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映辉:让我们用最自然的方式生活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wei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找真正的食物
  1964年,张映辉出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市的连珠山镇,1982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毕业后,她进入一家研究所做科技政策翻译和编辑工作,待遇不菲工作稳定。1998年,张映辉赴英国做访问学者,在国外生活期间,她第一次接触到“有机食品”这个新名词,触动了她孩提记忆中对大自然最原生态食物的甜蜜回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张映辉生活在家乡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黑土地却源源不断地提供最自然的食物,“记忆中,我们吃的都是应季的食物,春天挖野菜,初夏采野草莓和黄花菜,夏季和初秋则是各种种植的蔬菜和水果,还可以到湖里捕野生鱼,秋天除了收获粮食和菜,也采摘一些野生的榛子、蘑菇等,冬天吃的是秋季储存的菜和腌酸菜,还可以自己发豆芽,并在木槽里栽蒜黄。”
  在英国期间,张映辉结了婚,丈夫是个意大利人,中文名字叫路德。丈夫博士毕业后就职于英国一家咨询公司,主要开发第三世界与贫困家庭相关的项目。由于路德常在不同国家工作,婚后张映辉开始当全职家庭主妇。2001年5月,大儿子昆仑出生,作为妈妈她首先要考虑该给孩子吃什么才能让宝贝健康快乐。“昆仑出生在意大利,当时就收到了婴儿食品公司的免费礼包,里面有几个小瓶装的胡萝卜泥,我打开一瓶尝了一口,甜丝丝的,但完全没有新鲜胡萝卜的味道,当时就决定尽量不让孩子碰这些所谓的婴儿食品!”
  凭着对食物味道的高度敏感,带着对食物的记忆和理解,张映辉开始为孩子和家人找寻食物,她摈弃了一切加工食品,保证家庭所有食物都是自己在家中用新鲜食材现做现吃,甚至连孩子的零食都自己亲手做。在张映辉看来,那才是真正的食物。
  丈夫的工作流动性大,意大利、英国、巴基斯坦、中国都曾是他们的家,张映辉寻找包括有机食品在内的各种健康食物的足迹也遍布这些国家。2007年到2010年,他们一家恰好在北京生活,此时小家庭已发展到4口人。那几年,为了给孩子找到健康干净的有机食材,张映辉将北京有机农场翻了个底朝天,慢慢地她全身心投入对中国有机产业的独立走访和调查,自觉消费有机产品,并提出追求自然生活方式的理念。
  张映辉每到一个农场,农场主都非常意外,这个留着齐耳短发、戴着一副老式大圆眼镜、身着灰青棉布中式对襟小袄的瘦削女子说话非常直接,和她的打扮一样令人称奇。不过张映辉身上散发出的一种亲切质朴随和的气质,使他们本能地乐于和她交流探讨。
  尽管奔波跋涉很艰辛,张映辉却鲜能找回那种大自然给予的口感,意外的收获是她很快和许多农场主熟络起来。
  现代都市不乏和她一样怀念纯天然绿色“乡间土味”的人,于是, 2010年初,46岁的张映辉在一家网站开了一个叫“自然之子”的专栏,客观介绍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有机农场和坚持不用农药化肥的农户,这些都是她曾经耗费精力财力一家一家去实地探访,并且购买品尝过产品的地方。
  作为中国人,张映辉自然更关心国内有机农业发展。经过3年摸索,2010年5月,她主动将这些有机农场联系起来,促成了北京第一场有机农夫市集,起初的愿望是为了让大众能够买到真正信得过的食材,同时也是为了让这些艰难生存的农场主们有一个拓展公众销售渠道的机遇。农夫市集开市比较随意,时间和地点通过微博发布。“严格意义上的有机产品是需要通过官方认证检测的,但我们规模产量非常小,加之认证程序繁琐费用奇高,所以没有去做检测。市集上,人与人都是通过直接对话交流,通过人品来判定物品可信度。”张映辉解释道,和她一样市集上很多农户也是“不务正业”,“不少农户是教授、金融、地产、IT界的巨腕,做农业大多不以赚钱为目的,仅仅是对绿色健康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崇而已,所以根本没有必要作假。”
  农夫市集经过网络持续发酵,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一线都市办得风生水起,一到周末,精英们带着自家有机蔬菜、香草香肠、有机大米等,乘飞机坐高铁,参与大江南北的火热农夫市集活动,成为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生力军。到2014年5月,仅北京就已连续举办了农夫市集一百多届,参加的农户和商户近40家,赶集人数从最初的一百多人发展到现今四千多人。
  尽管有机食品并不便宜,但张映辉算了一笔账:“我们一家4口购买有机食材约占月收入的1/4~1/3,但吃是健康的基础,孩子不需要去医院看病,这笔账大家其实可以算一算,自己能通过吃来保持健康是不是也在为社会做贡献?”
