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老区工作上,五华县始终把加强老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相结合,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不断加大扶持老区工作力度,有效地促进了老区建设的蓬勃发展。”采访中,县扶贫局负责人李国根向记者介绍说。
五华县是广东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广东省隶属于原中央苏区的县份之一,县辖16个镇全部是老区镇,411个行政村中有老区行政村265个,老区自然村1753个,老区人口88.16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58%。
为加快老区建设步伐,改变老区落后面貌,近年来,五华历届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不懈努力。一是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老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措施,把扶贫开发与实施《意见》、解决老区村“一保五难”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部署、有检查,促进了老区建设的有效开展;县党政领导还经常深入老区调研,召开汇报分析会,研究制订有力的发展措施,现场解决老区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力地加快老区村、户脱贫奔康步伐。二是根据中央、省、市对老区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突重点、破难点、凸亮点,不断推进老区建设向纵深发展。该县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生产生活条件薄弱的山区,把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作为老区扶贫和贯彻落实《意见》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实施区域发展、产业发展、智力扶持工程,不断增加老区村、户的经济收入。三是协调民政、住建、扶贫、水务、交通运输、卫生、教育、农业、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着力解决老区“五难”问题,努力改善老区贫困村、户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增强老区村、户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四是强化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和广州市番禺区对口帮扶的支持,加大老区建设力度。
据介绍,2008年以来,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资金7.96亿元,其中,老区帮扶资金达6.2亿元,落实发展老区村集体经济项目66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4个,打造了30个幸福和谐新农村、10个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20个民生保障全覆盖村、10个产业致富示范村等四大典型;通过扶贫开发“双到”帮扶的82个老区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老区贫困户100%实现了稳定脱贫。“扶贫资金的投入,帮助老区解决了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老区的建设和发展。老区水寨镇大沙村,就是巧借省财政厅帮扶的契机,实施定点靶向疗法,实现了村‘六有’、贫困户‘八个确保’的目标。”谈起扶贫开发“双到”给老区带来的变化,李国根感触颇深。
三年来,通过全面实施产业帮扶、安居帮扶等十大帮扶措施,五华老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一是特色工业强劲发展。以制酒、制药、五金电器、汽车配件和工艺品加工五大特色工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日益壮大;二是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优质稻、烤烟、油茶、南药等特色农业基地相继建成,并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三是特色休闲旅游业迅速发展,“山、水、泥”特色休闲旅游基地规模初显,逐步形成红色、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四是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引进了一大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并集中力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万亩工业区。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该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老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争取一批事关全局、事关民生的项目落户五华。全力完善交通网络。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道路设施建设,2009年镇通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底化;改善水利设施,近年来投入10.3亿元,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建成45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14.4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老区中心镇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部分老区镇的总体规划编修、老区村庄整治扎实开展;高标准改造县城主要街道、琴江公园、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和蒲丽顶省级森林公园相继建成使用;以“五改五有五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明显提升,有3个老区镇和146个老区村建成市级生态镇、村。
文教事业持续繁荣。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扎实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不断优化配置;积极开展文化先进镇创建活动。7个老区镇建成市级文化先进镇,建成147家农家书屋和7家农家书屋示范点;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日益丰富。
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了对“两不具备”老区村的搬迁安置工作和危房改造进度;老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老区群众收入有所提高;老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老区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2万多户7万多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10.5万个困难家庭子女得到生活补助,32.18万老区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9%,老区60岁以上老人实现应保尽保。
近年来五华老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目前老区仍存在的不少问题令李国根十分担忧。一是老区贫困面仍然很大;二是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较差;三是老区贫困户的自主脱贫能力仍然很低;四是对老区扶持较少。由于县财政困难,边远分散的老区村搬迁、危房改造等配套资金较难落实,建设资金缺口大。“我们希望省委、省政府出台更实更细的帮扶老区政策,在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人才的培养方面给予老区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并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切实解决老区群众‘一保五难’问题,以加快老区贫困村、户脱贫奔康步伐。特别是希望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帮扶老区政策时减免扶贫开发重点县县级配套资金,并在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上给予倾斜照顾。”李国根说。
