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昔日风貌
创建时期
新疆农业大学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
1950年,以当时司令员王震为首的军区党委初步决定部队自己创办一所高等农业院校,暂定名为八一农学院。院址设在乌鲁木齐老满城,同时停办原设于该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1952年4月7日,王震司令员来到第二步校,宣布了军区筹建八一农学院的命令。任命军区副参谋长杨捷负责筹备工作,确定在1952年8月1日建军节开学,同时任命军区第二步校政治部副主任宁必成负责第二步校停办后干部与学员的安置工作。
第二步校的老满城校址及校内一切财产,包括土地、房屋、少量图书及仪器设备等均由八一农学院接管。
发展时期
新疆农业科学院于1964年5月18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在原新疆农林牧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
新疆农林牧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5年。研究所成立时,在八一农学院老满城试验场建了一幢土平房,作试验研究室、图书室用。同时,从八一农学院调部分老师和毕业生充实科研队伍,研究室的正副主任多由八一农学院的老师兼任。
1964年5月18日,当时的新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决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与成立后与八一农学院合署公办,行政、党、团、思想政治工作统一由八一农学院领导。”
1964年11月19日自治区党委会议决定,新疆农科院的院级领导干部均由八一农学院的领导兼任,涂治任新疆农科院院长,盂梅生任新疆农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侯真副书记任新疆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张子厚副院长任新疆农科院副院长。 1965年12月31日,丁汝明同志调入八一农学院工作。丁汝明任新疆农科院党委副书记。
今日风采 前进中的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以培养边疆各民族农业专门人才为已任的大学,办学规模占新疆全部本科教育的近10%,在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学校现已发展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体系,设有农学、林学、水利与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等20个学院和1个体育教学部。学科门类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等7个学科。
学校有教职工1701人,专任教师880名。教师中有博士后经历者和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41.5%。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5.4%。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19000余人,本科生137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建校55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大学生,这些学生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骨干,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学校建有畜牧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自治区唯一的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作物遗传育种、林业经济管理、果树学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3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本科专业。有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土壤学等5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有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棉花工程研究中心,18个研究所(中心)和56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及20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校本部占地面积100多公顷,另有4600多公顷的实习林场、260多公顷的试验农场、178个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136万册,是自治区农业系统最大的图书信息中心。
自“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2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项目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各部委项目10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全校教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530篇,其中被SCI收录34篇、被EI收录14篇、被ISTP收录23篇。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及应用》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投产运行32座,签约拟建54项,并应用于上海、湖南挖泥船的水泥分离。获直接经济效益65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3.5亿元。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的示范田面积达100万亩,单产超过世界最高的以色列,创棉田面积、单产、总产、高等级优质棉收购调拨量等全国五个第一和1500万亩单产100公斤世界第一,创经济效益113.54亿元。近两年,在奇台县进行了粮食作物保护性耕作的节水、高效栽培综合配套措施项目示范推广,减少每亩机耕费20元;增产2〜8%,节水20%。棉蚜虫防治技术在新疆产生经济效益达7.76亿元。
学校先后与新疆大部分地(州)县(市)签定了“促进科技发展、联合办学的协议”,在各地开展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经济与经营管理、工程与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工作。与畜牧厅、水利厅等各厅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科技合作项目。学校每年派出或接受邀请到全疆各地传播科技之火的教师、科技人员达200余人次,研究生达300人次,每年组织大学生5000人次进行“三下乡”,举办各种农业培训班、讲座、现场会300多次,培训人数达8万余人次,辐射达百万之众,分发各类科普及宣传材料10万余套份,制做了大量的录像、幻灯等声像科普材料。学校坚持连续8年,组织26000名学生参加支农拾棉花劳动,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与马兰基地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支援部队后勤建设,建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在呼图壁和焉耆建立了两个动物医院。临床兽医教师在研究中坚持临床诊治,诊治的各种动物18.2万次病例中,治愈率达93%。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先后聘请近300多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科研合作,先后派出50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赴国外学习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以“明德笃志,励学竞业”为校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探索以扎实的基本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基本素质为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改造和建设,加强基础课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及全国英语竞赛,均获较好成绩。
学校连续15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998年荣获全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2001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荣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003荣获自治区“防非”先进党委;2004年荣获自治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5年通过了自治区文明单位的复查验收;2006年5月,学校被命名为首批自治区绿色大学,并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面向未来,学校将立足新疆,面向“三农”,服务社会,建设以农业学科为优势,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学科领域,以应用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要办学层次,农、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西北一流、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主动适应和积极推进国家,特别是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建时期
