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兴城市兴,人才强城市强。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镇江确立了“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新城市定位,打出了人才“镇兴”行动、大学生“聚镇”计划、“镇合意”服务品牌创建的组合拳,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跑起来”的发展态势更加鲜明。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推动镇江加速奔跑、新路超越,更加名副其实的“创新创业福地”正在形成,创新创业热潮不断高涨。
塑造“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以“镇江很有前途”的自信,广揽天下英才。镇江是“四千四万”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六朝名城、千年漕运”的厚重文化、“城市山林、大江风貌”的自然禀赋,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很有前途”的殷切嘱托。当前,要坚决破除“小城”的安逸心态,全面激发“镇江能行”的强烈自信,凝聚镇江人民融入大局、艰苦奋斗的认同感,营造板块争人才、企业用人才、社会容人才的浓厚氛围。要持续提升城市美誉度,放大镇江教育、医疗、养老等优势工作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做响“天下第一江山”“中国醋都”等城市品牌,用独特的城市文化、厚实的产业基础、优质的生活环境、多样的就业服务吸引人才。
以“山水花园名城”的磁力,引来天下英才。注重“优生态”和“强磁场”的精心打造与维护,加快推进“美丽镇江”建设,把整座城市打造成市民能够亲近和逗留的山水花园。坚持外塑“颜值”,让人才有置身花园的舒适。利用城市山林的地形地貌,统筹推进城市绿化、彩化、香化、美化、亮化,实现山与水的交融、城与乡的互动,打造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花园城市。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精美建设,大到城市天际线、街区街景,小到骨干道路、广场、公园和景区都要精工细作,提升城市整体美感,打造招揽人才的“金字招牌”。坚持内提品质,让人才有置身家庭的温暖。紧扣各类人才、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持续改进服务。大力发展品质化和个性化的消费新业态,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规划设置街角公园、口袋公园等,把城市打造为“与陌生人说话”的天然场所,促进思想碰撞。以“便捷、高效、舒适”为目标,以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交通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城市未来可塑性等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为指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补短强弱和新业态的培育发展,不断彰显城市爱才、尊才、重才的“温度”。
以“人才优先至上”的气度,成就天下英才。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就业促进立法,打通外来人才的就业创业“绿色通道”。持续擦亮“镇合意”服务品牌,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标准化、便民化,为人才导入、就业创业提供最大便利。加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将人才公寓和精英社区建设、外来人才子女上学、婴儿保育、医疗和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引才政策措施内容,解决外来人才后顾之忧。
建造“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创业舞台。
搭建追梦舞台。强经济促就业,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一号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建立完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加快做大城市经济总量,扩大就业增量。以创业带就业,充分发挥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帮扶引领创业的积极作用,孵化出一批商业模式成熟、可持续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创业项目,为人才提供“试验田”。建载体强就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级产业研究院,鼓励县级政府依托主导产业建立人才培养与产业研究一体化的园区级产业研究院,选择若干未来产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城市未来产业研究院。大比武助就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评价,鼓励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将竞赛结果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相衔接,搭建企业人才成长“立交桥”。优机制帮就业,建立健全劳动者技能提升激励机制,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特别要创新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机制、人力资源市场调配机制,形成就业供需良性循环。
保障就业公平。聚焦就业公平问题,严格按照《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督促企事业单位不得将大学排名、户籍、性别、身高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不搞学历“一刀切”和“隐性歧视”。坚决破除就业腐败和“潜规则”,确保就业招聘、引进、选拔程序在阳光下运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明确禁止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求职者和劳动者过程中,歧视来自疫情嚴重地区的人员,对疫情导致暂不能返岗提供正常劳动的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或退回劳务派遣用工。
畅通上升渠道。推动职业教育、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为本土院校搭建实训基地,院校优先为本土企业输送人才。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机制,破除各类人才成长进步的“隐形台阶”。坚持聚焦基层一线,加大对基层人才和企业技能人才奖补力度,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提供更多技能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畅通人才发展通道。鼓励企业和用人单位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建立完善绩效与薪酬、知识产权与股权挂钩的分配机制,更好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打造“统筹协调、系统集成”的政策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体系。制定完善再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和创业带动就业等中长期规划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统筹财政、投资、产业、贸易、教育、文化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联动协同,做到“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引导企业树立“抓人才就是抓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利用现有技术创新平台以及政府支持政策,列出人才需求清单,量身定制人才计划。建立新创企业和项目招引就业机会评价、人才引进和就业生态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列为高质量考核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对人才引进和就业的促进作用。
坚持精准施策,拓展政策空间。镇江人才“镇兴”行动20条政策,涉及生活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全额契税补贴,以及项目资助、创业资助、金融贷款、场租优惠等扶持政策,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各地在“抢人大战”中大胆创新,通过提升补贴标准、增加补贴项目、降低补贴门槛等方式,吸引外来人才。要积极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及时分析研判人才“镇兴”政策落实情况,适时调整就业政策,提高补贴标准,以更大力度吸引人才,确保就业政策覆盖就业工作的全链条、各环节。
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政策兑现。强化战略意识和长远眼光,坚持“保就业就是保经济增长”的观念,通过积极兑现就业政策稳住经济“基本盘”,让政府财政得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支撑。确保政策的严肃性、稳定性。明确各类就业政策的生效时间和调整窗口,避免因补贴政策的“朝令夕改”给人才带来不必要的政策性风险与经济损失。确保政策兑现简单、便捷。探索通过微信、支付宝、政务服务APP等平台申领补贴,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间,提高政策受益者的获得感。各级政府督查部门、人才部门对政策落实和兑现情况要定期督查督办,同时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各类人才的监督,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作者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刘卫东
