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hors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与翻译有许多共通之处,伽达默尔提出的“偏见”和“视阈融合”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两大概念,也是译者主体性的有利佐证,即译者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自身的视阈与原作者视阈达到融合。本文尝试以阐释学视角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以许渊冲唐诗英译为例,探讨不同历史维度下的译者与原作者的视阈融合过程。
  关键词:阐释学;视阈融合;译者主体性;唐诗英译
  作者简介:徐蓉(1992.8-),女,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方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引言:
  译者是原作与译作的中介,是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桥梁,译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译文产生重要影响,译者不仅要传达意思,还要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使自己和原作者达到视域融合。阐释学强调的正是译者的地位,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和表达,就是使原作者与读者达到互动的过程,因此,译者的地位的不可动摇。本文以许渊冲先生唐诗英译为例,分析作品背后原作者的視界以及译者自身主体性的发挥。
  一、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最初的动因是为了正确解释《圣经》中上帝的语言。其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系统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完成的。(伽达默尔,1990:2)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所有的翻译从本质上说都是阐释;所有的理解,包括对文本的理解,都是阐释;所以所有的理解都需要阐释学的介入。(杨平,2012:103)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角度出发,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阐释性的,理解文本的视阈融合是解释者(译者)在其中担任桥梁,使原作者与理解者(读者)达到一个的互动过程,因此,解释者(译者)的地位不可动摇。可是另一方面,由于原作者与解释者(译者)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在理解上难免存在偏颇。每一个解释者(译者)都从自身的阐释学视阈和先入之见来理解原作,由于对原作理解不同,译文存在的差异也就无可非议。那么基于阐释的翻译,应该是理解之后的表达。理解者(读者)与解释者(译者)的视域不该是封闭和孤立的,而应该是在历史空间中进行交流的场所。因此在翻译诗歌时,应尝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读者和译者的视域融合,构成一个译文与原文和谐统一的整体。
  二、译者主体性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对原作的复制,译者的地位一直被忽略,甚至还有说法,即译者既是原作的“仆人”又是读者的“仆人”,还有说法称译者是“叛逆者”,这些说法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确实要兼顾很多因素,除了考虑原作和读者,还有不可能忽视的时间和空间。事实上,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其主体性指的是译者译作中体现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许钧,2003:9)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贯穿于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理解、阐释到表达,译者都处于核心地位,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整个翻译活动。
  三、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许先生的翻译思想主要是“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他提倡的文学翻译的标准是“信达优”,他的“三美论:音美、意美、形美”,以及“三似论:形似、神似、意似”深受追捧。下面以两首唐诗其中诗句探讨其主体性的体现。
  1.《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许渊冲,2:58)
  正如许先生所说,他认为翻译唐诗的关键就是“意美”,为了达到意美的目的,他通过押韵的方式,如boundless和endless,保留了原作的意境美,又发挥英语的语言优势,准确的传达了原诗的意思,在这一点上,对原诗的阐释及表达无可非议。其次,是许先生提倡的三美之一的“音美”,许先生通过尾韵aabbccdd的方式实现了工整对仗的译文,其中他使用了大量的头韵和对仗,如“so swift, so steep,shower and shower, hour and hour”等,既能产生一种视觉和听觉美感,又充分发挥主体性,将中文的“萧萧下,滚滚来”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先生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登高》这首诗时,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象等,使自身与原作者的视域达到融合,使译文达到了“视之,悦目;听之,悦耳;读之,尚口;思之,入心”的效果。
  2.《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night,
  Is it hoarfrost upon the ground?(许渊冲,2014:37)
  上述《登高》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译作之一,译者、原作者以及读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视域融合。但《静夜思》同样是唐诗,但由于原作者与译者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在理解上难免存在偏颇。例如“床”字的争议。当时,与“卧床说”不同,认为这“床”不是指卧床,而是指“井栏”。其原因在于“床”既有井栏这一义项(如《韵会》:“井干也”),而李白其它诗中就有“床”是指井栏的。《静夜思》“床前”之床所指就是坐椅。“床”除了卧床、井栏(引伸的)之义,还有“坐具”之义(有多种坐具也名床)。(孙永岷,2013:45)学术界对于“床”字的理解,各执己见,《静夜思》的英文译本也层出不穷,但无论是哪种解释,都应该和英语单词“bed”无缘对等。许先生翻译的《静夜思》依然体现了他“三美”的思想,求美高于求真,属于更深意义上的忠实,也有许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质疑。如刘英凯教授所说,韵体译诗的六大弊端——超码翻译,添枝加叶;减码翻译,削足适履;破坏原诗的含蓄美;抑义就辞,更易原文;译文重复累赘;译文风格同原文背道而驰。(刘英凯,1982:59)那么,笔者认为,许先生将“床”翻译为“bed”就可以解释了。第一,由于唐代和现代人们所说的“床”的概念不一致,在发挥译者主体性时,译者没有将原文放入特定的时代来阐释,和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统一,因此理解出现偏颇。其次,不排除许先生为了押韵将“床”翻译为“bed”。由于历史环境不同,存在这种偏颇情有可原,但有时与原作者的视界却大相径庭。
  四、总结
  同样是唐代诗歌,《登高》的翻译,把“三美”理论运用的活灵活现,把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原作者与读者在不同的时空下对话。而《静夜思》的翻译,由于与原作者的初始视界不统一,领悟原作者本意时出现偏颇,因此译文尽管流畅自然,却少了视域融合。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历史的,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从文本理解的历史性出发,重新审视文本,将其放回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瑕疵“误读”情有可原。由于文本具有历史性,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文本的意义就会多元化,不同译者理解就会不同,从阐释学角度出发,从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到翻译后的作品被读者广泛接受,创造一个原作者和译者视域融合的场所很有必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译者主体性也是视阈融合的过程,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带入翻译过程,他们阐明的既不是原作的纯粹思想,也不是他们的个人意见,而是二者融合之后的共同意见。译者对原作的接受程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翻译文本。但总的来说,他们对原作翻译,正是他们对原著理解的缩影,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过程中,译者和文本各自具有各自的视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达到“视域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视界。
  参考文献:
  [1]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刘英凯.“形美”、“音美”杂议——与许渊冲教授商榷[J].外语学刊,1982(3):59-63.
