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概念,进一步探讨了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包含水泥水化热、外界温度变化、混凝土的运输,最后详细研究了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具体包含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控制以及后浇带施工等。以期通过研究有效改进现阶段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体量较大的混凝土,其几何体积一般在1m3以上,大体积混凝土往往会由于水泥水化热而产生内外部温差以及温度应力,进而引发裂缝,严重制约着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它具备着表面系数不高、内部温度提升速度快等特征,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离不开工作人员全方位的分析。依据美国混凝土学会(ACI)的规定,当大体积混凝土在各类因素的诱发下产生裂缝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遏制裂缝的发展,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二、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一)水泥水化热
大体积混凝土具备结构断面较厚、表面系数较低的特征,因此在施工时,水泥水化热易聚集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而难以散发,进而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热量越积越高,致使混凝土内外部温差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水泥水化热的释放量与水泥的种类及用量密切相关,同时,当混凝土存放时间越长时,水泥水化热也越大。
(二)外界温度变化
外界温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大体积混凝土内外部温差。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其浇筑温度受到外界气温的影响,当气温骤然下降时,混凝土内外部温差也会骤然增大,直接导致了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削弱。探究其原因,外界温度变化导致了混凝土产生内外部温差,进而引发了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因此可以得知,内外部温差越大、温度应力越大。由此可见,相关技术人员应妥善控制混凝土内外部温差并最大化缩减温度应力。
(三)结构自缩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后,混凝土结构会逐渐收缩、干燥,在此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变形,甚至出现裂缝。结构自缩是在混凝土水分蒸发时产生的,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水化作用下导致的失水性收缩,而养护不当是导致收缩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掺入大量的添加剂,如减水剂,也是导致收缩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具体来说,当长距离运输混凝土时,由于未按要求进行运输搬运会导致混凝土出现积淀现象,进而导致混凝土发生功能和性质的变化,同时由于运输时间过程也会导致混凝土的稀释,直接影响其强度。另外,运输过程中天气温度的变化也会导致混凝土发生性变。
三、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一)合理设计配合比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配合比应控制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以内,且经过适配。在施工前,需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工程和设计要求,并检查钢筋的原材检测报告与混凝土的配合适配报告。混凝土的适配过程中,需要在确保混凝土强度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以避免水化热现象的发生。材料配比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配比试验,选择最佳方案,并合理添加减水剂等添加剂,以此控制结构裂缝的产生,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各种预留孔洞、预埋件等进行检查,检查模板的位置与平直度,避免在浇筑过程中出现跑模现象。此外,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规模较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积水印象施工进程。另外,大体积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不小于45min,一般在2-4h,因此要确保混凝土从搅拌站到施工现场的运行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当混凝土抵达施工场地之后,要对混凝土进行取样测量,充分的考虑混凝土的坍落度,假如混凝土坍落度不能满足相关要求,可以采取添加减水剂的措施来让混凝土的配比满足要求。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扩大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散热面、方便后续的振捣操作,一般使用分层浇筑的方式,也可以依据项目现场情况,选用推移式的浇筑方式。在浇筑过程中,应注意施工缝的设置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浇筑的施工顺序满足相关的工艺标准,并将混凝土分层摊铺厚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內。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操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浇筑时间、浇筑效率等等。具体来说,在混凝土铺设时,应将其铺设厚度控制在600mm以内;在振捣时,应充分把握不同型号及种类振捣装置的性能特征,并依据浇筑要求选取合适的振捣装置;在管理方面,应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实施全面管理,严格控制各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同时应依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施工工艺以及浇筑设施,还应不断积累经验并学习新型施工技术,同时还应完善施工现场的考核以及评价体系。
(三)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实时进行混凝土温度的测量及记录,并以记录作为后续施工的理论依据。技术人员应结合温度的统计情况,对大体积混凝土采用适宜的养护措施,将其质量和强度最优化。在混凝土温度测量时,应妥善统计其各个分层温度的差值,并结合温度的性质以及数据的变化情况予以总结。此外,在温度的测量时可以采用电阻性温度计,该类温度计一方面可以使得技术人员高效定位测量点,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此外,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对于其温度控制也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应养护至少15d,并采用湿养的方式,以此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在允许范围内。
(四)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浇带施工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通常会由于环境变化、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针对上述问题,应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予以解决。后浇带施工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整体性、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优化施工工序、显著提高工程质量。在混凝土结构划分过程中,应妥善进行区段拆分,依据其长度和范围进行细化区分。此外,应将施工缝进行合理的组合施工,尽可能的缩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差,且在后续施工中,应通过后浇带的浇筑将大体积混凝土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并确保混凝土的抗拉伸性及结构韧性达标。通常情况下,后浇带施工大约在混凝土浇筑的40d后开始,在浇筑前应妥善凿毛处置后浇带接触面并保证接触面的清洁和湿润。值得注意的是,在操作时后浇带施工容易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在气温较低时实施后浇带的浇筑,以防混凝土“热胀冷缩”现场影响施工效果。
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建筑项目整体质量,同时还能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明确施工要点及关键技术,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对结构裂缝的出现做好积极的应对和预防工作,同时,加强对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的严格把控,做好质量监督和保温养护工作,有效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最大限度的保障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马传宝.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低碳世界,2017(6).
