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被人们熟知并认可的智商、情商两个维度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才的心理品质,需要在智商、情商以外增加“行商”。用行商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或者说是执行力。
关键词:行商;创新;行为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12-2当下被人们熟知并认可的智商、情商两个维度不能全面地反映人的心理品质,人文素养由情商(EQ)来评价,科学素养由智商(IQ)来评价,技术素养没有合适的指标来评价,所以需要在智商、情商之外增加“行商”概念。而且,“知行合一”理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从墨子到王明阳,再到陶行知都有深刻的阐述,但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看待智商追求智力开发、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出现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甚至是低分低能的人群,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学生行为能力的培养已然刻不容缓。
一、行商的概念
2009年河北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创造学会大脑开发研究会主任吴祖仁先生鉴于对心理学自身的学科逻辑体系的理解,他提出了一个用来评价创新型人才的技术素养的心理学概念——行商。我们认为这个概念也适合评价基础教育中学生的技术素养。
类比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反映认知领域的心理品质,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反映情感领域的心理品质。行商(action quotient),用AQ表示,“反映人在行为领域的心理品质,反映行为习惯修养和技术素养,反映实现目标、完成计划任务的能力和把灵感、创意变成现实的创造力。简而言之,行商反映行为习惯、技术素养、实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行商的内涵
吴祖仁先生认为行商有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行商包括个人基本行为习惯修养和技术修养。基本行为习惯靠长期的培养训练,是一个可以测量的量,技术素养国际上已经有标准。第二,行商包括实现能力。所谓实现能力是个体的适应能力、驾驭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等的综合,可通过完成任务的速度、强度、效率和质量得到反映,它也是可测量的。第三,行商还包括创造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在面对环境、问题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超越常规、传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可通过创新策划、改革设计方案、技术革新等来评价。但是到目前没有测量标准。
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教育教学的经历认为,智商、情商都是内隐的,而行商是外显的,因为凡是我们直接能够观察到的“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支配的外部表现,行为完全是大脑控制下的外部现象。所以我们应当理清情智行商的内在联系(见下表),把提升学生的行商作为我们的培育目标,把他们的智商、情商都呈现在行为上;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行商,提高学生的实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别是让高行商的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三、行商的意义
1.行商的提出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把学、思、知、行四个字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等。教育还要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这是2009年温家宝总理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化纲要》中提到“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这说明我国当前教育的缺陷——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行商反映个体的行为习惯、技术素养、实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行商的提出符合我国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2.行商的提出符合建立完整的心理评价体系的需求
在医学上,脑成像的研究发现了前额叶的“执行功能”,即这个脑区受损的病人,会出现行为调节上的异常。所以,从脑科学上来说,行为不仅与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在可观察现象的层面上看都属于大脑支配下的心理活动现象范畴,而且行为密切联系着大脑功能系统的基本特性。为了全面地评价人的心理品质,在对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心理品质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也要对行为领域的心理品质给出相应的评价。所以,提出行商概念是建立完整的心理评价体系的需要。
3.行商的提出符合正确地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对于一些擅长理论学习的学生可用高智商来评价他们,但对于有些学生用脑的工作表现不一定好,但对于动手的工作能力特别强,他们取得的成功不一定亚于前者,那么对于这些人只用智商和情商就无法正确评价了。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除了具有很好的智商和情商外,他有着超凡的行商,具有百折不挠地坚持试验的实行力。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就经历了几千次的失败,是他的不怕失败和善于不断改进、创新的特殊品质让他最终取得成功。
一个人在面对机遇、计划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在行动上、在过程中,在技术和操作层面上的品质很难用智商和情商来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因此需要增加一个新的评价指标——行商。用行商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或者说是执行力。
四、行商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的重要性。为提升学生的行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实践。
1.探究式教学是提升学生行商的有效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接受式学习。这种模式既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行商我校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同伴教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因为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因此,我校探索实施了“同伴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探究式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环节:第一环:课前预习,即课前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独学,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阅读新知,摸索方法。第二环:课中探究,即根据独学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也就是群学(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组织进行班级内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形成定论。第三环:课后反思:即根据课前预习及课堂探究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过程。长此以往,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行商也就得到提高。
2.体验式课程是提升学生行商的得力手段
曾经有人说过:“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以往的教学,让学生“听好”、“记牢”得太多,而让学生“动手”、“感悟”得太少。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动手“做中学”,使学生由“头颈以上部位的学习”转向“全身心地浸入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达到学习意境上的“神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会学和乐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潜能。合理安排学生的体验式课程是提高学生的行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为此我校每周一、周五的下午都为学生开设了多个体验式课程,并且做到全员参与。比如车模车程。第1期学习任务,是利用模型库中的模型完成下载、切片、打印及拼装。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到3D机制造单位,学生不仅能在体验中感悟制造原理,又能接受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技术,同时还能体验到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到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第2期学习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车辆模型,并打印、拼装。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使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体验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是其它任何学习形式无法完成的。换句话说,这种学习方式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行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行商的最终目标
创新,是人类最美好的行为,是推动人类文明历史不断向前的最重要、最高尚的行为。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行商的重要体现。实验调查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行商教育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总之,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行商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正确地评价不同的学生,发现并鼓励学生踏踏实实学习,动手实践,感悟真谛。同时,了解了行商的内涵,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智、行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祖仁,吴江滨,张增常.行商概念的科学背景及其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