塑造“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以“镇江很有前途”的自信,广揽天下英才。镇江是“四千四万”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六朝名城、千年漕运”的厚重文化、“城市山林、大江风貌”的自然禀赋,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很有前途”的殷切嘱托。当前,要坚决破除“小城”的安逸心态,全面激发“镇江能行”的强烈自信,凝聚镇江人民融入大局、艰苦奋斗的认同感,营造板块争人才、企业用人才、社会容人才的浓厚氛围。要持续提升城市美誉度,放大镇江教育、医疗、养老等优势工作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做响“天下第一江山”“中国醋都”等城市品牌,用独特的城市文化、厚实的产业基础、优质的生活环境、多样的就业服务吸引人才。
以“山水花园名城”的磁力,引来天下英才。注重“优生态”和“强磁场”的精心打造与维护,加快推进“美丽镇江”建设,把整座城市打造成市民能够亲近和逗留的山水花园。坚持外塑“颜值”,让人才有置身花园的舒适。利用城市山林的地形地貌,统筹推进城市绿化、彩化、香化、美化、亮化,实现山与水的交融、城与乡的互动,打造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花园城市。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精美建设,大到城市天际线、街区街景,小到骨干道路、广场、公园和景区都要精工细作,提升城市整体美感,打造招揽人才的“金字招牌”。坚持内提品质,让人才有置身家庭的温暖。紧扣各类人才、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持续改进服务。大力发展品质化和个性化的消费新业态,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规划设置街角公园、口袋公园等,把城市打造为“与陌生人说话”的天然场所,促进思想碰撞。以“便捷、高效、舒适”为目标,以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交通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城市未来可塑性等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为指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补短强弱和新业态的培育发展,不断彰显城市爱才、尊才、重才的“温度”。
以“人才优先至上”的气度,成就天下英才。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就业促进立法,打通外来人才的就业创业“绿色通道”。持续擦亮“镇合意”服务品牌,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标准化、便民化,为人才导入、就业创业提供最大便利。加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将人才公寓和精英社区建设、外来人才子女上学、婴儿保育、医疗和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引才政策措施内容,解决外来人才后顾之忧。
建造“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创业舞台。
搭建追梦舞台。强经济促就业,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一号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建立完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联动机制,加快做大城市经济总量,扩大就业增量。以创业带就业,充分发挥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帮扶引领创业的积极作用,孵化出一批商业模式成熟、可持续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创业项目,为人才提供“试验田”。建载体强就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级产业研究院,鼓励县级政府依托主导产业建立人才培养与产业研究一体化的园区级产业研究院,选择若干未来产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城市未来产业研究院。大比武助就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评价,鼓励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将竞赛结果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相衔接,搭建企业人才成长“立交桥”。优机制帮就业,建立健全劳动者技能提升激励机制,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特别要创新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机制、人力资源市场调配机制,形成就业供需良性循环。
保障就业公平。聚焦就业公平问题,严格按照《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督促企事业单位不得将大学排名、户籍、性别、身高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不搞学历“一刀切”和“隐性歧视”。坚决破除就业腐败和“潜规则”,确保就业招聘、引进、选拔程序在阳光下运行。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明确禁止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在招聘、录用求职者和劳动者过程中,歧视来自疫情嚴重地区的人员,对疫情导致暂不能返岗提供正常劳动的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或退回劳务派遣用工。
畅通上升渠道。推动职业教育、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为本土院校搭建实训基地,院校优先为本土企业输送人才。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机制,破除各类人才成长进步的“隐形台阶”。坚持聚焦基层一线,加大对基层人才和企业技能人才奖补力度,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提供更多技能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畅通人才发展通道。鼓励企业和用人单位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建立完善绩效与薪酬、知识产权与股权挂钩的分配机制,更好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打造“统筹协调、系统集成”的政策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体系。制定完善再就业、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和创业带动就业等中长期规划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统筹财政、投资、产业、贸易、教育、文化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联动协同,做到“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引导企业树立“抓人才就是抓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利用现有技术创新平台以及政府支持政策,列出人才需求清单,量身定制人才计划。建立新创企业和项目招引就业机会评价、人才引进和就业生态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列为高质量考核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对人才引进和就业的促进作用。
坚持精准施策,拓展政策空间。镇江人才“镇兴”行动20条政策,涉及生活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全额契税补贴,以及项目资助、创业资助、金融贷款、场租优惠等扶持政策,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各地在“抢人大战”中大胆创新,通过提升补贴标准、增加补贴项目、降低补贴门槛等方式,吸引外来人才。要积极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及时分析研判人才“镇兴”政策落实情况,适时调整就业政策,提高补贴标准,以更大力度吸引人才,确保就业政策覆盖就业工作的全链条、各环节。
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政策兑现。强化战略意识和长远眼光,坚持“保就业就是保经济增长”的观念,通过积极兑现就业政策稳住经济“基本盘”,让政府财政得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支撑。确保政策的严肃性、稳定性。明确各类就业政策的生效时间和调整窗口,避免因补贴政策的“朝令夕改”给人才带来不必要的政策性风险与经济损失。确保政策兑现简单、便捷。探索通过微信、支付宝、政务服务APP等平台申领补贴,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间,提高政策受益者的获得感。各级政府督查部门、人才部门对政策落实和兑现情况要定期督查督办,同时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各类人才的监督,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作者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