谈到今后扶贫工作的打算时,李国根介绍说,该县围绕“两新两特两重点”的战略部署,以“一二五”工作思路为抓手推进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该县有103个重点帮扶村、贫困户12741户、贫困人口62331人。目前,各级帮扶单位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和帮扶项目规划,计划投入帮扶资金4.2亿元,开展农田水利、安全饮水、村道路设施建设、“两房”改造等566个帮扶项目。 “我们就是要以改善老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己任,以十大帮扶措施为抓手,更有效地推进民生工程和责任工程的落实,打造扶贫‘双到’新亮点,用扶贫‘双到’推动老区更好地发展。”李国根信心满满地说。
链 接
大沙村
大沙村位于五华县东北部,距离水寨镇13公里。大沙村属革命老区村,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196户,884人,其中贫困户78户,386人。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760元。
自省委、省政府实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部署以来,帮扶单位省财政厅始终把扶贫“双到”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围绕实现“六有”和“八个确保”的目标任务,举全厅之力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各项工作。三年来,省财政厅多渠道筹集帮扶资金1016万元,全部投入大沙村建设。2011年11月30日,时任省委副书记朱明国来到大沙村,看到大沙村的变化后,鼓励当地干部要利用好政策,要把老区建设和扶贫“双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早日走上致富之路。
通过三年来的大力帮扶,至2012年底,该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7933元,比帮扶前分别增长了28倍和3.5倍,实现100%稳定脱贫。建立了贫困户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渠道,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村风文明和谐,村民生活幸福,面貌焕然一新。帮扶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村民的普遍赞誉。
昔日贫穷的革命老区村,如今焕发出新农村的活力。
罗湖村
罗湖村是水寨镇革命老区村,又是省定贫困村,有7个村民小组,355户,1775人,其中贫困户有66户279人。
2009年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和挂扶单位不断加大帮扶资金的投入,全村累计投入老区建设资金1100万元,其中梅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入资金386万元,大力实施产业帮扶,全力改善民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种植龙眼1600亩,荔枝1800亩,黄花梨2000亩,油茶1002亩;发展养猪年出栏6000头,养鸡年出栏10万只,年总产值1060万元。出资6万元入股仙人草种植项目,可增加村集体经济1万元;
二是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兴办农田水利设施,为全村648亩农田修筑4.5公里三面光引水灌溉渠;对老区村道进行标准化水泥硬底化全面改造;累计投入资金60万元,全面完成改造罗湖村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投入资金150万元,改造低收入住房困难户50户,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人群户户有新居。
三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多年来坚持每年为农民举办5场200人次农科知识培训班,提高劳动者种养技能。发展和壮大农村种养专业大户38户,输送外出务工人员350人。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帮助50名贫困学生解决上学难,帮助515个符合条件的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全村人民全部参加了“新农合”。
四是全力改善宜居环境,建设美化、洁净家园。投资40万元,新建文化公园和风雨亭。投入4万元新建垃圾收集点4个,全村设置公共卫生屋4个。投入5万元帮助70户农户改造厕所;投资2万元新建2间公厕,解决了农村清洁卫生问题。
五华县是广东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广东省隶属于原中央苏区的县份之一,县辖16个镇全部是老区镇,411个行政村中有老区行政村265个,老区自然村1753个,老区人口88.16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58%。
为加快老区建设步伐,改变老区落后面貌,近年来,五华历届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不懈努力。一是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老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措施,把扶贫开发与实施《意见》、解决老区村“一保五难”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有部署、有检查,促进了老区建设的有效开展;县党政领导还经常深入老区调研,召开汇报分析会,研究制订有力的发展措施,现场解决老区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力地加快老区村、户脱贫奔康步伐。二是根据中央、省、市对老区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突重点、破难点、凸亮点,不断推进老区建设向纵深发展。该县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生产生活条件薄弱的山区,把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作为老区扶贫和贯彻落实《意见》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实施区域发展、产业发展、智力扶持工程,不断增加老区村、户的经济收入。三是协调民政、住建、扶贫、水务、交通运输、卫生、教育、农业、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着力解决老区“五难”问题,努力改善老区贫困村、户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增强老区村、户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四是强化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和广州市番禺区对口帮扶的支持,加大老区建设力度。
据介绍,2008年以来,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资金7.96亿元,其中,老区帮扶资金达6.2亿元,落实发展老区村集体经济项目662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4个,打造了30个幸福和谐新农村、10个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20个民生保障全覆盖村、10个产业致富示范村等四大典型;通过扶贫开发“双到”帮扶的82个老区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老区贫困户100%实现了稳定脱贫。“扶贫资金的投入,帮助老区解决了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老区的建设和发展。老区水寨镇大沙村,就是巧借省财政厅帮扶的契机,实施定点靶向疗法,实现了村‘六有’、贫困户‘八个确保’的目标。”谈起扶贫开发“双到”给老区带来的变化,李国根感触颇深。