  作为自然生活方式的引领与践行者,十几年来,张映辉全家从不使用塑料一次性用品和化学合成清洁洗涤用品,不吃任何加工好的现成食品,家人穿着尽量选用易分解的棉麻制品。用白醋和小苏打调制成洗涤液清洁抽水马桶,用天然产品茶籽粉清洗锅碗瓢盆,用油患子果皮自行加工成皂液清洗衣服和头发。
  从不吃西药的孩子
  选择吃原生态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对孩子的顺其自然养育,则是对生命的一种高度负责与尊重。
  回国后,张映辉常在医院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到换季或气候突变,医院里输液的孩子人满为患,就连一些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头上或脚上也插着针头。作为两个儿子的妈妈,张映辉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但是,她本人却独创了另一套育儿方式。
  张映辉从怀孕到现在十几年了,她本人从没有打针吃西药,她的孩子也没有。昆仑5个月大的时候有一天夜晚高烧到39℃,但张映辉一点不紧张,她没有选择国内主妇们的常规方式立即开车去大医院挂急诊,只是选择物理降温,反复耐心地给孩子用温热湿毛巾敷头擦身子。可丈夫高度紧张甚至发火质疑她的方式,张映辉不为所动,坚持了两天之后孩子真的自行退烧了。
  为什么敢这么大胆?张映辉解释,发烧是身体免疫系统正常工作机制启动,正与病毒细菌激战,有症状表现出来才正常。孩子发烧大都会自退,前提是要搞清楚发烧的病因。只要不长期低烧,不烧到昏厥,而孩子平时身体素质过硬的话,一般不用过分担心。还有次经历更离奇。那年在英国伦敦,不到两岁的二儿子德伦在家中玩耍时,小脸不慎碰到暖气片锐角,划出一道长长的裂口顿时血流满面。丈夫害怕极了,慌乱中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拿药叮嘱给孩子服用,但张映辉却说:“抱歉,我从不让孩子吃有毒副作用的药。”“真是莫名其妙,这么点大孩子免疫力很差,不消炎一旦创口感染出了意外责任谁负?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荒唐不可理喻的妈妈!”医生像遇见了外星人一样感到非常诧异。   最终,医生不但开了药,还要求张映辉签署了医患免责书:院方已尽到责任,患儿家属拒绝用药如发意外后果自负,一切与医院无关。回家后,张映辉坚持没给孩子服药,而是将全部药品送到医院负责回收的药房,德伦一周后伤口自然痊愈。张映辉心里清楚,没有哪个健康的孩子不生病,两个儿子每年都会感冒、腹泻、发烧几次,这是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只有症状相对比较严重时,她才会给孩子用点中药。
  由于两个孩子从不碰现成婴儿食品,从小到现在,儿子们一直都不挑食,而且非常有耐力。张映辉常带孩子们一起爬山,儿子们可以爬山一整天,不管山路有多崎岖都丝毫不抱怨。十多年来,张映辉这种另类的养育方式让家人一直健健康康享受着生命的多彩。在孩子们阳光健康的背后,她总结两个要点,首先让孩子一年四季尽量多在户外接受阳光沐浴,不盲目听从所谓专家授意的刻意防晒,因为世间万物都要经过太阳照耀才能祛毒抗病茁壮成长。另外,要给孩子打造能自行抵御病痛的身体基础。从饮食着手,让孩子吃上真正的食物:多吃当地应季有机或自然农法种植和加工的时令果蔬,多吃五谷杂粮和坚果,少吃大鱼大肉,少用油炸食品,少食反季果蔬。
  自然生活改变世界
  有了这些生活的积累,2013年底,张映辉写的《自然生活:养育健康的孩子》一书出版,书中详细纪录了她在育儿过程中,如何在孩子不打针吃西药、不买超市零食、不看电视等前提下打理孩子的饮食起居,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和灵活的动手能力。“这本书很大一块跟吃有关,是在我多年走访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它只是一个引子,不是育儿教材,每个人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在书中,张映辉还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是不是都交给政府去解决?食品不安全我们消费者是否有很大责任?有必要让别人来管理自己的健康吗?因此,张映辉建议,如果我们能选择健康食材,再自己制作无害食物,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就是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北京市民张姝算是一个被张映辉影响的后来者,3年前,她通过浏览“自然之子”专栏知道了张映辉,那时她刚4岁的儿子应幼儿园的要求打了所有的预防针,此后,孩子再也没有打针吃西药了。前年,有一次孩子发烧,哭得很厉害,他们没有带孩子去医院,第三天孩子就自己好了。 “其实我先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赞成我用药,但是我害怕。后来,我也决定试试,一次做到了,第二次就更放心了,我和我妈妈都看到,孩子原来是可以自我痊愈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仔细观察他的变化。”张姝如此描述自己的这个探索过程。
