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专题促研读 学为今用重思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o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姗姗,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传统文化是蕴含着古人智慧、品格的结晶,是了解古代杰出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多元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这其中有关切社会治理的儒家,有关怀生命自然状态保持的道家,有关心人生痛苦解除的佛家……它们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中有篇目《〈老子〉五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笔者将以《〈老子〉五章》为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整合资源,构建体系:突出专题性
   朱自清曾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引导学生读经典,不仅在于对语文考试有帮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见识经典,了解其思想精髓,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因此,教学篇目并非割裂的单篇教学,而是要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对于篇目背景资源的把握,建构教学专题,帮助学生梳理体系,增加系统性。
   以《〈老子〉五章》为例,该篇目位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儒道互补”单元学习儒道文化经典,“经典原文”为《〈论语〉十则》《〈老子〉五章》,“相关读物”分别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和《庄子·外篇·胠箧》两书,反映了儒道的基本精神。“大视野”选的是梁漱溟的《论中国文化》。而在《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中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单元,依旧要学习儒家文化经典,经典原文为《〈大学〉节选》《〈中庸〉节选》,“大视野”为选自《院士谈做人·求知·问学》中的两篇文章《尊德行而道问学》《做人是根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这两个单元的整合,集中了解儒家文化经典中的“四书”“五经”,对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能有详细的理解,也能对道家的相关思想提纲挈领,得其精要。
   在专题篇目安排上,可以先进行儒家篇目的研读,以《〈论语〉十则》为主,《孟子·梁惠王上》《〈大学〉节选》《〈中庸〉节选》为辅;再进行道家篇目的研读,以《〈老子〉五章》为主,《庄子·外篇·胠箧》辅之。具体的整合框架可参见表一:
   根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学生的思维水平层次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五个层次结构[2]。而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认知在现阶段还停留在多点结构上,因此,通过深度学习专题化和主题化的设置,关联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认知和思维过渡形成重要的帮助。
   二、以点带面,重视延伸:突出研读性
   《老子》的原典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学生比较陌生。而且《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难解读的一部经典,仅流传版本就在三种以上。“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其文字之意蕴深刻,思想之博大精深,两千年来众说纷纭,无人能尽解其意。本文所選五章更是言简意丰。五章中阐述的思想如“以柔克刚”“绝圣弃智”“小国寡民”等极具思辨色彩,为学生对话老子、锤炼思辨能力提供了可能。因此,从文言教学的角度看,本课教学必须给予学生适当文言知识的积累;而从文化经典解读的角度来看,本课教学必须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锻炼和思想的收获。
   对于学生思维的锤炼要求,笔者通过对文本的重新排布给学生搭建出一个大体的框架,学生通过自我阅读填充其中的内容。在确立框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老子》五章中的第二章可作为这五章教学的中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将这一章定为教学中枢是因为这一章恰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是以”之前是强调事物以“相对”作为基础,即老子的“相对论”;而“是以”之后是建立在“相对”基础上的治国术。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串联起《老子》中其它部分的阅读,从而加深对于老子思想的理解。
   具体教学框架可参见表二:
   通过这样的整合,抓住《〈老子〉五章》中的一章,以点带面辐射开,给学生梳理一个以“相对”为抓手的框架,一方面更加有助于其领会老子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也可拓展延伸,为学生减少难度,也帮助其在既有框架内进行主题拓展阅读。
   三、学为今用,涵养思想:突出时代性