  [3]孙永岷. 李白《静夜思》别解—“床前明月光”之“床”及诗人之坐卧[J].文史杂志. 2013(04):45.
  [4]许钧.“创造性叛逆”和译者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01):9.
  [5]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李白诗选:英汉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4.
  [6]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杨平. 哲学诠释学视阈下的《论语》翻译[J].中国外语.2012,5(03):101-106.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代中国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逃离时代大潮的裹挟,莫言用《生死疲劳》里的众多人物表现了中国农民在时代风云中的起伏命运,并把笔触直指人性的最深处,通过人性在变幻的时代下的不同展现,他们或可敬,或可笑,或可恨,却无一例外地透出沉重的苦难意味,在悲剧的一系列展现中,道出了人生的凄凉、脆弱以及难以把握的无奈。  关键词:《生死疲劳》;乡村中国;人性  作者简介:苏朋(1988
主人:赵老师,本名赵锡山,今年74岁,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一辈知识分子,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后来一直从事中学英语教研工作。他也是位记忆力超强、画功了得的艺术创作者,他用画作记录下了已经消逝的老北京城市风貌,人称“老北京活地图”。  “珠市当正阳门之冲,前后左右计二三里,皆殷商巨贾……凡金绮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京师之最盛华处也。”清代文人俞蛟曾在《春明丛谈》如
在大清朝进入尾声之时,中医依然在这个国家的救死扶伤事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人们也知道,这些挂着“悬壶济世”牌子的大夫有着种种不靠谱。  当“拟生脉散”四个字,被杜钟骏忐忑不安地写在药方笺上时,在场所有人的面色都阴沉了下来。每个医生都知道,当药方上出现“生脉散”这味药时,就相当于宣判了患者死刑。尽管组成这味药的几种药材——人参、麦冬和五味子都是常见药物,却只有在患者六脉散微将绝、命悬一线时才
摘 要:浩若烟海的世界文学名著给予读者一个全新、丰富的认识世界窗口,在这片富饶的知识领域中,巴尔扎克的代表性著作《欧也妮·葛朗台》无疑是一颗耀眼明珠。它通过对欧也妮与查理爱情悲剧的叙述,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丑陋特征,为历代读者传颂,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将以此文学名著为例,探讨其中人物所呈现的善与恶迥然对比的文学艺术效果。  关键词:《欧也妮·葛朗台》;小说人物解析;人性的善与恶  作者简介:
摘 要:《寒夜》是巴金后期创作的作品,相对于前期的作品,《寒夜》更能表现出巴金人到中年的沉稳、干练。其次,小说也表现出来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认知。《寒夜》诞生于国民党统治时期,表现出来被欺压的小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统治中无法立足,奄奄一息挣扎的情形。《寒夜》中的树生是巴金小说最后涉及到的女性人物形象,于是本文将提出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寒夜》;女性;悲剧原因  作者简介:赵航(1994.8-),四川
摘 要:在当下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生产分工和职业多样化,每个人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站在各自的立场,出现的西方式悲剧,因此社会道德问题日益严重。马克思把哲学的目光“转向”了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生存论为视角,对当下道德问题进行路径探析。德性的理性路径是把人看做一个理性的存在者,其获得主要靠理性对于感性偏好的克服而产生的;德性的精神路径则
摘 要:19世纪末以来,后现代思潮逐渐成为了思想界的主流。与此同时否定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有了复辟的倾向。为了纠正后现代思潮的发展方向,有人提出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建设性”这一理念就此成为后现代主义前进的新方向。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兴的一种后现代思潮,具有鲜明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特征,具备发展成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代表思想的潜力。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思
小时候我看过一本小说,忘了什么名字,大概就是讲一个传说,如果死掉的人,没有被发现死掉,自己也不会知道,还能被爱人看到,还会在人类的空间生活下去。其他情节我都忘了,只有这个传说我记得清清楚楚,甚至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是这个故事造成了我性格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一件会难过的事,我会自动屏蔽,假装没有发生过,它们是不被我拆开的快递,不被我点开的信息,不被见到的人,扔在某个角落里,我想着说不定哪天它自然就消失
摘 要:我们知道“材料决定工艺,工艺决定设计”的道理,所以我们从考察乒乓球的包装市场为开端,做简单的市场调研,了解这种物品的特性,为乒乓球量身定做包装。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这种球类制作的本身就是实惠的,所以相匹配的包装也是廉价的,大部分是缺少设计感的简易包装。  关键词:包装;材料;结构  作者简介:李昕馨(198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硕士,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80几岁的老汉已经登顶珠峰创造了世界纪录,“零基础”也可以在20 几小时内完成一次“One Touch”式的5000 米登顶,很多爱好者都登上勃朗峰——这几个故事并不是在鼓吹登山很简单。在一个个真实的攀登故事里,相信你会找到自己的答案……“为什么去登山?因为山在哪里……”这是再熟悉不过的一句台词,但说出此话的英国大咖马洛里在几十年前是怎样的心境却不是几句话可以解读,或者任何门外汉都可以听懂的。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