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摘要:开发区的发展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开发区产业的发展状况又关乎开发区的成败。文章通过对山东开发区产业的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山东开发区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开发区 产业升级 对策
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选择。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来说,经济开发区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地。而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又是开发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今,山东开发区产业发展面临国际、国内双重的压力,在此状况下,加快开发区产业升级的研究,对于推动开发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山东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开发区逐步呈现出“大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良好发展态势。以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生物医药、化学原料及制品和食品饮料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加工基地在开发区初步建立,其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57.2%。2008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763.82亿元,占全省的50.45%;实现工业增加值8873.73亿元,占全省的53.08%;实现工业利税额2791.1亿元,占全省的45.25%。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55家,其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35%。
1.2开发区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开发区内电子信息与家电、交通运输与设备、纺织服装与化工医药等产业已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2008年上述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57.2%。此外,各开发区形成了特色不同的产业及产业集群,如青岛开发区的家电、石化、汽车、造船、港口集群;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械汽车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德州开发区的太阳能产业;招远开发区的黄金机械产业;等等。
1.3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加强
截止2008年底,开发区共建有各种类型的孵化器80余家。其中,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7家,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家,孵化场地面积达到20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888家,累计毕业企业已达153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引进大院大所共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3家,建设国际微电子技术研发中心、朗讯研发中心、宋健科研中心等各类研究机构200多家。产学研究基地52家,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0家,博士后工作站47家。[1]
1.4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开发区的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迅猛。2008年,开发区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540家,占开发区注册企业数的5.54%;实现产值13258.84亿元,工业增加值3883亿元,占开发区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41.74%和43.76%,占全省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68.60%和77.36%;出口高新技术产品78.5亿美元,占开发区出口总额的16.14%,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57.5%。[2]
1.5开发区中外商投资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彰显巨大的生命力
截至2008年底,开发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9.7亿美元。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近2235个;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项目215个。日照开发区亚太森博浆纸项目,总投资113亿元,是山东最大的外资项目;青岛开发区丽东化工项目,总投资6亿美元,是山东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外资项目;烟台开发区设立了山东最大的外资研发机构富泰康研发中心和首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LG手机研发中心。[3]这些国际大公司纷纷落户于开发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开发区产业发展和改造的进程,并成为开发区产业集群的核心和重要竞争力量。
1.6国别(地区)产业特色园取得新进展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是加快产业升级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山东在部分开发区先后设立了33家特色园区。这些特色园区增强了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促进了一定国别(地区)优势产业及相关产业在“区中园”内集聚,实现了企业集群式发展。2008年,33家特色园区共引进外资占开发区总额的34.7%。其中,11家韩国工业园引进韩资4.7亿美元,占开发区韩资总额的25.2%;8家日本工业园引进日资8233万美元,占开发区日资总额的24.1%。
2. 山东开发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开发区产业同质化及趋同化严重
山东开发区由于投资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了大规模的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的局面,致使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缺乏地区产业经济的特色和合理的经济梯度,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业发展产业链。通过对全省20家主要开发区的调查显示,13个开发区把机械制造作为主导产业,7个开发区把汽车及零部件作为主导产业,7个开发区把电子信息作为主导产业,8个开发区把食品作为主导产业,9个开发区把纺织服装作为主导产业。产业的同质化、趋同化必然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残酷的同行搏杀,同时,也会造成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分散,导致资源的无效或低效配置,不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集聚效应将难以发挥,从而阻碍产业集群的正常发展。
2.2开发区产业链招商制约因素过多
一是产业链招商策略缺乏针对性。一些开发区由于自身发展定位不准确,产业特色不明显,加上招商考核政策重政绩、重指标的短期功利偏好,使得招商引资的手段、方式仍沿用传统的“行政推动”式招商,重总量扩张而轻集约产出、重数量而轻质量、重企业招商而轻产业配套、重招商活动而轻产业链整合等倾向仍较为突出。二是产业政策的引领性不强,很少有开发区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产业链投资指导目录,产业链招商在实践中难以操作。三是对已确定的支柱产业或今后将着力培植的主导产业缺乏综合性宣传造势及强化优化对策。四是产业规划及市场研究能力与产业链发展趋势脱节。[4]
2.3开发区人才结构不合理
山东开发区虽然人力资源的总量不小,但人才结构不甚合理。一是管理人员偏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开发区企业的管理人员占比45.8%,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比54.2%。二是高层次人才缺乏,总体质量不高。在开发区企业中,博士研究生占0.17%,硕士学位研究生占0.52%、大学本科学历占12.2%,大学专科学历占23%,中专(高中)及以下占比高达64.1%。三是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从学历结构看,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7.4%,而专业技术人员占9.1%。[5]