   《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一书中提到,“当学生学习一门新学科时,一开始他们是以量的方式获得分离的、互不相关的内容。但是,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质的变化发生了,所学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了,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3]新课标也强调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4]。 因此,通过诸子经典的研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具体到《〈老子〉五章》的教学设计中,因为“相对”的框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师可以创设活动,让学生缘情入境,设身处地,从中体悟并运用《老子》中所提倡的“相对”思维。如以下情境: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背诵唐诗,一个学生站起来背诵《长恨歌》和《琵琶行》,另外一个学生站起来背诵《咏鹅》,这时请问你怎么看待?通过学生的辩论,引导学生明白,根据《老子》的“相对”学说,差异是天然存在的,相对也是事实,但是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即人们会去评判这样“相对感”之后的“差异”。如上述情境中大家都会“捧”第一个学生而“讥”第二个学生。而老子所谓的“相对”并不是为了去评判,或者去有意“趋附”学习第一个学生的状态,因为“评判”和“趋附”都是“反自然”的状态。这其实是老子“相对”框架的更高层级——“相对”是自然状态,但是人们恰恰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问题。
   以此关联《〈老子〉五章》中的第19章,让学生自主研读、讨论、理解并体悟为何老子要“绝圣弃知”“绝仁弃义”?如果已经有了上一重“相对”框架的理解来打底,再联系现实中一些“仁义其名,侵略其实”的事件,就不难明白老子并非反对“仁”和“义”,而是反对过度提倡,因为提倡就会产生标签,就会产生“近伪”和“近妖”的状态。通过老子思想和社会时事、阅读体验的对接,完成“学为今用”,也呼应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个方面,能帮助学生创造性地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智慧。    四、以读导写,读写结合:突出实用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问题意识、任务意识,而且学以致用,便于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中阅读本身的话题都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在面对《〈老子〉五章》时,重要的是面对一种先贤智慧和思维方法,因此在学完《〈老子〉五章》后,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撰写评论: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为我们讲述了以下这则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的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在书写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本节课的所学所讲,所思所悟,回归到《〈老子〉五章》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相对”框架的几个层级上来,并试图运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评论现实问题。摘录几则学生评论:
   当众人都哭时,你可以不哭,因为你是人,故你有自己的感受。若是有人偏要你哭,便是剥夺了你生而为人而具有的权力,此之谓“绑架”。从古至今,从“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到今天“不转不是中国人”,道德绑架经久不衰而且花样翻新。还有诸如审美绑架、打片绑架等若干绑架。作为大众的一部分,即使你不能理解和你不同的人,但你能明白这是他们的权力吗?(g1711 刘明礼)
   学校带孩子参观苦难展览,老师引领孩子哭,展现了学校的教育需求——希望孩子在“集体痛哭”中表现对苦难的相怜能力,培养情感互通性。这当然是必要的——内心的柔软和健全的道德感是孩子走上冷漠的社会后应操持的品质。但是,当许多年纪尚小的孩子将这种哭理解为一种“共情效果”,而非“共情能力”时,充以假哭以表演时,“哭”就变了味道。对于三年级的孩子,“真哭者”拥有佼佼于这个年龄的情商,展露出比较成熟的“共情触角”,“不哭者”未必代表无动于衷的冷漠无感,只是未建立完整的恻隐和悲悯的情感触动——这毕竟需要更成熟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来唤醒。相较不哭的“真孩童”,假哭的人则更体现刻意的“煽情效果”——他们知道此时应有动容的表现,而去臆造一种和年龄不相称的“共情效果”,來掩盖内心的无感。由此再看所谓的共情,是一群人对一种事相似的感触,而非一种集体表演式的效果渲染。建立共情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情感的不断丰富。人不能失去共情能力,但要允许人的情感未由此产生共鸣。(g1704 刘天琪)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始终为国人提供精神支持。而高中生通过阅读,与思想、文学大师对话,就可以有一个精神上的高起点,通过理解古代文化经典作品的要义,可以涵养自我的思维品质,拓宽思考的视野,从而赋予自我生命丰富的颜色。在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里所学的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突出专题性重关联,突出研读性重比较,突出时代性重迁移,突出实用性重思考。让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更加适应新时代的文化需求。
  
   注释:
   [1]朱自清.经典常谈[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2.
   [2]吴有昌,高凌飚.SOLO分类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5,99.
