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国家实现全面脱贫背景下,把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运用到高校资助育人实践中,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在“‘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巩固好扶贫成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思想指引下,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的实践要义,指导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意义深远。
[关 键 词] 精准脱贫;高校;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30-02
一、在國家全面脱贫背景下,高校实施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资助育人,是国家扶贫战略赋予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国家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学生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这为高校资助育人提供了政策保障。高校发挥自身作用,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有机结合,建立国家、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资助工作体系,形成了帮扶—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由资助育人向“立德树人”的新跨越。
(二)实施资助育人,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教育公平的新要求
资助育人对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已经被社会所证实,也被人民群众所公认。作为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好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公平。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不仅面临经济困难,还因国家教育基础不均衡,造成了知识“欠账”。这些经济和知识“双困难”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困惑、自卑、焦虑、封闭等心理。如果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不仅会面临辍学,造成新的贫困群体,还会因此诱发事故和案件,甚至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给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埋下祸根,还会干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只有构建科学、系统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教育公平政策落地落实。
(三)实施资助育人,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新内容
随着世界格局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力加剧,运用新举措,应对新变化是深化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要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就要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就要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有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这艘超级巨轮定航把舵,还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去完成。高校作为人才高地、科技圣地、文化聚集地,只有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者,才能践行党对高校的政治要求,才能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
(四)实施资助育人,是确保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路径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是他们的渴望。党和政府把改变经济贫穷落后地区面貌,作为党执政的第一要务。这样资助力度、广度、覆盖度,是任何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的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资助育人不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新希望,而且给中华民族振兴增添新活力!
二、国家全面脱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应树立的工作理念
(一)坚持把精准资助作为育人内容
精准资助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实践及运用。把“立德树人”思想贯穿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是对育人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资助理念与育人理念不同步,资助工作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让每一名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是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面对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的大好形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与时俱进、超前谋划、精心施工。用“精准”指导资助工作全过程,用“精准”检验资助育人新成果。
(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要求
学生资助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高校的延伸和深化。构建以人本为主线,以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就要坚持经济资助与人本教育相结合、物质抚慰与精神疏导相结合、勤工助学与自强自立相结合、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能力提升相结合、育人环境与成长环境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本育人网络。把资助工作做成让学生充满人文情怀、充满关爱感恩的暖心育恩工程。
(三)坚持把法治思维作为育人保障
首先要转变学生资助传统模式,建立以法律责任为导向的资助育人新机制,用法治对育人工作进行保障。其次要提升资助人员法治素养。承担与资助工作相关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法律,服从法律权威,格守法律底线,规范权力运行,运用法治理念解决资助中的问题。再次要重塑公平、公正、效率。通过多种方式保障学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要探索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的对策,确保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最后要鼎力精诚合作,确保资助工作可持续。针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与学生资助育人相契合的对策建议,以法治形式保证学生资助工作有序实施。
(四)坚持把教育为本作为育人理念
学生资助育人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把大爱教育融入教育工作全过程。要发挥校园文化资助育人的主体功能。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自信,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事业成就人生。引导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学会团结、共处、忍让、进步,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融入社会。负责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要把关心、关爱、关注受助学生作为职业道德,尊重他们内心的感受和隐私,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营造平等、和谐的资助氛围,让受助学生从内心激发诚信、感恩意识。 (五)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育人手段
学生资助工作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学生对成长成才的新希望,把信息科学技术与演绎推理方法进行融合,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手段,把申请资助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梳理、汇总,形成数据模块,使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向科学化、人本化的方向发展。
