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非常流行的观点,都是用归纳法:把一个成功的案例提炼出几个要点,用容易让人记住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观点从单个看都是对的,就像盲人摸象,其实每个人说的都是象的一个部分,是非常准确的一个部分。但我们照着这些做,是画不出另一头象的。我试图回到历史中去,把一个案例从小到大的过程,用逻辑还原出来,挖掘出背后的道理,然后我们先学其道,再学其术,术以道先,才能学到真谛,为己所用,否则成了刻舟求剑,会误入歧途。
例如,猎豹移动的傅盛说,他先是遵循周鸿祎的单点极致观念,但做360产品时获得极大成功,而做可牛影像就不成功,从而认为单点极致的观点是错误的,比极致更重要的是“点”要选在大势上,找到雷军说的“台风”,并且按照“台风”理论做成了猎豹。
可是,傅盛始终没讲出怎么识别台风,我们不知道猎豹的成功是偶然撞上的,还是预先思考的。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要顺势而为,关键是怎么识别“势”呢?我们行业的台风在哪?
所以,如果不能把小米的“势”还原到理论上,再应用到本行业的实践,我们无法做成“台风口的猪”,“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只能是梦想。
因此,做好产品,只是条件,不是结果。产品思维,思考的重心在企业,而不是顾客。这很危险。1960年,莱维特就讲过“顾客需要的是孔,不是钻头”,告诫企业永远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
后来的颠覆创新理论提出者克里斯坦森,延伸了莱维特的概念,指出:产品不是顾客的目的,而是顾客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手段。这意思是说,企业首先要思考的不是产品,而是“顾客到底要完成什么事情”。
本末的关系是要先分清的。企业的根本是要顺应顾客生活方式去定义存在价值,产品只是这个过程的手段或一个部分而已。按照宝洁的理念就是“帮助消费者赢得生活”。
苹果或小米的成功,关键在此。雷军说的“台风”,就是顾客生活方式,此为势之本。苹果是在此基础之上,创造出台风的。小米在此之外,还借了苹果的势,此为势之末,即:领先者创造出势,但无法满足所有顾客,小米顺势而为,满足了未被满足的群体。
苹果是初创者,不仅要创造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影响顾客,小米则更省力一些。小米的内核是完全“类苹果”。这是小米相比“中华酷联 魅族”高明的地方。后者是做产品,直接模仿苹果手机,学苹果的形;小米是满足顾客生活方式,学苹果的魂。两者截然不同,小米后发先至,道理就在这里。
事实上,诺基亚打败摩托罗拉,却又被苹果打败;三星跟进诺基亚,还能跟进苹果,都与是否成功“借势”有关。
手机的产业化始于摩托罗拉,它也在很长时间内保持行业领袖地位。但摩托罗拉是技术和产品导向的,把手机定义成通讯产品。
诺基亚没有在技术上死磕摩托罗拉,而是借着摩托罗拉打下的“手机大势”,走了顺应时尚化的速度策略。诺基亚成功了。在技术跟进的同时,三星同样采取了“时尚大势”,成功上位——彼时,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主要在方便及核心功能上。方便表现为尺寸的小轻薄、按键或界面的友好、待机时间等,核心功能是信号强、质量稳定。竞争正是沿着这些要素展开的。
不过,后来居上的苹果抓住了一个更大的“势”:生活方式。智能手机的创造者不是苹果,而是黑莓。但黑莓卖的仍然是手机,与诺基亚不同的一款手机,所以黑莓成为细分市场的占有者,而没有改变行业格局。苹果就不同了。而在转变过程中,无论是摩托罗拉,还是诺基亚,都不如三星更聪明,更懂得“借势”的内涵——三星是顺应时势,并有长远战略思考的企业,非常值得学习。
孙子兵法所言“以正相合、出奇制胜”。三星在智能机的跟进,不是简单模仿苹果,而是把苹果视为竞争对手——老大的对手,总也差不了哪儿去吧?