[2]国际化教育协会.黄军英译.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赵凯华.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J].大学物理,1995,14(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行商;创新;行为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12-2当下被人们熟知并认可的智商、情商两个维度不能全面地反映人的心理品质,人文素养由情商(EQ)来评价,科学素养由智商(IQ)来评价,技术素养没有合适的指标来评价,所以需要在智商、情商之外增加“行商”概念。而且,“知行合一”理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从墨子到王明阳,再到陶行知都有深刻的阐述,但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看待智商追求智力开发、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出现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甚至是低分低能的人群,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学生行为能力的培养已然刻不容缓。
一、行商的概念
2009年河北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创造学会大脑开发研究会主任吴祖仁先生鉴于对心理学自身的学科逻辑体系的理解,他提出了一个用来评价创新型人才的技术素养的心理学概念——行商。我们认为这个概念也适合评价基础教育中学生的技术素养。
类比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反映认知领域的心理品质,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反映情感领域的心理品质。行商(action quotient),用AQ表示,“反映人在行为领域的心理品质,反映行为习惯修养和技术素养,反映实现目标、完成计划任务的能力和把灵感、创意变成现实的创造力。简而言之,行商反映行为习惯、技术素养、实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行商的内涵
吴祖仁先生认为行商有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行商包括个人基本行为习惯修养和技术修养。基本行为习惯靠长期的培养训练,是一个可以测量的量,技术素养国际上已经有标准。第二,行商包括实现能力。所谓实现能力是个体的适应能力、驾驭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等的综合,可通过完成任务的速度、强度、效率和质量得到反映,它也是可测量的。第三,行商还包括创造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在面对环境、问题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超越常规、传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可通过创新策划、改革设计方案、技术革新等来评价。但是到目前没有测量标准。
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教育教学的经历认为,智商、情商都是内隐的,而行商是外显的,因为凡是我们直接能够观察到的“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支配的外部表现,行为完全是大脑控制下的外部现象。所以我们应当理清情智行商的内在联系(见下表),把提升学生的行商作为我们的培育目标,把他们的智商、情商都呈现在行为上;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行商,提高学生的实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特别是让高行商的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三、行商的意义
1.行商的提出符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把学、思、知、行四个字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等。教育还要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这是2009年温家宝总理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化纲要》中提到“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这说明我国当前教育的缺陷——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行商反映个体的行为习惯、技术素养、实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行商的提出符合我国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2.行商的提出符合建立完整的心理评价体系的需求
在医学上,脑成像的研究发现了前额叶的“执行功能”,即这个脑区受损的病人,会出现行为调节上的异常。所以,从脑科学上来说,行为不仅与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在可观察现象的层面上看都属于大脑支配下的心理活动现象范畴,而且行为密切联系着大脑功能系统的基本特性。为了全面地评价人的心理品质,在对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心理品质进行量化评价的同时,也要对行为领域的心理品质给出相应的评价。所以,提出行商概念是建立完整的心理评价体系的需要。
3.行商的提出符合正确地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对于一些擅长理论学习的学生可用高智商来评价他们,但对于有些学生用脑的工作表现不一定好,但对于动手的工作能力特别强,他们取得的成功不一定亚于前者,那么对于这些人只用智商和情商就无法正确评价了。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他除了具有很好的智商和情商外,他有着超凡的行商,具有百折不挠地坚持试验的实行力。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就经历了几千次的失败,是他的不怕失败和善于不断改进、创新的特殊品质让他最终取得成功。
一个人在面对机遇、计划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在行动上、在过程中,在技术和操作层面上的品质很难用智商和情商来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因此需要增加一个新的评价指标——行商。用行商可以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或者说是执行力。
四、行商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的重要性。为提升学生的行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校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实践。
1.探究式教学是提升学生行商的有效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接受式学习。这种模式既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行商我校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同伴教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因为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因此,我校探索实施了“同伴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探究式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环节:第一环:课前预习,即课前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独学,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阅读新知,摸索方法。第二环:课中探究,即根据独学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也就是群学(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组织进行班级内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形成定论。第三环:课后反思:即根据课前预习及课堂探究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过程。长此以往,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行商也就得到提高。
2.体验式课程是提升学生行商的得力手段
曾经有人说过:“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以往的教学,让学生“听好”、“记牢”得太多,而让学生“动手”、“感悟”得太少。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动手“做中学”,使学生由“头颈以上部位的学习”转向“全身心地浸入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达到学习意境上的“神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会学和乐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潜能。合理安排学生的体验式课程是提高学生的行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为此我校每周一、周五的下午都为学生开设了多个体验式课程,并且做到全员参与。比如车模车程。第1期学习任务,是利用模型库中的模型完成下载、切片、打印及拼装。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到3D机制造单位,学生不仅能在体验中感悟制造原理,又能接受老师傅手把手地教技术,同时还能体验到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到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第2期学习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车辆模型,并打印、拼装。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使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
体验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是其它任何学习形式无法完成的。换句话说,这种学习方式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行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行商的最终目标
创新,是人类最美好的行为,是推动人类文明历史不断向前的最重要、最高尚的行为。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行商的重要体现。实验调查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行商教育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总之,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行商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正确地评价不同的学生,发现并鼓励学生踏踏实实学习,动手实践,感悟真谛。同时,了解了行商的内涵,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智、行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祖仁,吴江滨,张增常.行商概念的科学背景及其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
[2]国际化教育协会.黄军英译.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赵凯华.物理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J].大学物理,1995,14(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