新疆农业大学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
1950年,以当时司令员王震为首的军区党委初步决定部队自己创办一所高等农业院校,暂定名为八一农学院。院址设在乌鲁木齐老满城,同时停办原设于该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1952年4月7日,王震司令员来到第二步校,宣布了军区筹建八一农学院的命令。任命军区副参谋长杨捷负责筹备工作,确定在1952年8月1日建军节开学,同时任命军区第二步校政治部副主任宁必成负责第二步校停办后干部与学员的安置工作。
第二步校的老满城校址及校内一切财产,包括土地、房屋、少量图书及仪器设备等均由八一农学院接管。
发展时期
新疆农业科学院于1964年5月18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在原新疆农林牧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
新疆农林牧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5年。研究所成立时,在八一农学院老满城试验场建了一幢土平房,作试验研究室、图书室用。同时,从八一农学院调部分老师和毕业生充实科研队伍,研究室的正副主任多由八一农学院的老师兼任。
1964年5月18日,当时的新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决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与成立后与八一农学院合署公办,行政、党、团、思想政治工作统一由八一农学院领导。”
1964年11月19日自治区党委会议决定,新疆农科院的院级领导干部均由八一农学院的领导兼任,涂治任新疆农科院院长,盂梅生任新疆农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侯真副书记任新疆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张子厚副院长任新疆农科院副院长。 1965年12月31日,丁汝明同志调入八一农学院工作。丁汝明任新疆农科院党委副书记。
今日风采 前进中的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是以培养边疆各民族农业专门人才为已任的大学,办学规模占新疆全部本科教育的近10%,在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学校现已发展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体系,设有农学、林学、水利与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等20个学院和1个体育教学部。学科门类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等7个学科。
学校有教职工1701人,专任教师880名。教师中有博士后经历者和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41.5%。具有高级职称的占45.4%。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19000余人,本科生137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建校55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大学生,这些学生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骨干,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学校建有畜牧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自治区唯一的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作物遗传育种、林业经济管理、果树学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3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本科专业。有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土壤学等5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实验室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有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棉花工程研究中心,18个研究所(中心)和56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及20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校本部占地面积100多公顷,另有4600多公顷的实习林场、260多公顷的试验农场、178个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图书馆藏书136万册,是自治区农业系统最大的图书信息中心。
自“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2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项目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各部委项目10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全校教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530篇,其中被SCI收录34篇、被EI收录14篇、被ISTP收录23篇。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及应用》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投产运行32座,签约拟建54项,并应用于上海、湖南挖泥船的水泥分离。获直接经济效益65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3.5亿元。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的示范田面积达100万亩,单产超过世界最高的以色列,创棉田面积、单产、总产、高等级优质棉收购调拨量等全国五个第一和1500万亩单产100公斤世界第一,创经济效益113.54亿元。近两年,在奇台县进行了粮食作物保护性耕作的节水、高效栽培综合配套措施项目示范推广,减少每亩机耕费20元;增产2〜8%,节水20%。棉蚜虫防治技术在新疆产生经济效益达7.76亿元。
学校先后与新疆大部分地(州)县(市)签定了“促进科技发展、联合办学的协议”,在各地开展了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经济与经营管理、工程与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工作。与畜牧厅、水利厅等各厅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科技合作项目。学校每年派出或接受邀请到全疆各地传播科技之火的教师、科技人员达200余人次,研究生达300人次,每年组织大学生5000人次进行“三下乡”,举办各种农业培训班、讲座、现场会300多次,培训人数达8万余人次,辐射达百万之众,分发各类科普及宣传材料10万余套份,制做了大量的录像、幻灯等声像科普材料。学校坚持连续8年,组织26000名学生参加支农拾棉花劳动,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与马兰基地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支援部队后勤建设,建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在呼图壁和焉耆建立了两个动物医院。临床兽医教师在研究中坚持临床诊治,诊治的各种动物18.2万次病例中,治愈率达93%。
学校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先后聘请近300多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和进行科研合作,先后派出500余名教师和研究生赴国外学习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以“明德笃志,励学竞业”为校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探索以扎实的基本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基本素质为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改造和建设,加强基础课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及全国英语竞赛,均获较好成绩。
学校连续15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998年荣获全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2001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荣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003荣获自治区“防非”先进党委;2004年荣获自治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2005年通过了自治区文明单位的复查验收;2006年5月,学校被命名为首批自治区绿色大学,并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面向未来,学校将立足新疆,面向“三农”,服务社会,建设以农业学科为优势,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学科领域,以应用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要办学层次,农、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西北一流、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主动适应和积极推进国家,特别是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