2.4开发区科技研发环节薄弱
一是研发投入不足。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R
关键词:开发区 产业升级 对策
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选择。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来说,经济开发区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地。而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又是开发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今,山东开发区产业发展面临国际、国内双重的压力,在此状况下,加快开发区产业升级的研究,对于推动开发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山东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开发区逐步呈现出“大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良好发展态势。以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生物医药、化学原料及制品和食品饮料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加工基地在开发区初步建立,其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57.2%。2008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763.82亿元,占全省的50.45%;实现工业增加值8873.73亿元,占全省的53.08%;实现工业利税额2791.1亿元,占全省的45.25%。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55家,其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35%。
1.2开发区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开发区内电子信息与家电、交通运输与设备、纺织服装与化工医药等产业已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2008年上述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57.2%。此外,各开发区形成了特色不同的产业及产业集群,如青岛开发区的家电、石化、汽车、造船、港口集群;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械汽车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德州开发区的太阳能产业;招远开发区的黄金机械产业;等等。
1.3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加强
截止2008年底,开发区共建有各种类型的孵化器80余家。其中,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7家,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家,孵化场地面积达到20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888家,累计毕业企业已达1532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引进大院大所共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3家,建设国际微电子技术研发中心、朗讯研发中心、宋健科研中心等各类研究机构200多家。产学研究基地52家,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0家,博士后工作站47家。[1]
1.4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开发区的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迅猛。2008年,开发区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540家,占开发区注册企业数的5.54%;实现产值13258.84亿元,工业增加值3883亿元,占开发区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41.74%和43.76%,占全省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68.60%和77.36%;出口高新技术产品78.5亿美元,占开发区出口总额的16.14%,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57.5%。[2]
1.5开发区中外商投资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彰显巨大的生命力
截至2008年底,开发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9.7亿美元。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近2235个;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项目215个。日照开发区亚太森博浆纸项目,总投资113亿元,是山东最大的外资项目;青岛开发区丽东化工项目,总投资6亿美元,是山东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外资项目;烟台开发区设立了山东最大的外资研发机构富泰康研发中心和首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LG手机研发中心。[3]这些国际大公司纷纷落户于开发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开发区产业发展和改造的进程,并成为开发区产业集群的核心和重要竞争力量。
1.6国别(地区)产业特色园取得新进展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是加快产业升级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山东在部分开发区先后设立了33家特色园区。这些特色园区增强了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促进了一定国别(地区)优势产业及相关产业在“区中园”内集聚,实现了企业集群式发展。2008年,33家特色园区共引进外资占开发区总额的34.7%。其中,11家韩国工业园引进韩资4.7亿美元,占开发区韩资总额的25.2%;8家日本工业园引进日资8233万美元,占开发区日资总额的24.1%。
2. 山东开发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开发区产业同质化及趋同化严重
山东开发区由于投资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了大规模的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的局面,致使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缺乏地区产业经济的特色和合理的经济梯度,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业发展产业链。通过对全省20家主要开发区的调查显示,13个开发区把机械制造作为主导产业,7个开发区把汽车及零部件作为主导产业,7个开发区把电子信息作为主导产业,8个开发区把食品作为主导产业,9个开发区把纺织服装作为主导产业。产业的同质化、趋同化必然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残酷的同行搏杀,同时,也会造成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分散,导致资源的无效或低效配置,不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集聚效应将难以发挥,从而阻碍产业集群的正常发展。
2.2开发区产业链招商制约因素过多
一是产业链招商策略缺乏针对性。一些开发区由于自身发展定位不准确,产业特色不明显,加上招商考核政策重政绩、重指标的短期功利偏好,使得招商引资的手段、方式仍沿用传统的“行政推动”式招商,重总量扩张而轻集约产出、重数量而轻质量、重企业招商而轻产业配套、重招商活动而轻产业链整合等倾向仍较为突出。二是产业政策的引领性不强,很少有开发区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产业链投资指导目录,产业链招商在实践中难以操作。三是对已确定的支柱产业或今后将着力培植的主导产业缺乏综合性宣传造势及强化优化对策。四是产业规划及市场研究能力与产业链发展趋势脱节。[4]
2.3开发区人才结构不合理
山东开发区虽然人力资源的总量不小,但人才结构不甚合理。一是管理人员偏多,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开发区企业的管理人员占比45.8%,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比54.2%。二是高层次人才缺乏,总体质量不高。在开发区企业中,博士研究生占0.17%,硕士学位研究生占0.52%、大学本科学历占12.2%,大学专科学历占23%,中专(高中)及以下占比高达64.1%。三是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偏低。从学历结构看,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7.4%,而专业技术人员占9.1%。[5]
2.4开发区科技研发环节薄弱
一是研发投入不足。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R