造良好的氛围。如在教学《杠杆》时,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挑选一个班上力气最大的男生和一个瘦弱的女生,让他们比力气,同学们都觉得不合理,一个个都为女生捏着一把汗,那个女生也畏首畏尾不敢上来,我满有把握地鼓励她:“别怕,你准赢。”
此外,教学源于生活,根据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学生会感到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行探究知识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至于创设何种情境,要依课而设,依知识的内容而设。有时课堂气氛应是较安静的,应创设一个认真、严谨的气氛;而有些探究知识的情境可以设计成竞争性的,或讨论性的等等。如在《勺柄为什么会变热》一课中,通过视频,让学生看到并未放在热汤中的勺柄也变烫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预测:热可能是沿着勺子传到勺柄的。那如何去证实呢?在学生提出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出在“勺子”上涂上一層蜡加热,看看蜡融化的方向这样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探究方案。从这样的生活情境开始,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所蕴涵的科学知识,让学生感到科学并非深不可测,而是离生活很近,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也不容忽视。只有学生在情感上进入了,学习才更有主动性。因此,要把探讨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管成功、失败,对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经历,都能不同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意义,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恐龙时,把研究放在 “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大背景中,引导学生从那些消失了的物种中获得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课前收集有关恐龙的所有资料:恐龙种类、起源、灭绝原因、生存环境等,在交流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从远古到现代,从恐龙到人类,这一切所带给他们的震撼是真实、强烈而又恐惧的。于是,他们得到了深刻启示——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这样的结论,发自学生肺腑,非任何表面上的教育、记忆所能达到。
二、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科学课堂中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探究能力,获取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中,要切实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亲历探究过程,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去总结。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小组活动取得共识。教师要把握科学课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发挥空间,唤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通过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归纳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评价解决问题成果,使得学生思维方式得到科学引导,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如在《研究磁铁》一课中,对于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问题,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学生的方法有很多的,如“看哪里挂的大头针多”及“用磁铁去吸铁钉、两个磁铁放在一起”等,这时教师应该根据所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去自己讨论、选择实验方法去探究……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课堂活跃了,研究的热情也就随之高涨。哪怕假设是错误的,也要让他们在自行研究中用事实来发现错误,在亲历、感悟、体验中产生深刻而隽永的认识。长此训练后,学生遇到问题就会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学会控制条件去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让学生真正学会自主学习。
三、师生评价反思,正确规因
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要领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从多元的角度,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促进各种智能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1.教师评学生。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抓住每一个考评学生的机会,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方法等,适时评价,以正确鼓励为主,促进学生及时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学生评教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主体当然也离不开学生。教师不能要求学生给出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也不现实。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对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使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不断完善,促进教学发展。
3.学生评学生。在探究过程之中,让学生开展互相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汇报小组意见时,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这样便于借鉴别人的方法、经验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充分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心,或找出不足来鞭策自己,完善自我发展。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的经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教师要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摇篮。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