  张映辉身边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内心的欲望,通过支持有机或者准有机的农业来保护我们的土地,保护我们的粮食安全。“现在经常收到一些让人感动的邮件,这些人大多是孩子妈妈,也有孩子爸爸,还有很多可持续农业从业者,他们表示希望过自然生活来养育自然健康的孩子,很多已经开始实施了。”
  现在,孩子大了,张映辉也没有选择继续工作,而是大力推广自然生活的理念,“可能这是因为爱,从爱自己的孩子开始,对环境、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有所认识和反思,最后是一种责任感,自觉觉人。”
  正是抱着自觉觉人的态度,张映辉做了很多义务的工作。作者第一次见到她时,张映辉正在义务给北京启明星双语学校的孩子做有机午餐,学生食堂被收拾得窗明几净,厨房飘来香喷喷的烤土豆味,卫生间洗手台放置的是手工皂,这也是作者第一次见到手工皂,它们是张映辉从做有机化妆品品牌“有机地球”的朋友那要过来的边角料做成的。接到这个学校老师的邀请缘于她的孩子上学从来都是带饭,但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是有时间给孩子做饭的全职主妇。一位年轻的老师好奇而又略尖锐地问她:“张老师你这样呆在家里,以前上的大学和工作不都白白浪费了吗?”张映辉微笑回答:“没有浪费啊,大家都在说现在问题孩子多难管理,其实主要是父母没尽到责任。大家都把孩子推给长辈和保姆来带,而不是亲自去了解和引导,当然会出各种问题了。我是母亲,理应尽母亲的责任,为此我可以放弃工作,因为带孩子比一切都更重要。”
  责编/昕莉
其他文献
2004年是我们曾经的辉煌,当年高考试卷中的不少题目都在我们的刊物中提前“闪亮登场”。2005年高考,我们又迎来了一次更大的辉煌——16套高考试卷中,有不少题目竟然又与我们
每当小满的到来就代表着我最喜爱的季节--夏季到来了。夏天让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是烦躁,是喜悦?喜的是夏日的风景,烦的是夏日的天气。大热的天让人总是懒洋洋的,只想呆在家
Questions:  1. Why are giraffes the cheapest to feed? 为什么养长颈鹿最不花钱?  2. Why are dogs afraid to sunbathe? 狗为什么害怕日光浴?  3. Why is the pig always eating? 猪为什么没完没了地吃?  4. Why are politicians no longer conce
“沈佳!你说什么?”我的心颤抖了一下,双手紧紧抓住沈佳的肩头,眼睛直直地盯着她那双满是泪水的眼睛,急切地追问着。“他……他是自杀……”沈佳断断续续地哭喊着。“什么?他
近日,成都市二十四中500余名同学参加了四川科技馆开幕式。同学们模拟宇航员亲自体验了三维滚环;4D电影让大家大开眼界;能变脸、说四川话的机器人让人连连称奇。机械、虚拟世界
日本科学家不久前发现,实验鼠受精卵在子宫中着床之前能够分解自身细胞内蓄积的蛋白质,从而实现营养“自给自足”。据日本媒体日前报道,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教授水岛升 Not lon
在十天九地的三界中,魔族是最底层的一族,因为血统的不纯正,反而使魔族人的魔法都极其华丽而且具有强大的力量,难以掌控。但魔族人都是极其脆弱的,一点点小伤口,就可能对他们
<正>追求客观真实、努力用证据(史实)说话应该是"书写"历史的基本态度。对照史学研究成果,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存在着片面的、不严谨的"定论式"叙述倾向,具体表现在以
这是一个迟来的采访。  两年前就跟孙甘露约专访,他爽快地答应了,只是在时间上,他询问能否稍缓一缓,那时的他正在写长篇小说,希望等他手头的小说写完了,再好好聊一聊。想到已经很久没看到孙甘露的小说新作,便同意了。只是这一等就等了两个春夏秋冬。去年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碰到孙甘露,行走有些不便,一问才知不小心腿骨折了,打了石膏,小说也搁置了。到了今年,陆续听到孙甘露接任《萌芽》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用一个整章的篇幅来部署全国的文化建设,这是对文化重要性的再强调,对文化建设任务的再部署,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再动员。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罕见的,是空前的。”这是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2012年11月30日在“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文化专题报告会上的一段话。  在这次报告会上,周文彰提出,文化经济是人类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之后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