三、国家全面脱贫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与资助育人的路径
(一)加强政治引领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有效抓手。一要以政治育人引领资助育人。通过多种形式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向上人性和高尚人品,培养他们用知识、智慧和能力服务国家、民族和人民。二以“立德树人”引导资助育人。把“立德树人”渗透到育人工作中,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深耕细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三是以资助育人促进“立德树人”。在工作思路上要从保障型资助育人向发展型资助育人进行转变;在方法上要从给钱给物的粗放型育人向个体需求的精准型转变。在总结奖、贷、助、减、补及绿色通道传统资助体系的基础上,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成长成人作为资助育人的切入点,用爱心、信心、诚心为他们搭建自强、自律、自信平台,打通资助与育人双向通道,形成资助与育人良性循环。
(二)筑牢育人根基
资助育人不仅是满足学生生活需求,还要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资助大学生的问题,必须教育与资助相融合,资助以教育为导向,育人以资助为手段。”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怎样做好筑牢育人基础提出了思路。一要打通认识的壁垒。育人是目的,资助是手段。把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共同责任。二要完善工作法规。要针对全国脱贫后给资助学生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指导高校和地方政府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措施,使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三要建好工作队伍。好的政策法规,好的工作方案必须靠人去落实,不落实就是一张白纸。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高校,要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严谨、工作务实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四要完善工作措施。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要主动适应新变化,在落实好国家资助新政策的基础上,整合资助资源,运用科技手段精选资助对象,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创新工作方法
资助工作事关党心、民心,体现公平、公正,是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标志。一是观念转变要快捷。要从管理粗放、判断主观、情况模糊、数据遗漏、效率不高等问题转变到精准资助、一人一策和自助餐式资助效能上来。二是数据采集要精准。学生资助工作基本依据,是基础信息采集要准确。要把科技理念運用到学生资助工作中。三是资助评估要科学。国家或教育部门要依据资助工作的内容、目的、要求,制订出学生资助工作效果评估细则,督促高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四)提高资助效益
学生资助效益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资助效益要体现在“程序优化”和“效果双赢”上。一是资助工作要科学谋划。学生资助工作要想取得最佳效益,就要重视对资助工作全过程科学规划,把政策理解透彻,把程序梳理清楚,把软规定落实,让硬任务落地。二是资助教育要与时俱进。对资助学生进行教育是提高资助工作效益不可缺少的环节。要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校、爱同学的“四热爱”教育。在校园营造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自信、自尊意识,从内心激发大爱情怀。让学生在感恩中做人,在诚信中做事。三是资助过程要依法实施。要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自觉把学生资助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让学法、守法成为学生必修课和一生恪守的底线。四是资助目的要为民务实。资助工作本质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党委、学生资助工作部门和辅导员要明白,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没有学生人才培养就成为空谈。把资助工作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自觉做到情系学生,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Z].学习出版社,2016.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精准脱贫;高校;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30-02
一、在國家全面脱贫背景下,高校实施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实施资助育人,是国家扶贫战略赋予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国家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学生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这为高校资助育人提供了政策保障。高校发挥自身作用,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有机结合,建立国家、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资助工作体系,形成了帮扶—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由资助育人向“立德树人”的新跨越。
(二)实施资助育人,是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教育公平的新要求
资助育人对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已经被社会所证实,也被人民群众所公认。作为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好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公平。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不仅面临经济困难,还因国家教育基础不均衡,造成了知识“欠账”。这些经济和知识“双困难”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困惑、自卑、焦虑、封闭等心理。如果不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不仅会面临辍学,造成新的贫困群体,还会因此诱发事故和案件,甚至会影响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给校园安全和社会稳定埋下祸根,还会干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只有构建科学、系统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教育公平政策落地落实。
(三)实施资助育人,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新内容
随着世界格局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力加剧,运用新举措,应对新变化是深化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要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就要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就要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有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这艘超级巨轮定航把舵,还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去完成。高校作为人才高地、科技圣地、文化聚集地,只有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者,才能践行党对高校的政治要求,才能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
(四)实施资助育人,是确保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新路径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是他们的渴望。党和政府把改变经济贫穷落后地区面貌,作为党执政的第一要务。这样资助力度、广度、覆盖度,是任何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的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资助育人不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新希望,而且给中华民族振兴增添新活力!