简单叙述手机竞争史,就是想说明“势”的本质是顾客生活方式的大趋势,抓住这个趋势,就有机会打败之前行业领袖的优势。这是苹果打败诺基亚的“势”。势的次要因素是领先者创造出来的潮流,已经形成广泛消费者的偏好,但领先者来不及满足所有消费者。这是小米打败中华酷联的“势”,借自苹果。
其他行业亦然。所以,明“势”就有机会成为“台风口的猪”,至于大猪、小猪还是神猪,就看企业家的境界和思维了。
例如,猎豹移动的傅盛说,他先是遵循周鸿祎的单点极致观念,但做360产品时获得极大成功,而做可牛影像就不成功,从而认为单点极致的观点是错误的,比极致更重要的是“点”要选在大势上,找到雷军说的“台风”,并且按照“台风”理论做成了猎豹。
可是,傅盛始终没讲出怎么识别台风,我们不知道猎豹的成功是偶然撞上的,还是预先思考的。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要顺势而为,关键是怎么识别“势”呢?我们行业的台风在哪?
所以,如果不能把小米的“势”还原到理论上,再应用到本行业的实践,我们无法做成“台风口的猪”,“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只能是梦想。
因此,做好产品,只是条件,不是结果。产品思维,思考的重心在企业,而不是顾客。这很危险。1960年,莱维特就讲过“顾客需要的是孔,不是钻头”,告诫企业永远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
后来的颠覆创新理论提出者克里斯坦森,延伸了莱维特的概念,指出:产品不是顾客的目的,而是顾客用来完成某件事情的手段。这意思是说,企业首先要思考的不是产品,而是“顾客到底要完成什么事情”。
本末的关系是要先分清的。企业的根本是要顺应顾客生活方式去定义存在价值,产品只是这个过程的手段或一个部分而已。按照宝洁的理念就是“帮助消费者赢得生活”。
苹果或小米的成功,关键在此。雷军说的“台风”,就是顾客生活方式,此为势之本。苹果是在此基础之上,创造出台风的。小米在此之外,还借了苹果的势,此为势之末,即:领先者创造出势,但无法满足所有顾客,小米顺势而为,满足了未被满足的群体。
苹果是初创者,不仅要创造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影响顾客,小米则更省力一些。小米的内核是完全“类苹果”。这是小米相比“中华酷联 魅族”高明的地方。后者是做产品,直接模仿苹果手机,学苹果的形;小米是满足顾客生活方式,学苹果的魂。两者截然不同,小米后发先至,道理就在这里。
事实上,诺基亚打败摩托罗拉,却又被苹果打败;三星跟进诺基亚,还能跟进苹果,都与是否成功“借势”有关。
手机的产业化始于摩托罗拉,它也在很长时间内保持行业领袖地位。但摩托罗拉是技术和产品导向的,把手机定义成通讯产品。
诺基亚没有在技术上死磕摩托罗拉,而是借着摩托罗拉打下的“手机大势”,走了顺应时尚化的速度策略。诺基亚成功了。在技术跟进的同时,三星同样采取了“时尚大势”,成功上位——彼时,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主要在方便及核心功能上。方便表现为尺寸的小轻薄、按键或界面的友好、待机时间等,核心功能是信号强、质量稳定。竞争正是沿着这些要素展开的。
不过,后来居上的苹果抓住了一个更大的“势”:生活方式。智能手机的创造者不是苹果,而是黑莓。但黑莓卖的仍然是手机,与诺基亚不同的一款手机,所以黑莓成为细分市场的占有者,而没有改变行业格局。苹果就不同了。而在转变过程中,无论是摩托罗拉,还是诺基亚,都不如三星更聪明,更懂得“借势”的内涵——三星是顺应时势,并有长远战略思考的企业,非常值得学习。
孙子兵法所言“以正相合、出奇制胜”。三星在智能机的跟进,不是简单模仿苹果,而是把苹果视为竞争对手——老大的对手,总也差不了哪儿去吧?
简单叙述手机竞争史,就是想说明“势”的本质是顾客生活方式的大趋势,抓住这个趋势,就有机会打败之前行业领袖的优势。这是苹果打败诺基亚的“势”。势的次要因素是领先者创造出来的潮流,已经形成广泛消费者的偏好,但领先者来不及满足所有消费者。这是小米打败中华酷联的“势”,借自苹果。
其他行业亦然。所以,明“势”就有机会成为“台风口的猪”,至于大猪、小猪还是神猪,就看企业家的境界和思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