[2]刘庆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大体积混凝土是指体量较大的混凝土,其几何体积一般在1m3以上,大体积混凝土往往会由于水泥水化热而产生内外部温差以及温度应力,进而引发裂缝,严重制约着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它具备着表面系数不高、内部温度提升速度快等特征,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离不开工作人员全方位的分析。依据美国混凝土学会(ACI)的规定,当大体积混凝土在各类因素的诱发下产生裂缝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遏制裂缝的发展,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二、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一)水泥水化热
大体积混凝土具备结构断面较厚、表面系数较低的特征,因此在施工时,水泥水化热易聚集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而难以散发,进而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热量越积越高,致使混凝土内外部温差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水泥水化热的释放量与水泥的种类及用量密切相关,同时,当混凝土存放时间越长时,水泥水化热也越大。
(二)外界温度变化
外界温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大体积混凝土内外部温差。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其浇筑温度受到外界气温的影响,当气温骤然下降时,混凝土内外部温差也会骤然增大,直接导致了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削弱。探究其原因,外界温度变化导致了混凝土产生内外部温差,进而引发了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因此可以得知,内外部温差越大、温度应力越大。由此可见,相关技术人员应妥善控制混凝土内外部温差并最大化缩减温度应力。
(三)结构自缩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成后,混凝土结构会逐渐收缩、干燥,在此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变形,甚至出现裂缝。结构自缩是在混凝土水分蒸发时产生的,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水化作用下导致的失水性收缩,而养护不当是导致收缩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掺入大量的添加剂,如减水剂,也是导致收缩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混凝土的运输
混凝土的运输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具体来说,当长距离运输混凝土时,由于未按要求进行运输搬运会导致混凝土出现积淀现象,进而导致混凝土发生功能和性质的变化,同时由于运输时间过程也会导致混凝土的稀释,直接影响其强度。另外,运输过程中天气温度的变化也会导致混凝土发生性变。
三、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一)合理设计配合比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配合比应控制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以内,且经过适配。在施工前,需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工程和设计要求,并检查钢筋的原材检测报告与混凝土的配合适配报告。混凝土的适配过程中,需要在确保混凝土强度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以避免水化热现象的发生。材料配比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配比试验,选择最佳方案,并合理添加减水剂等添加剂,以此控制结构裂缝的产生,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各种预留孔洞、预埋件等进行检查,检查模板的位置与平直度,避免在浇筑过程中出现跑模现象。此外,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规模较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避免积水印象施工进程。另外,大体积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不小于45min,一般在2-4h,因此要确保混凝土从搅拌站到施工现场的运行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当混凝土抵达施工场地之后,要对混凝土进行取样测量,充分的考虑混凝土的坍落度,假如混凝土坍落度不能满足相关要求,可以采取添加减水剂的措施来让混凝土的配比满足要求。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扩大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散热面、方便后续的振捣操作,一般使用分层浇筑的方式,也可以依据项目现场情况,选用推移式的浇筑方式。在浇筑过程中,应注意施工缝的设置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浇筑的施工顺序满足相关的工艺标准,并将混凝土分层摊铺厚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內。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操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浇筑时间、浇筑效率等等。具体来说,在混凝土铺设时,应将其铺设厚度控制在600mm以内;在振捣时,应充分把握不同型号及种类振捣装置的性能特征,并依据浇筑要求选取合适的振捣装置;在管理方面,应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实施全面管理,严格控制各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同时应依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施工工艺以及浇筑设施,还应不断积累经验并学习新型施工技术,同时还应完善施工现场的考核以及评价体系。
(三)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实时进行混凝土温度的测量及记录,并以记录作为后续施工的理论依据。技术人员应结合温度的统计情况,对大体积混凝土采用适宜的养护措施,将其质量和强度最优化。在混凝土温度测量时,应妥善统计其各个分层温度的差值,并结合温度的性质以及数据的变化情况予以总结。此外,在温度的测量时可以采用电阻性温度计,该类温度计一方面可以使得技术人员高效定位测量点,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此外,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对于其温度控制也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应养护至少15d,并采用湿养的方式,以此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在允许范围内。
(四)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浇带施工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通常会由于环境变化、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针对上述问题,应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予以解决。后浇带施工技术一方面可以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整体性、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优化施工工序、显著提高工程质量。在混凝土结构划分过程中,应妥善进行区段拆分,依据其长度和范围进行细化区分。此外,应将施工缝进行合理的组合施工,尽可能的缩减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差,且在后续施工中,应通过后浇带的浇筑将大体积混凝土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并确保混凝土的抗拉伸性及结构韧性达标。通常情况下,后浇带施工大约在混凝土浇筑的40d后开始,在浇筑前应妥善凿毛处置后浇带接触面并保证接触面的清洁和湿润。值得注意的是,在操作时后浇带施工容易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在气温较低时实施后浇带的浇筑,以防混凝土“热胀冷缩”现场影响施工效果。
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建筑项目整体质量,同时还能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明确施工要点及关键技术,加强对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对结构裂缝的出现做好积极的应对和预防工作,同时,加强对施工流程和施工工艺的严格把控,做好质量监督和保温养护工作,有效防止温度裂缝的产生,最大限度的保障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马传宝.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低碳世界,2017(6).
[2]刘庆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