二、国家全面脱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应树立的工作理念
(一)坚持把精准资助作为育人内容
精准资助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实践及运用。把“立德树人”思想贯穿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是对育人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资助理念与育人理念不同步,资助工作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不让每一名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失学是党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面对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的大好形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与时俱进、超前谋划、精心施工。用“精准”指导资助工作全过程,用“精准”检验资助育人新成果。
(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要求
学生资助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高校的延伸和深化。构建以人本为主线,以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就要坚持经济资助与人本教育相结合、物质抚慰与精神疏导相结合、勤工助学与自强自立相结合、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与能力提升相结合、育人环境与成长环境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本育人网络。把资助工作做成让学生充满人文情怀、充满关爱感恩的暖心育恩工程。
(三)坚持把法治思维作为育人保障
首先要转变学生资助传统模式,建立以法律责任为导向的资助育人新机制,用法治对育人工作进行保障。其次要提升资助人员法治素养。承担与资助工作相关的人员要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法律,服从法律权威,格守法律底线,规范权力运行,运用法治理念解决资助中的问题。再次要重塑公平、公正、效率。通过多种方式保障学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要探索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的对策,确保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大化。最后要鼎力精诚合作,确保资助工作可持续。针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研,提出与学生资助育人相契合的对策建议,以法治形式保证学生资助工作有序实施。
(四)坚持把教育为本作为育人理念
学生资助育人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把大爱教育融入教育工作全过程。要发挥校园文化资助育人的主体功能。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自信,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事业成就人生。引导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学会团结、共处、忍让、进步,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融入社会。负责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要把关心、关爱、关注受助学生作为职业道德,尊重他们内心的感受和隐私,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营造平等、和谐的资助氛围,让受助学生从内心激发诚信、感恩意识。 (五)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育人手段
学生资助工作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学生对成长成才的新希望,把信息科学技术与演绎推理方法进行融合,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手段,把申请资助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梳理、汇总,形成数据模块,使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向科学化、人本化的方向发展。
三、国家全面脱贫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与资助育人的路径
(一)加强政治引领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促进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有效抓手。一要以政治育人引领资助育人。通过多种形式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向上人性和高尚人品,培养他们用知识、智慧和能力服务国家、民族和人民。二以“立德树人”引导资助育人。把“立德树人”渗透到育人工作中,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深耕细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三是以资助育人促进“立德树人”。在工作思路上要从保障型资助育人向发展型资助育人进行转变;在方法上要从给钱给物的粗放型育人向个体需求的精准型转变。在总结奖、贷、助、减、补及绿色通道传统资助体系的基础上,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关爱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学生成长成人作为资助育人的切入点,用爱心、信心、诚心为他们搭建自强、自律、自信平台,打通资助与育人双向通道,形成资助与育人良性循环。
(二)筑牢育人根基
资助育人不仅是满足学生生活需求,还要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资助大学生的问题,必须教育与资助相融合,资助以教育为导向,育人以资助为手段。”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怎样做好筑牢育人基础提出了思路。一要打通认识的壁垒。育人是目的,资助是手段。把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共同责任。二要完善工作法规。要针对全国脱贫后给资助学生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指导高校和地方政府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措施,使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三要建好工作队伍。好的政策法规,好的工作方案必须靠人去落实,不落实就是一张白纸。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高校,要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严谨、工作务实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四要完善工作措施。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要主动适应新变化,在落实好国家资助新政策的基础上,整合资助资源,运用科技手段精选资助对象,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创新工作方法
资助工作事关党心、民心,体现公平、公正,是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标志。一是观念转变要快捷。要从管理粗放、判断主观、情况模糊、数据遗漏、效率不高等问题转变到精准资助、一人一策和自助餐式资助效能上来。二是数据采集要精准。学生资助工作基本依据,是基础信息采集要准确。要把科技理念運用到学生资助工作中。三是资助评估要科学。国家或教育部门要依据资助工作的内容、目的、要求,制订出学生资助工作效果评估细则,督促高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四)提高资助效益
学生资助效益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资助效益要体现在“程序优化”和“效果双赢”上。一是资助工作要科学谋划。学生资助工作要想取得最佳效益,就要重视对资助工作全过程科学规划,把政策理解透彻,把程序梳理清楚,把软规定落实,让硬任务落地。二是资助教育要与时俱进。对资助学生进行教育是提高资助工作效益不可缺少的环节。要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校、爱同学的“四热爱”教育。在校园营造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自信、自尊意识,从内心激发大爱情怀。让学生在感恩中做人,在诚信中做事。三是资助过程要依法实施。要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自觉把学生资助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让学法、守法成为学生必修课和一生恪守的底线。四是资助目的要为民务实。资助工作本质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党委、学生资助工作部门和辅导员要明白,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没有学生人才培养就成为空谈。把资助工作作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自觉做到情系学生,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Z].学习出版社,201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