三年来,通过全面实施产业帮扶、安居帮扶等十大帮扶措施,五华老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一是特色工业强劲发展。以制酒、制药、五金电器、汽车配件和工艺品加工五大特色工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日益壮大;二是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优质稻、烤烟、油茶、南药等特色农业基地相继建成,并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三是特色休闲旅游业迅速发展,“山、水、泥”特色休闲旅游基地规模初显,逐步形成红色、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四是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引进了一大批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并集中力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万亩工业区。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该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老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争取一批事关全局、事关民生的项目落户五华。全力完善交通网络。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道路设施建设,2009年镇通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底化;改善水利设施,近年来投入10.3亿元,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建成45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14.4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老区中心镇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部分老区镇的总体规划编修、老区村庄整治扎实开展;高标准改造县城主要街道、琴江公园、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和蒲丽顶省级森林公园相继建成使用;以“五改五有五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明显提升,有3个老区镇和146个老区村建成市级生态镇、村。
文教事业持续繁荣。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扎实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不断优化配置;积极开展文化先进镇创建活动。7个老区镇建成市级文化先进镇,建成147家农家书屋和7家农家书屋示范点;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蓬勃发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日益丰富。
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了对“两不具备”老区村的搬迁安置工作和危房改造进度;老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老区群众收入有所提高;老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老区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2万多户7万多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10.5万个困难家庭子女得到生活补助,32.18万老区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9%,老区60岁以上老人实现应保尽保。
近年来五华老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目前老区仍存在的不少问题令李国根十分担忧。一是老区贫困面仍然很大;二是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较差;三是老区贫困户的自主脱贫能力仍然很低;四是对老区扶持较少。由于县财政困难,边远分散的老区村搬迁、危房改造等配套资金较难落实,建设资金缺口大。“我们希望省委、省政府出台更实更细的帮扶老区政策,在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人才的培养方面给予老区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并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切实解决老区群众‘一保五难’问题,以加快老区贫困村、户脱贫奔康步伐。特别是希望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帮扶老区政策时减免扶贫开发重点县县级配套资金,并在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上给予倾斜照顾。”李国根说。
谈到今后扶贫工作的打算时,李国根介绍说,该县围绕“两新两特两重点”的战略部署,以“一二五”工作思路为抓手推进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该县有103个重点帮扶村、贫困户12741户、贫困人口62331人。目前,各级帮扶单位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和帮扶项目规划,计划投入帮扶资金4.2亿元,开展农田水利、安全饮水、村道路设施建设、“两房”改造等566个帮扶项目。 “我们就是要以改善老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己任,以十大帮扶措施为抓手,更有效地推进民生工程和责任工程的落实,打造扶贫‘双到’新亮点,用扶贫‘双到’推动老区更好地发展。”李国根信心满满地说。
链 接
大沙村
大沙村位于五华县东北部,距离水寨镇13公里。大沙村属革命老区村,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196户,884人,其中贫困户78户,386人。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760元。
自省委、省政府实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部署以来,帮扶单位省财政厅始终把扶贫“双到”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围绕实现“六有”和“八个确保”的目标任务,举全厅之力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各项工作。三年来,省财政厅多渠道筹集帮扶资金1016万元,全部投入大沙村建设。2011年11月30日,时任省委副书记朱明国来到大沙村,看到大沙村的变化后,鼓励当地干部要利用好政策,要把老区建设和扶贫“双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早日走上致富之路。
通过三年来的大力帮扶,至2012年底,该村集体收入达20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7933元,比帮扶前分别增长了28倍和3.5倍,实现100%稳定脱贫。建立了贫困户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渠道,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村风文明和谐,村民生活幸福,面貌焕然一新。帮扶成效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村民的普遍赞誉。
昔日贫穷的革命老区村,如今焕发出新农村的活力。
罗湖村
罗湖村是水寨镇革命老区村,又是省定贫困村,有7个村民小组,355户,1775人,其中贫困户有66户279人。
2009年开展扶贫“双到”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和挂扶单位不断加大帮扶资金的投入,全村累计投入老区建设资金1100万元,其中梅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入资金386万元,大力实施产业帮扶,全力改善民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种植龙眼1600亩,荔枝1800亩,黄花梨2000亩,油茶1002亩;发展养猪年出栏6000头,养鸡年出栏10万只,年总产值1060万元。出资6万元入股仙人草种植项目,可增加村集体经济1万元;
二是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兴办农田水利设施,为全村648亩农田修筑4.5公里三面光引水灌溉渠;对老区村道进行标准化水泥硬底化全面改造;累计投入资金60万元,全面完成改造罗湖村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投入资金150万元,改造低收入住房困难户50户,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人群户户有新居。
三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多年来坚持每年为农民举办5场200人次农科知识培训班,提高劳动者种养技能。发展和壮大农村种养专业大户38户,输送外出务工人员350人。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帮助50名贫困学生解决上学难,帮助515个符合条件的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全村人民全部参加了“新农合”。
四是全力改善宜居环境,建设美化、洁净家园。投资40万元,新建文化公园和风雨亭。投入4万元新建垃圾收集点4个,全村设置公共卫生屋4个。投入5万元帮助70户农户改造厕所;投资2万元新建2间公厕,解决了农村清洁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