   [3]约翰·B·彼格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01.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7.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约翰·B·彼格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其他文献
中国文学开篇之作《诗经》开启的“诗言志”道路,经历了陆机的“缘情”说,刘勰的“物以情观”“情者文之经”等说的流变,一直到明清的世情小说与戏曲,都没有脱离对于人的自然情志的格外关注。不同于西方将文学作品看作是人的知识形态的书写,中国自古强调文学是人的生命感情的言语表现[1]P14。在这种抒情传统之中,大唐因其文化繁荣的时代特征为诗歌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声音之道与政通”“文变染乎时序”皆说明了唐诗必
驳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其本质是明辨是非,揭露丑陋现象,批判错误观点;其核心是用反驳的方式说理。“学习反驳”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之一,近年来出现的任务型作文,也大都暗含驳论色彩,因此驳论文的写作应该受到重视。但由于教材中驳论文很少,近些年高考也没有直接考查驳论文,致使教师不重视驳论文的写作,学生写不好驳论文,甚至不会写驳论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作驳论文,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积极从字词意的生硬讲授、文本的概念化解读这样封闭的程式中抽身出来,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下,以开放的教学理念,设置真实学习情境,把学生带入其中同频共振,挖掘文本特有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指向语言建构和运用,开展有效的读写融合训练,一定程度上便能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用而乐学”,切实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为学生的文化底蕴奠定扎实的基础。   笔者拟就《游褒禅山记》
经过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德国接受美学等学派研究者的拓进,文学阅读观念终于走出“作者中心”的一元观念局限,“文本中心”“读者中心”阅读理论极大丰富了观察文学阅读的观念视角。在前后相继的历时关系外,诸种阅读理论还呈现为拼图般共时均衡关系。  教学围绕教材选文展开,教材选文又多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文本来源。教材选文的文样是多元的,基于创作意图、文体、风格等要素形成的选文素质差异巨大。文样差
一、教学设想  《哦,香雪》是鲁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人生五彩梦”的自读课文,由于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内蕴较丰,很难在课堂上实现高效阅读。因而,这篇文章遭到了诸多冷遇,或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或是以练代讲,用冰冷的练习肢解小说的丰富。然而,笔者在备课时,却发觉这篇小说在提高学生赏析小说能力方面,意义重大。  首先,小说可以挖掘的讲点丰富多样:单单是环境描写,就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景物描写和心
2017年6月26日夜,安徽省中语会杨桦老师发来信息说:“和平老师:晚上好!人教社八月中旬在洛阳有一新课程初中教学论坛,从全国三省中各推荐一位特级教师执教论坛公开课,我想推荐您在该论坛执教文言文,不知您的意愿如何?请告。”   后来,确定的信息是,我执教《答谢中书书》,人教社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八上两个文言文单元,都要求反复诵读,注重积累。教学时,将梳理文意、落实字词要求落到实处。如果以文言文第一课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的名篇,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教学者一直争论不已。本文从郁达夫的个性气质的角度来探究郁达夫融注于秋境中的情感,辨析他的“悲秋”和“颂秋”中的个性化立场和态度。   一、没有“悲秋”,何来“颂秋”   产生“悲”“颂”两种不同的理解有文本的原因和作者情感复杂性的原因。从文本的角度看,文中呈现出的情感变化的总体脉络是由淡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传统的语文课教法多以老师讲授为主,很多语文老师按照课堂预设的程式有条不紊地“讲”下去,因循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来处理课堂问题,这样的课堂便缺乏活力,很难做到“从学生出发”,依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语文学习的特点,去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了;也谈不上做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更无法实
在唐代,有诗人仅凭借流传下来的几首诗歌而闻名,如张若虚、王之涣,以及王湾。当然,诗人的作品在历史中传与不传,很多时候是和偶然性的幸与不幸联系在一起的,就如这些诗歌的主人在生前的命运那样,因为造化在弄人与弄物之时,大多时候是一视同仁的。但如果一首诗歌和一位诗人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彼此成为对方的符号,同时又一起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的完美符号和人类精神的不朽代言,事情就不再是简单的宿命论式的传与不传
为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补写的第二条是“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运用规律”,基本理念第三条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增加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一句,将“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的“主动意识”改成了“问题意识”。根据以上精神,我们语文教学中,用“四读”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